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远古文明的山⑧伏羲女娲居灵山 远古岩石留遗迹(上)

张建国 蓝成云

作者多年探寻伏牛山和桐柏山的浅山丘陵,寻找远古文明在岩石上遗留的遗迹,已对7处“远古文明的山”作了介绍,基本打通了通过岩石上遗存的远古文化观察远古文明的一条通道。今天介绍第八座山,远古文明汇集最为丰富、岩石文化最为古老、最有特色的山——方城县独树镇与拐河镇交界的灵山。

作者研究蛇图腾

灵山位于方城县独树镇西北方11公里处,灵山原名牛心山,因山形状如牛心而得名。后山顶建祖师爷庙,山北建张爷庙,取“道观之灵意”而更名为灵山。

灵山为方城县独树镇和拐河镇的界山,山东为独树镇的戴岗行政村,山南为独树镇的烟庄行政村,西部和北部部分为拐河镇石门行政村。方城县志记载:“牛心山为伏牛山东段主峰,其南有玉皇顶、羊驼山、北有孤石滩、老青山、东有小顶山,西有垛子山、老姆庵,有中间坐着古灵山之俗语。”灵山被群山环抱,地位显赫。

灵山苍苍叠叠,主峰兀立,怪石嶙峋,悬崖峭壁,昂霄耸壑。主峰海拔613米,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气象不凡。主峰向四周辐射,形成一道道山梁,由高向低延伸;山梁之间,一条条山沟向四周放射;多条溪流顺山而下,汇入贾河。灵山四周十余平方公里的道道岭、条条沟中,分布着大大小小30多个自然村。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部落氏族演化而来的,灵山生存的远古部落,应是文化最早产生的地方。

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满怀敬畏之心,继而产生了对某些特定实物的崇拜,以祈求得到演化事物的能力,族群得到庇护。渐渐地,崇拜的对象就成了氏族的标志,即“图腾”。远古人类充分利用灵山巨石磨刻出图腾雕像、爻窝、星象图等“岩石文化”,正是这些“岩石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叩开封尘在这里的远古文明的一扇门。

一、蛇图腾雕像

灵山区域,发现多处利用天然岩石磨刻的“蛇”雕像。这是远古时期,一个信仰蛇的族群崇拜的图腾。

以“蛇”为图腾,有以下几点原因。

远古时期,到处是水泽,荒野之地,适宜蛇的繁殖成长。蛇,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进攻能力很强,又十分凶残,特别是巨蟒一类,能够吞吃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活人也能吞下;还有毒蛇一类,更是咬人一口,不死即伤。人们怕它,进而敬重它,认为敬重蛇的神灵,蛇就不会伤人并转而保护人。

蛇,是一种有强大生命力的动物,冬天睡眠,春天苏醒,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类似“死而复生”的神秘动物;它的成长期,多次脱皮,脱皮一次长大一次,这种现象也令古人感到奇异。

蛇,繁殖能力非常强。繁殖的季节里,可以产下数十枚蛋,蛋的孵化率非常高。古人生活环境很差,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多生孩子,并且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人们的祈盼和心愿。人们赞美、欣赏蛇的繁殖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想要拥有像蛇一样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因此,对蛇产生了崇拜。

蛇既能在陆地上活动,又能在水中生活,还会钻洞地下生存,古人认为蛇的能量巨大,这种能力,使人感到敬畏。

人们常常看到电闪雷鸣的暴雨中巨蟒或蛇的形象,由此认为是蛇的神灵掌控这一切。上述几点主要要素,中西方都曾把蛇作为崇拜的图腾。

蛇图腾是龙图腾的前身和雏形,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但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慢慢演变过来的。古时候,蛇与龙的形象曾经是一致的,直到现在,人们还把蛇称为“小龙”。传说中,百年的蛇为虺,百年的虺为蛟,千年的蛟为龙。

灵山有多个巨型蛇图腾岩石雕像,目前已发现的无论造型的高度、造型的威武、造型的逼真,都令人惊叹。在远古无金属器物、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把心中信仰的圣物,打磨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足见远古人类的智慧、技术已经是非常卓越的了。这些造型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的生存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

