评纪录片《第三极》:自然孕育人类,敬畏雕琢心灵

最近有朋友推荐一定要观看一下讲述青藏高原自然的纪录片《第三极》。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看了,意外的是打开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口气把6级都看完了。

《第三极》以最直接、纯粹的画面展现了西藏的生活图景,没有意识流的转换,仅用不同地点的切换来展示生活图景和带有温度的河流来温暖每个观赏者。

我在《第三极》中看到人世间最单纯而干净的情感,人与自然本源的关系和敬畏。不是让人流泪的第一部纪录片,看后留有余温和震撼。

《第三极》中的一些解说词极好,简单地以最完美的方式阐述了生活和自然。以藏盐和西沙制作的“坦城”在萨嘎达瓦节可以辛苦的拿起,也可以轻松的放下。

一次次被抹去,因而一次次建立。美好的情感在心里像森林般茂盛地生长。不同以往的感情,白头偕老的不仅有枕边人,还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血缘的纽带在这片纯粹的天地里更深刻,留下的就是最本真的关心和爱。双胞姐妹高龄时说到了这个年纪了,该修心了而不是修身。


生命之伴: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纪录片开头,由女声喊山歌为背景音乐,画面空镜头拍摄雪山,荒野,布达拉宫等景象,以远景的形式拍摄,尽量多的画面,以表达一种气势磅礴,广阔无垠的感觉。

紧接着从画面外传入旁白解说,声音浑厚低沉,渲染了青藏高原的神秘和中国地理的意识悠久、高深莫测,表现出了厚重的沉淀感。

开头大部分都是远景拍摄,使观众在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更多地了解青藏高原的各色地貌。

而后场景插入几个慢镜头,当地人民跳舞等日常生活画面,特写人物笑容,使观众更细腻地观察到人物表情,突出表现当地人民的民风民俗和纯洁质朴。

场景在切换到远景拍摄高原上遍地分布的牦牛吃草,人物在画面中行走,凸显了人物的渺小,与广阔的高原土地形成了强烈对比。

这期间,背景音乐改为男声低音,声音绵长不断,像是在与观众娓娓诉说。整部纪录片的色调以暖色调为主,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互相依存。

多布杰开着车出场开始,背景音乐为各种鸟鸣声,当他走进森林后鸟鸣声加重,预示着他正在逐渐靠近自然。猴子出现在画面里时用远景拍摄,突出强调猴子的多。

当桃花盛开时,以钢琴弹奏为背景音乐节奏平缓,象征着万物复苏,新生命诞生的勃勃生机。然后场景切换到鹤群,夕阳下逆光拍摄仅有的几只鹤,表现出鹤的稀少。

当达娃埋好死去的一只鹤时,镜头特写达娃面部表情,即使戴着口罩只露出眉眼,也看得出她内心的悲伤,背景音乐响起,低吟,悲寂,更加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当达娃要将鹤送去救助站时,背景音乐再次响起,比之前还要悲寂,低沉,表现出了达娃的不舍,突出强调了达娃与鹤之间的情感联系。

后面镜头羚羊爬山,突然雪豹冲出来开始追击羚羊,此时的背景音乐变得紧张,节奏加快。

当雪豹拖着战利品回去时,场景的近景是满天的飞雪,渲染了画面的凄凉感,凸显了雪豹的孤独。

夏勒博士出场,当他发现雪豹的足迹时,镜头特写他的脸部表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他对于雪豹研究,对于保护大自然的热忱。

当镜头人们在地上捡飞蛾幼虫时,背景音乐和色调是欢快明亮的,表现出朴实感。而当博士将小虫小心翼翼地放回草丛,背景音乐更加庄重,突出了对待生命的尊重。

阿尼的玛玛寻找藏獒时,场景以全景拍摄他的背影,背景音乐悠远、延长,同样强调了他们对于任何生命的尊重。

而在次旺老人与羊的故事中,背景音乐是跳跃的,积极向上的,表现出老人和羊之间八年情感的深厚。

当次仁观察转经的人时,画面镜头放慢,表现了转经人的虔诚。最后场景,镜头又一次远景拍摄老人和羊,以他们为画面中央,伴随着郑重,虔诚的藏语歌声结束全片。

这是对生命的诉说,当生命之伴里出现原始茂密的森林和山河时,音乐响起它们完美融合,无懈可击,一切似乎规整为零,没有褶皱,没有瑕疵,宛若天然形成的一般。


美丽中国的青藏高原和第三极比较

文章说了这么多,都是在夸第三季的一些特色和亮点,一部片子有优点,肯定就有不足,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极”这部片子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编今天就拿“上善若水”这集来举例吧。这集由青藏高原最有传奇意义的冈仁波齐山说起,这座是几大宗教共同认定为世界轴心的神山,是四条国际河流的发源地。

