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敦煌,下启大足”-辉煌的安岳石刻

上篇文章,小探君带大家漫游了安岳石刻的东线,领略了紫竹观音的魅力,欣赏了只靠袈裟立于山壁千年不倒的文殊师利菩萨,这次让小探君带大家走一走安岳石刻的北线,继续欣赏这些石中精灵的风采。


安岳石刻大致方位


安岳石刻以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玄妙观、木门寺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造像有“古、多、精、美、特”的特点, 北线的景点包括卧佛院、木门寺、千佛寨、玄妙观以及圆觉洞五处。


东线、北线示意图


01

圆觉洞


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强调佛家思想和修行的普世性。圆觉洞景区以摩崖石刻最为出名,但圆觉洞本身的价值却没有那么高。


圆觉洞唐代舍利塔


圆觉洞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


圆觉洞造像


净瓶观音


说到宋代的造像风格,最典型的的特征就是,造像“由神变人”,也就是慢慢向世俗化方向发展。造像的材质形式也变得多样起来,金铜、玉石泥塑、木雕等都有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彩塑佛像,安岳圆觉洞的净瓶观音就是一尊相当华美的彩塑观音像。


山西晋城青莲寺唐宋彩塑


而彩塑造像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彩塑造像制作相对容易,可以就地取材,用泥塑塑出样貌,还可以利用植物以及矿石提炼颜色,这就做到了形色并重,塑绘结合,形成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统一。

这样的泥塑造像既漂亮,造价又低,相对于石刻而言更加灵活。既满足了人们对信仰的寄托,又符合宋代市民和统治阶层自然写实的审美要求。


圆觉洞净瓶观音


净瓶观音的主体部分为圆雕塑成,菩萨面相方圆,面容慈祥,仿若生人。眼梢上挑,双眼半睁呈半俯视状,高挺的鼻梁和圆润的嘴唇都带有明显的蜀地人的特征。菩萨头顶后方有圆形项光,背后也有火焰形背光。头顶戴有镂空宝冠,宝冠雕琢的十分细致、纹饰也非常华丽。

在佛教形象中,顶光和背光是代表修行的进度,有了顶光,代表修行已经小有成就了,有了背光和顶光,就说明已经大彻大悟,修行成功了。


洞窟全貌


净瓶观音石窟内部左右墙壁顶端各刻有一躯飞天。左侧飞天,面容清丽优雅,宛若一位活力四射的二八佳人。颈部环绕着飘带,腹部刻着繁复的花纹,腰上裹着灵动的飘带,手拿热烈如火的曼陀罗花,象征着飞天永恒的生命。


左侧飞天


而右侧飞天面容庄严,与观音悲天悯人的的表情和谐统一。她侧身手捧荷花蕾器皿不知是敬献,还是向往。欲说还休的诗意蕴藏于一手一眼中,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佛国净土增添了不少生机。


右侧飞天


莲花手观音


莲花是佛教重要的象征,根据相关佛教典籍的记载,佛陀释迦牟尼出身时就是摩耶夫人在莲花前感孕而生。

佛教常用的莲花座形象


因此,我们在早期佛教造像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到大量的莲花形象,它展现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审美追求。


莲花手观音


同时,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各种佛事活动中也往往用莲花作为净化的法器,以示普济众生之意。圆觉洞的莲花手观音,为北宋时期所造。

主像是一尊手持莲花的观音,面容姣好、法相庄严,上戴一顶宝冠、身着宽袖大袍,另配有福裙和缨珞。整尊观音像开凿于石壁之上,却毫不凝滞,反而飘逸非常。


莲花手观音


最让后人感到惊奇之处在于,观音双手交于腹前的莲花,虽重逾千斤,却保持了千年不坠的奇迹。由此足可见出匠人技艺之精湛。


手中的莲花


释迦


这尊释迦佛是在北宋时期建造的,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站地侧身佛像。他头上有密集的螺髻,身上穿着双领下垂佛衣,左右脚各踏仰莲座;面带微笑,双目俯视,和蔼可亲,正好与右下方的弟子迦叶对视,与其他地区庄严肃穆的神态大不相同。可能这也是迦叶尊者参悟到“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重要引导吧。