现将已找到的岩石蛇图腾的雕像作一介绍。

第一尊蛇图腾位于灵山东南方(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325米处的山腰,东经113°2′52″、北纬33°24′6″。一块独石,被打磨成蛇的造型——一条从下边盘起的蛇,头从正中位置向上伸起;下盘东西长3.8米,南北宽2.5米,雕像总高度2.4米。头部向西昂起又拐伸向东边,头部长2.3米,头部宽1.2米。雕塑富有艺术之美,下为盘状,粗宽,上为头部,细长,头不是直立,而是伸起后似乎是嗅到什么又猛地转向一旁,用写实手法把蛇的机敏、灵动、凶猛等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一)。

图一 独头蛇图腾

这尊蛇雕像的头部顶端,人工磨刻三组圆形爻窝排列图案,其中一组六连爻窝排列最为清晰。雕像下部底座东部磨刻一组六连圆形爻窝图案,这些图案应是蛇图腾的说明书。

第二尊蛇图腾位于灵山主峰正东方向(属独树镇戴岗村),位于距主峰约2公里的山梁脚下,海拔259米,东经113°3′32″、北纬33°24′8″处。一片巨石凸起,建有约900平方米的大型祭场。祭场的西边是一道深沟,有一卧石,由沟底伸向岸边与祭坛结合。远古人类将从沟延伸至高坡的这块自然之石,打磨成一尊五头眼镜蛇的雕像。蛇头部抬起朝向东方,蛇尾部隐藏在沟中土层下,露出地面部分长7.4米;蛇身粗壮直径2米,伸起的头部扁平,宽4.7米;嘴张开,上下颚之间高1.55米;嘴部深1.2米,人弯腰能进入嘴部。从宽大的嘴部、颚内沟槽线分析,应是五头连体眼镜蛇(见图二)。

图二 五头蛇图腾

五头蛇头部顶端磨刻有三幅不同的图案,南边是一个圆形爻窝,直径4厘米,爻窝下面有一6厘米的直沟槽,这是甲骨文的“旦”字;“旦”字北边约20厘米处磨刻六连圆形凹穴(爻窝),二排,每排磨刻6个爻窝排列,图案长46厘米、宽16厘米;蛇头正中、边部,磨刻出呈三角形的3个爻窝,每个爻窝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3个爻窝由宽5厘米、长36厘米的沟槽相连。这幅图很像甲骨文的“冬”字(见图三)。

图三 五头蛇图腾顶部图案

这尊蛇图腾的头部具有眼镜王蛇的特征,张开的大嘴中,又磨刻有均等的筋状,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五头连体蛇。蛇图腾位置十分讲究,处于祭场的主位,祭场中又有五块独处的祭坛石,是摆放不同祭品的地方,是祭祀五头蛇的大型祭坛,由此可见五头蛇在远古人类心中地位之尊、之高。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北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张爷庙北边下方的山腰处,海拔330米,东经113°3′1″、北纬33°24′35″。一块巨大的暗红色的岩石,被磨刻成一尊巨型蛇雕像,尾在山坡低处,头向上伏于60°的山坡上,由北向南,由低向高,昂首向上。雕像全长16.8米,雕像突出的是头部,头部高出坡面4.3米、宽2.6米,张开大口,上颚与下颚之间高2.7米,从蛇口中磨刻的石纹分析是一体三头蛇。从南边可进入口中,口中磨刻3个似座椅的凹槽,人可坐在上面。这尊蛇图腾大口张开,凶恶至极,令人生畏(见图四)。

图四 “眼镜王蛇”图腾

这处蛇图腾是目前灵山发现的最长、最高大的岩石蛇雕像,距第一尊单头蛇雕像约1公里。蛇头下面,岩石上磨刻多组圆形爻窝排列组成的记事符号。

这尊蛇雕像南部约3米远处,磨刻一圆盘。圆盘倾斜,东侧有一个磨刻成的半圆石球,显然和蛇图腾是配套的(见图五)。

图五 石盘和石球

第四尊位于灵山主峰东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一道山梁顺主峰延伸而下,在海拔327.2米、北纬33°23′48″、东经113°2′41″处有一巨石蛇图腾雕像,长8.5米、宽6.2米,离坡面最高5米。蛇为盘状,主要显示头部。蛇头长2.3米、宽2.1米、高2.2米。蛇头伸向东方,稍偏北。蛇口部磨刻有上颚,口深40厘米,内有条纹。