跟着河流走,影片也介绍了依河而居的各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特别的习俗及宗教习惯——制盐、牛皮船、藏香、寺庙、喇嘛、坛城、高原温泉和温泉“医院”……

图像画质和画面唯美程度来讲,现代的设备和技术《第三极》的确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自然纪录片。

内容上看《第三极》的“上善若水”虽然说的是水,但感觉是沿着水的流向讲述地区内人文风情和宗教仪式。

这一集极具“情怀”:勤劳善良和虔诚的人们,美丽的自然风光,异地风情,可爱奇异的高原动植物等。让观众怀着猎奇的心态,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的人们多美。

但是这前后左右所有的东西没有啥联系(除了都在水边),而青藏高原被世界崇拜、渲染的神秘魅力和生态价值何在,这集讲得绕山绕水,隔靴挠痒,始终没明白。

突然想起有BBC与CCTV首次合作拍摄过一套系列自然纪录片《美丽中国》,其中有一集同样说的是青藏高原。于是,温故知新,我又重新看了看青藏高原的那一集。

众所周知,BBC的自然纪录片有他独特的个性标签——动、植物物种的介绍和探究。这与英国在动植物研究方面的悠久传统和世界领先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

延续BBC的个性标签,这部片子自然是从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物种和自然环境说起。

BBC自然纪录片最大、最有价值的“福利”是能够以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解释清楚它给观众带来的巨量的视觉信息。这也是BBC世界最高品质纪录片的体现。

举个例子,冈仁波齐山,两部片子都有这个主题。《第三极》借一对来冈仁波齐朝圣的印度夫妇的角度,引出了这座被几个宗教共同认定为世界中心的山脉。

随着这群印度的朝圣者,看他们在圣水湖畔的仪式,借圣水洗净人间烦恼,借寻找水源了解自身,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意境给观众。

对比《第三极》,《美丽中国》的冈仁波齐像罗盘一样指出发源于此的四条河流(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河萨特累季河)从四个方向分别流向印度和巴基斯坦。

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湄公河、萨尔温江、长江和黄河,为全世界一半的人口提供了淡水资源,世界一半的生命寄托和依靠着这里。

两种风格,第一个片子除了发出些‘好美’的感慨之外,还真没想到其他的;后一个片子,有点现实,但有理有据。

看完也恍然明白了为什么冈仁波齐会成为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共同认定的世界轴心。这几条国际河流孕育了流域内的几个古老文明。

《美丽中国》里的青藏高原,一切的灵与美来都源于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物候。这些因素造就了这个区域独特的人文和宗教,成就了亚洲次大陆其他地区的繁荣和文明。

雅鲁藏布江——西藏最大的河流,把喜马拉雅山从中间断开,创造了一个通道,让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能够沿着这个通道进入高原。

沿途也成为了西藏最主要和富庶的农业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人类发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比美国大峡谷深三倍,是世界最深的峡谷。

影片中还指出,由于青藏高原春夏两季气温升高,形成气压差异,再加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地理构造,形成了一个类似“吸引器”的效应。

来自印度洋的强风朝着大峡谷这个通道逐步进入,形成季风。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使得峡谷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也给亚洲从印度到缅甸的十亿人带去了丰腴和生机。

跟随《美丽中国》的镜头,我们这些接受了青藏高原滋养而生存繁衍的人,能够从生态和自然的角度重新了解和认识青藏高原。

她为什么会决定着亚洲次大陆近世界人口一半的人民的繁荣、富庶或者是饥饿、灾难;她的生态位置和提供的生态功能是怎样形成的。

以及如何才能保障现在的青藏高原能够在今后的成百上千年还能为我们人类继续提供着珍贵的淡水、丛林、氧气和可以生长出粮食的土地。

这才是青藏高原之魅,她的力量和神奇。这才是我想看的纪录片——在猎奇、感动和感慨之余,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让观众确实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连接。

随着城市化进程,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然和人类相互依赖的关系,每天穿梭在车水马龙中两点一线,偶尔的欢愉竟是寄情于灯红酒绿的午夜时光。

这片神奇的土地并不是尚未开化,而是在发展中保留了本真的色彩。地域对人的内心确实有雕琢的功能。带着善念,怀有敬畏,虔诚仰望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雅鲁藏布江   纪录片   印度洋   青藏高原   自然   雪豹   印度   敬畏   中国   河流   背景音乐   画面   观众   镜头   人类   心灵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