释迦佛与迦叶尊者


椭圆形的火焰纹样的顶光一直连接到洞窟的顶部,头光两旁边有纹样装饰。 释迦右手持说法印,左手持与愿印,说法印代表此刻释迦佛正在讲经说法,而与愿印代表成全苍生之愿,仿佛下一秒,栩栩如生的佛像就会活过来。


释迦佛手印


02

卧佛院


释迦摩尼涅槃龛


“释迦摩尼涅槃龛”位于北崖高13米山崖中,整龛呈“刀币”形,由“释迦涅槃图”和“释迦说法图”两组图像组成。


卧佛龛,旋转手机看图


主尊为一字横卧的释迦造像,体态修长,褒衣博带、头靠莲花枕、东头脚西呈左侧躺卧的姿势。佛陀面容安祥,双目微睁,脸上有些淡淡的笑意。


仰视卧佛龛,这个角度佛陀的面容格外慈悲


在主像的腰部有一俗世扮相的侍者背对盘坐,身体前倾侧头看向大佛,右手于释迦左腕处做切脉状。佛足处有一呈S型的着裙半裸力士,表情悲恸,大有撕心裂肺之感。


腹肌明显的悲恸力士


涅槃变上为说法图,释迦结迦趺坐,作说法印。两侧有十大弟子、观音和力士,以及的神众天龙八部呈两排站列,烘托出聆听佛陀说法的宏大肃穆场面。

说法图中的人物通过大小不同的透视关系和表情、服饰、法器等展现出释迦涅槃诸神的悲伤、不舍。并与涅槃图在构图和人物上诸多呼应和对称。


卧佛龛


该龛的八部众和十大弟子是国内唐龛中现存中保存最好、体量最大、技艺最精湛的一组。


卧佛上方释迦说法图


在安岳开凿这尊卧佛像前,中国最大的卧佛像为炳灵寺16号窟北魏泥塑卧佛。在安岳卧佛开凿400多年后,大足宝顶才以此为蓝本刻出半身卧佛,近700年后,安岳民国工匠又再刻出一尊卧佛,为中国巨型涅槃造像划上句号。

安岳巨型卧佛首开巴蜀造大像之先河,不但催生了安岳境内其余两尊左胁卧佛的开凿,也推动了整个巴蜀唐宋涅槃大像的风潮。


上方弟子、菩萨、天龙八部


03

千佛寨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崖壁上开凿有规模壮观的石窟。千佛寨造像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造像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的遗风;二是龛窟以平顶桃形的唐龛为主,龛楣为桃形,龛沿以六瓣花装饰。


千佛寨入口


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大云山上,崖壁上开凿有规模壮观的石窟。千佛寨造像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造像具有西方犍陀罗雕刻艺术的遗风;二是龛窟以平顶桃形的唐龛为主,龛楣为桃形,龛沿以六瓣花装饰。


西方三圣龛


三是雕刻内容,南岩以释迦说法图为主,北岩造像多为站立的佛、菩萨群像;四是唐代龛窟造像端庄、饱满、朴素、深厚,而唐以后的就趋向华丽、细致,展示了不同时代的造像风格。


一佛四菩萨


一入千佛之境,就被这一龛曼妙的千手观音迷住了,她身后的千手仿佛在随风摆动,璎珞饰体,轻纱透体,庄严妙相,每一只手的姿态都不同,有呈说法印的,还有呈与愿印的,真是好一位飘逸的菩萨!