蛇雕像北边约5米处,一巨石被磨刻成祭坛形状,上有爻窝和沟槽,从上到下磨刻宽1.3米的浅槽。还有其他磨刻的岩石,是祭坛的组成部分。祭坛是为祭祀蛇雕像所建。

第五尊位于灵山主峰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对窑沟组)。在一道山梁的下段,海拔330米、北纬33°23′46″、东经113°2′39″处,有一尊独石磨刻成的盘状蛇造型,头伸向北部,朝主峰。雕像高3.6米,盘状圆柱体直径3.3米;头部高1.7米,呈扁圆状,最宽处1.6米。这尊雕像是目前发现的灵山蛇雕像中最小的一尊。

二、蛙图腾雕像

蛙图腾是人们对蛙形态的主观感受和精神表现,是一种智慧与灵感在创造中的直观表达。

“蛙”与“娲”音同,在古代文化研究中,“音近义通”是历史学家通用的原则。娲是女娲的象征,女娲造人,给人生命,所以蛙代表强大的生命力。生存繁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是人类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哲学升华。蛙因其产卵量大,有旺盛的繁殖能力,符合先民们多生育、扩大族群的心理需求。

古人生殖崇拜,认为“蛙”的形状像女性的子宫,所以崇拜蛙。神话传说中,女娲作为人类始祖母神其繁殖能力与蛙相符,人们崇敬自己的始祖母神,因而敬蛙。华中师范大学赵国华教授《中国古代史》载:“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而后再演化为生殖女神。”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滋养,蛙图腾符号衍生出新的崇拜内涵,有关蛙的神话传说更是数不胜数的。蛙图腾承载着人类早期趋吉避邪、生存繁衍等心理诉求,直到现在我国的壮族仍崇尚蛙。壮族人认为青蛙是雷王生的儿子,是雷王到人间的使者,人们把对雷王的信仰转移到蛙身上,祭祀祈祷祈求青蛙庇护,恩赐风调雨顺、安泰祥和;云南纳西族信仰的也是青蛙,认为蛙嘴大吃四方肚容万盘财,身沉稳坐江山,放在家中可镇宅庇护家人。

蟾蜍在上古神话里可是封了神的,今天人们仍然崇拜它,称蟾蜍为金蟾,生意人或供奉在店里,或供奉在家中,祈求招财进宝。民间有俗语“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认为有金蟾的地方就是聚财地。古本《淮南子》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嫦娥居住的地方称为“蟾宫”,“玉蟾”更是月亮的代名词。

灵山蛙图腾有多尊,主要介绍四尊。

第一尊位于灵山主峰南边一道山梁的腰部(属独树镇烟庄村),海拔378米,北纬33°23′50″、东经113°2′34″。一块独石被磨刻为蛙的图腾雕像,高5米、宽5米;头部呈扁圆形,长1.6米、宽3.6米;嘴部宽3.2米、挖空深度0.7米;上颚宽1.8米,下颚宽2.2米,面向北方。

第二尊位于灵山主峰西部一道山梁的正上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海拔355米,北纬33°24′48″、东经113°2′18″处。一块独石被打磨成蛙图腾的造型,总高2.4米、底南北宽2.3米、东西宽2.3米。蛙头磨刻得最为逼真,高0.9米、宽0.9米、石厚0.5米。蛙图腾头朝东,稍偏南,面向主峰(见图六)。

图六 蛙图腾

蛙图腾南边3米处,一块岩石上面被磨刻成圆形,高1.2米、直径1.4米,圆形偏北处磨刻一个“十”字沟槽符号,沟槽南北长0.5米、东西长0.3米。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东部山梁与岗峦接壤地段(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240米,北纬33°24′9″、东经113°3′31″处。一块独石磨刻为蛙形图腾雕像,头部朝东,全长2.2米、身宽1.1米、头部高1.2米,北边的岩石风化掉一部分,南部完好。从南部观察,是一尊蹲坐的蛙,头抬起,腿部有明显的区分线(见图七)。

