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刘源写信给邓公,信上连写4个“不”字,邓小平批示:同意

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1977年,随着全国高校招生会议开展,被废除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模式,再次恢复,而就这着全国学子起手欢呼的时候,刘少奇的儿子刘源,竟不惜违背父愿,给邓小平同志写去了一封信,信中更是连用四个“不”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面对这份信件,邓小平同志想都没想就给了通过。对此在两年后,刘源的母亲更是登门拜访,感谢邓公。

刘源到底是受到了什么“冤屈”才会写信给邓公?

这封信里刘源又写了什么内容?

“吃苦”的前半生

1951年,刘少奇的小儿子刘源,出生在中南海,按照道理说生在主席家的刘源,应该是感受不到任何人间疾苦,享尽荣华富贵的。

可刘源的生活却与我们所想的截然相反,刘源从一出生就受到家里严格的要求,这要求不单单体现在生活作风上,更是体现在做人上。

“不要和别人说你是我的孩子”便是刘源听父亲说过的最多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他不仅仅要忙于自己学业,同时还要兼顾“行为作风”的训练,因此,在别人家孩子嬉戏玩乐的空闲时候,他要应家里人的要求,前往中南海护卫警卫部队接受军事化管理,而这样的生活他更是过了八年之久

归功于家庭的优良氛围,在学习上,他勤于思考,力求第一。在部队里,他不仅没有因为自己是刘少奇的儿子,让部队减轻自己的训练项目,反倒给自己制定更高的标准,这正是在这严要求高标准的训练中,年纪轻轻的他就获得了“神枪手”的称号,所以说,当时年仅15岁的他可谓是“文武双全”,身上更是一点高官子弟的气息都没有。

但是天有不测风雨,1966年,一场变故的发生,使这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因为政治局势的动荡,其父亲被带上了“中国最大走资派”的帽子,也因此,年仅15岁的刘源遭到了学校的清退,部队也是将他拒之门外。

劳动生活

面对这样的境况,刘源也是倍感无奈,1968年,本着“劳动改造”的念头,17岁的刘源选择插队到了山西。

初到山西阴县的时候,那黄沙漫天的气候以及贫苦的生活环境,让当时与刘源一起的知青们是吃尽了苦头,并萌生退意。

但面对这些困难,常年接受军事化管理的刘源没有丝毫不适,在平日里,他乐观向上,会去寻找苦涩生活里为数不多的快乐,同时他会抽出休息时间,去学习书本知识。

听到同伴诉苦时,他还会为其加油打气,也正是在刘源精神的感召下,那些没吃过苦受过难的城里人,逐渐接受了乡村生活,并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中去。

时间一晃便是7年,在这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里,刘源变的越发成熟,眼神也是愈发的坚毅,同时在村民的指点下,刘源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曾见到的知识,使自己的认知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75年,刘源得到了周总理的慰问,同年,经过上层领导安排,他离开了这个生活了7年之久的山西农村,去到了北京一家起重厂里,当起了维修学徒。

起初,面对这个刚被调来的“毛头小子”,厂里的老人对他是百般的刁难,什么苦活累活都让他来干,对此,刘源是毫无怨言,最终,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乐观进取的态度,他也是得到了厂里老人的认可。

自此,刘源的生活也算是稳定了下来,可就当其觉得会这样过一辈子的时候,1977年,一件大事的发生是彻底改变了刘源的命运。

参加高考

当时的国内,大学生的能力是参差不齐、质量也是忽高忽低,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977年8月4号,邓小平在京召集了各大,能说敢说的教育人士共商解决方案。

起初,因为刚经历社会动荡,一众学者十分拘束并不敢畅所发言,这也是急坏了小平同志,可就在这时,武汉大学查全性副教授“我觉得应当恢复高考”的话语出现,原本寂静的会场沸腾了起来。随后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下,一套可实行的方案被拟定了出来。

随后更是为了不多耽误年轻人一年的时间,连夜废除了已经拟定好的招生计划,并将原本4个月才能审核下来的流程缩短到了2个月。

10月10日,在国务院的宣布下,停办了十年的高考又再次恢复。

而当时,在得知重新恢复后,在工厂工作的刘源也是相当激动,随后他便与其他几个工人一同前往了工厂报名处报名。

“你们的年龄太大,不符合要求”听着工厂负责人的说辞,已经把报名规则印到脑中的刘源自当是不服气,随即便回道:“我们是老三届,是符合报名要求的,你不按条例办事”。看着不为所动的负责人,刘源也是有火难言,就在这时一个想法从他的脑海中涌现了出来。