千手观音


这些造像多以半圆雕为主,辅之以浅浮雕和线刻,线面结合塑造形象。虽然风化和人为破坏严重,但衣饰保持得相对不错,可以看出衣褶的处理,借助流畅的线条来表现衣纹疏深。

安岳石刻造像通常包括释迦、弥勒、菩萨、金刚、力士、飞天、供养人等形象,千佛寨的力士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这些力士出自盛唐,很有盛唐风雅之感。


龛边力士


力士身体呈S型,横眉怒目平视前方,上身裸露,用力的小腿青筋突出,双脚赤裸作斜八字站立,大有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雄风。


药师经变龛细节


北岩96号龛有保存完好的盛唐《药师经变窟》,属少见的石刻艺术珍品。药师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题材,药师佛端坐于束腰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有菩提树,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前后交错站立。


药师经变龛细节


两侧的“九横死”以及“十二大愿”题材在其他石刻中很少出现,这里可以看到天上、人间、地狱的苦乐悲欢,跃然壁上。


十二愿


九横死


《药师经》中的九横死:

一得病无医谓人得病虽轻。

二王法诛戮谓人妄作非为。

三非人夺精气谓人或畋猎嬉戏。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恶兽啖。

七堕崖。

八毒药咒咀,谓人或被毒药及咒诅、厌魅、起尸鬼等之所中害,而丧其生。

九饥渴所困,谓人或被饥渴之所困逼。

同时,这一龛中还有十分难得的男性飞天。这些男性飞天的飘逸之姿,一点也不输于女性飞天,宛如天上的神仙下凡,我等凡人除了“美”,没有其他多余的想法。


男性飞天细节

更多精美造像


04

木门寺与玄妙观


木门寺


木门寺位于安岳县石鼓乡木门村,是临济宗的禅院,始建于明代洪熙元年(1403年-1424年)。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无际禅师在北京圆寂后,明英宗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灵柩回蜀,安葬在清凉山佛胜寺(现木门寺)八方石塔内。


木门寺山门


整个木门寺依山而建,木门寺为亭内修塔,亭外建殿的古建筑群,由无际禅师亭、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组成。木门寺仿木结构的石建筑,只有门是木制的,所以称为木门寺。


无际禅师亭


玄妙观


安岳石刻主题除了佛教,还有道教造像,以及儒释道三教合龛。佛教造像无外乎是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和供养人等。

儒家造像则仅见有孔子,道教主要有天尊、老君、真人、金仙等,尤以老君龛最多,玄妙观便是唐代道教摩崖造像的代表。


玄妙观文物保护牌


唐朝尊崇佛教,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实在唐代,道教的发展也相当不错,从唐初开始,历代君主都将太上老君视为祖先,建寺立观,不断加封尊号。不仅如此,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是道教坚定的拥趸者。


玄妙观2号龛,此龛为道教造像


玄妙观中的力士像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像这一龛窟上的两尊道教护法,颇具唐风。左边的护法手持宝剑,虽面目尽失,但依旧可以感受到他的英姿飒爽;右侧的身上甲胄保存完好,细节精致。 只可惜面目都已经残毁,实在可惜。


道教护法


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玄妙观石刻的雕凿环境十分特别。建在白羊山巅一块蘑菇型平顶巨石周围,有大小龛窟79个,其中12个为佛、道合龛。这是因为,魏晋以后佛教兴盛,道教迫于压力也不得不仿效佛教凿窟造像,从而增强影响力,不求能与佛教分庭抗礼,也要达到一定的规模。

龛窟内外雕刻石像1293躯、唐碑四座。造像内容主要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大势至等,还有不少位处道教神灵中最高阶的天尊造像。


佛道合龛


05

结语


至此,安岳石刻的面纱已经揭开了最精妙一部分,至于它半遮半漏的其它部分,一定也值得一探。面纱下或残毁或完整,或五彩或黑白的造像,即便在它们完整的时候,也不一定有如今这般经过时间洗涤后的震撼之美。


文章制作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安岳   石刻   释迦   大足   道教   敦煌   飞天   佛教   造像   力士   木门   观音   辉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