图七 蛙图腾

这尊蛙最为特殊的是其北边两米远,是一尊蛇和龟的合体雕像。蛇龟合体是北方之神玄武的象征,龟头朝北,蛇头朝东,蛙和蛇并列,头也朝向东。这两尊雕像体形均不算大,但含义深邃。蛙是女性象征,又代表女娲族;蛇是男性象征,又代表伏羲族,龟蛇合体又是玄武之神,三者雕像在一起,是伏羲女娲与龟三种信仰的结合体。这种“三结合”的图腾设计,说明当时信仰蛙族、蛇族的人们精神寄托高度一致,并驾齐驱。

第四尊位于灵山东部的山脚下(属独树镇戴岗村),海拔259米,北纬33°24′8″、东经113°3′32″处,也是大祭坛的正南边。一块巨石被磨刻成一尊蛙形图腾雕像,头朝向北边祭坛,全长5.3米、宽2.6米、高1.5米。这尊图腾是伏地蛙,上身鼓起,打磨得很是光滑,有磨刻的多组圆形爻窝记事符号,特别是并列六组爻窝的组合,至今保存完好。

蛙图腾在南阳其他有远古文明遗迹的山中多有发现,如:原鸭河工区梦山的石蛙;南召县石门乡桑园村女阴石旁被当地人称为“望天吼”的石蛙等。可见,蛙图腾在南阳分布很广泛。

三、龟图腾雕像

长期以来,在传承不息的中华文化里,龟被赋予了位高权重、长寿吉祥、通天降灵、稳重担当等美好的寓意。远古人类很早便有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龟的背部隆起好像天穹,腹部扁平如同大地,形象如天地的交合,故被认为是神兽,被崇拜。

始于伏羲时代,龟就被视为神灵了。古书记载,黄河有龙马,背负《河图》献伏羲,伏羲受白色龟甲的启发,破解了《河图》的奥秘,一画开天而演八卦。自此,人们认为龟能启发人,就用龟甲占卜。

龟背上有花纹图案,人们把龟背上的花纹与天上的星宿相对应,模拟北极天象运转。汉代《尚书考灵曜》记载:“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蛇。”汉书的记载认同了四象中的北方是二十八宿连接在一起的龟蛇形象,这便是玄武的出处,因此龟曾被视为北极天象的象征。道教把星宿图演变成道教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

“龟”和“贵”音同,龟者贵也。在古人眼中,龟是贵人象征。《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因为对龟的崇拜,龟甲曾被作为货币使用。考古发现,尧、舜、禹时期的货币就有“龟币”(即龟甲和贝壳)。《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造龙文、马文、龟文之币。”可见龟币在历史上,使用时间之长。两汉时期,县官以上官员才能用龟形印章;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服装上才有资格配龟形袋子(龟袋是金色的);“金龟婿”,代指身份地位高贵的女婿。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贵的象征。

1924年,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了一只彩陶壶,壶身绘有四肢造型各异的乌龟图案,由此,考古专家认定龟是4500年前该地先民崇拜的图腾;山东大汶口曾出土20多件龟甲;安徽含山县出土一件距今5000年的精美玉龟;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紧邻灵山),出土了刻有符号的龟甲。

在南阳的民间神话里就有龟与伏羲、女娲的渊源传说。相传,伏羲女娲是兄妹,一日,两兄妹上山打柴,途经一条河时遇见一只巨龟,巨龟说天将降灾祸,人类会灭绝,到时速来找它。灾难果然降临,山崩地裂,其他人类皆亡,巨龟将伏羲兄妹含入口中,避过一劫。之后伏羲兄妹在玄元洞结为夫妻,繁衍后代。由此可见龟在远古人类心中的地位。又有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时大龟主动让女娲将其四肢砍下,支撑天地。两个神话中,龟都参与了拯救人类的壮举,因此受到上古人类的崇拜。灵山周围有多尊龟雕像,选几尊简要介绍。