“要不写一封信给邓叔叔”,而这个想法,在思索片刻后就被排除,因为他从小就养成了不靠他人的性格,再加上当时他是“全国最大走资派”的儿子,与邓小平书信来往,会给邓小平带来无端的影响。

所以面对负责人这样不公平的对待,刘源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在随后的几天里,刘源心中想要高考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减弱,反倒是愈发的强烈。

最后在一天中午,难以压制心中思绪的他还是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件,以表达他心中的不满,当然对于这份信能否寄到邓小平的手里,他是一点底都没有。

但是受到上天的眷顾,这份信不单寄到了国务院,更是被交到了邓小平的手上。

看着信上那刚毅的字体,刘少奇与刘源的身影便浮现在了邓小平的眼前,感受着信中刘源连续“四个不”的“怨气滔天”的说辞,邓小平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给予了“批准报考”的指示。

在苦等了一个星期后,看着手中的回信,刘源心中的愤懑也是随着泪水都消散了出来。

同年12月11日,570多万年轻人怀揣着心中的理想步入了尘封已久的考场,在平日里并没有放下学习的刘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北京师范学院。

可是就在一切都有条不紊的发展的时候,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要不要录取

刘少奇,在动乱时期因某些原因,被当时的人们打上了“中国最大资本家”的帽子,所以有关他的亲朋好友,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可谓是避而远之。

可是随着刘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学院,他的家庭简历也是来到了招生老师周兴旺的手上,望着眼前“父亲刘少奇”的字样,可是愁坏了周兴旺,到底录还是不录,便成了但是师范学院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更是惊动了学院高层进行开会。

就在众人商量无果的时候,一个人的拍板,决定了刘源的去留。

“一个录取要搞的这么难吗?我看他只不过是身体有些问题,给他做个体检,没事就让他上学”说这些话的人便是当时北京师范学院的革委会副主任崔耀。

在他的握权下,原本的身份问题变成了身体问题,也正因此,在体检无疑后,刘源顺利的步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其更是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在学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因此,当时的他备受老师们的喜爱。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4年的大学时光一转即逝,那时经过邓公的引导,当年在动乱中受到影响的人,身份得到了平反,因此刘源从“中国最大资本家之子”的身份转变为了“中国主席之子”。

在这个身份的加持下,他在毕业时是获得了不少“特权”,如进入政府,留校深造等,可在面对这些旁人都无法抵抗的选择时,刘源拒绝了

“我要去我父亲最开始工作的地方工作”,这便是刘源的回答。虽然简短,却十分有力。

回到父亲革命的地方

1982年,在政府的派遣下,刘源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村,并担任公社的副主任,在那里,刘源继续发扬自己山西阴县的生活作风,不搞特殊,吃穿住行都与当地百姓一起,哪怕在刘源被调走时,村民们也不知道他是刘少奇之子。

在刘源的带领下,七里营公社的发展是越来越好,村里人也是各个都换上了新衣,过上了吃喝不愁的生活,在经过三年的基层工作后,因为成绩十分突出,在1985年,刘源被破格提升为了郑州市副市长。

再其刚上任不久,身为副市长的他,便经历了第一个考验——搭建天然气工程,这是当时全市最为关注的一个项目,为了完成这个工程的立项,刘源也是遇到了无数的困难。

但是在他一年的四处走动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也是被这个刚上任不久副市长拿了下来。

感受这天然气带来的便利,当时郑州的百姓也是对刘源这个副市长竖起了大拇指,1988年在人民的共同投票下,年仅36岁的刘源破格成为了河南省的副省长

如今现状

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奋斗,在出色业绩的支持下,2018年3月份,他成为了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身负上将军衔。

可即便身居高位,刘源也不曾忘记基层的百姓,现如今已经72高龄的刘源,依旧扎根于基层,为广大的百姓群众发言发声,依旧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不管身居何位,百姓才是第一位”,这是刘源父亲对其说的话,也是刘源同志工作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走资派   之子   军事化   山西   厂里   师范学院   副市长   北京   部队   父亲   心中   身份   成绩   百姓   时间   刘源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