第一尊位于灵山东南(属独树镇烟庄村田营组)。灵山主峰延伸出多道山梁,形成山谷,在海拔331米,北纬33°23′51″、东经113°2′47″的山谷中,磨刻一尊龟形雕塑。龟头朝向西边的灵山主峰,龟长5.5米、壳最宽处4.3米、高4.6米,头长1.8米、宽2.1米。龟壳上磨刻有圆形爻窝图案(见图八)。

图八 龟图腾

第二尊位于灵山东北(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张爷庙前约200米,北纬33°24′12″、东经113°2′18″、海拔440米处。人工磨刻一尊龟雕塑,全长5.1米,龟壳最宽处3.9米,高3.3米。头部和身躯断开,头长1.9米,头部宽2.5米(见图九)。

图九 龟图腾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正南方(属独树镇烟庄村对窑沟组)海拔347米,北纬33°23′46″、东经113°2′34″处。人工磨刻一尊龟雕像,龟体不大,但很逼真,尤其头部非常扁圆。龟石全长2.1米、宽1.3米、高0.4米,头最宽处0.4米。

第四尊位于灵山东北部、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的一道山梁上,海拔381.7米、北纬33°24′23″,东经113°2′52″处,磨刻一尊龟蛇连体雕像。雕像呈南北向,蛇石在南部45°坡的上方,龟在下方。蛇体全长14米,最宽处1.8米,高出坡面1.4米,由6节石排放组合而成。龟石在下方,全长8.5米,高出地面2.7米,龟壳部隆起,最宽处4.8米。龟头和蛇尾紧连,龟头长1.5米、宽1.2米、尾长2米。整个造型为龟蛇合体,符合“北方玄武、龟蛇相接”的说法。

四、生殖崇拜图腾

远古时期,原始人类为扩大族群,无限赞美和重视繁殖生育力。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人们面对的是疾病、自然灾害、野兽、有毒爬虫等侵袭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死亡率高、存活力低、寿命短,必须以高生育率保持种族的生存发展与基因的延续,生殖崇拜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当时的人类十分重视女性分娩,女性分娩时族群要在首领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仪式,如果女性在分娩时死去,那么就要举行英雄的葬礼。

古人先期崇拜的是女性,当发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后,认为是男性的播种才使女性生育,正如土地的丰收一样,生殖崇拜就与生殖器结合起来了。联想到土地撒上种子,土地就可长出粮食,就把男根称为“田祖”“田主”,作为生殖崇拜的主题而敬仰祭祀。

远古时期产生了内容丰富、表达独特、影响深远的生殖崇拜文化,也是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

生殖崇拜的男根巨石图腾雕像,在灵山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介绍几尊主要的男根图腾。

第一尊是这里发现的最大的生殖崇拜雕像,位于灵山东南部(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顺主峰下延的一道山梁上巨石林立,在海拔423米,北纬33°24′0″、东经113°2′35″的山梁正脊,一块巨大独石被磨刻成男根状,高7.6米,圆柱半径5.1米,分为两节,上节磨刻为圆形,似男性阴茎的龟头,稍细;下面一节粗壮,上下部分都磨刻有凹槽,并有不规则爻窝图案(见图十)。

图十 生殖崇拜图腾

第二尊在第一尊男根石图腾上方20多米处,海拔434米。一块独石被磨刻为男根雕像,高5米,圆柱体直径2.4米。分为两节,上节为圆形,光滑,下节较粗糙。下节东南部磨刻一个脚印,一个大凹槽。凹槽高0.85米、宽0.33米、深0.38米。雕像上磨刻一凹槽,其用意还无法破解。

这尊男根石图腾主要特点是位置显赫、高大、粗壮、逼真。

第三尊位于灵山主峰正东的一道山梁半腰(属独树镇戴岗与烟庄两村交界处),海拔340米,北纬33°24′8″、东经113°2′46″处。三块独石呈黑青色,南北一字并列,每块独石相距3米。最南边的独石打磨成男根状,高3.2米,圆柱体,直径1.5米,分为两节,上部圆形,顶端有一凹槽,似尿道。男根北边还有两块并列的独石。

(明日请看《伏羲女娲居灵山 远古岩石留遗迹》下)

图片提供 张长运 郑毅 郭起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女娲   灵山   远古   南阳   山梁   主峰   东经   遗迹   雕像   图腾   岩石   海拔   崇拜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