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时代已来,Web3.0带来对传统互联网底层逻辑的维度跃迁

在2016年,《福布斯》评选出了全球30位30岁以下科技领袖,其中包括以太坊(Ethereum)的联合创始人、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概念的先驱者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2017年的区块链技术峰会Devcon3上,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去中心化社会的演讲,其中提到:“去中心化社会是一个强大的设想,具有改变世界的潜力”。时至今日,已有五年过去,他所描述的“设想”已然悄然发生。

从数字货币到去中心化金融,从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到区块链游戏,越来越多的Web3.0应用场景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和理念。这些应用场景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它们正逐步成为现实,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Web3.0同样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投资者和创业者纷纷看到了Web3.0的巨大潜力,纷纷投入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来推动其发展。与此同时,众多人才也投身于Web3.0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助推着Web3.0不断向前发展。

Web3.0已经从概念期迈向了快速发展阶段。尽管仍有诸多挑战和问题有待克服,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Web3.0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Web3.0的发展情况。

以上数据来源于CoinMarketCap。这是一家数字货币数据跟踪网站,是全球最大的数字货币数据平台之一。

以上数据来源于剑桥大学替代金融中心。这是由剑桥大学金融研究所主办的一个研究中心。

以上表格来源于CoinMarketCap的官方网站

正如上述表格所示,全球加密数字资产市场近年来实现了显著增长。2013年,数字资产的总市值仅为1244亿美元,全球数字资产持有者不足1000万人。然而,到2022年,数字资产总市值已飙升至3.8万亿美元,资产持有者人数增至3.97亿。比特币自2009年问世以来,从一度默默无闻、毫无价值,到2021年的历史最高价格达到69,046.72美元(约合人民币44.5万元)。虽然2022年比特币市场经历了诸多动荡,如加密交易所的失信事件,其价格仍稳定在2.5万美元以上。专家预测,尽管数字资产面临市值波动和监管等挑战,但全球数字资产市值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数字资产将在个人和机构投资组合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显然,Web3.0已催生了庞大的市场和用户群体,且该市场仍在不断壮大。那么,企业如何针对不断壮大的Web3.0市场和用户群体进行有效的营销和服务呢?Web3.0将为企业带来哪些机遇?自2021年投身Web3.0创业以来,本文作者积累了丰富的Web3.0营销理论认知和实战经验。因此,作者计划启动一个写作系列,旨在从多个角度分享这些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包括:什么是Web3.0?其关键特征有哪些?核心技术有哪些?如何借助Web3.0进行企业品牌推广?Web3.0如何助力企业开展私域营销?以及如何升级迭代以积分为核心的会员体系等。本文作为该写作计划的第一篇,主要从底层逻辑的角度探讨Web3.0的概念和关键特征。

Web3.0最早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兼Polkadot创始人Gavin Wood于2014年提出。他发表的一篇论文阐述了基于P2P协议的Web3.0构想,旨在从软件层面重塑互联网,构建一个以去中心化和隐私为核心特征的网络服务。Wood提到:Web3.0致力于实现点对点通信和价值转移,为人们提供在无需中介参与的情况下创建和信任应用程序的途径。Web3.0的目标是赋予用户对自己数据、数字身份和信任的掌控权,而非让这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它将创造一个开放、透明的互联网,供所有人使用和信任。

然而,Web3.0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Web3.0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事物。本文作者较为认同以下观点:Web3.0代表着第三代互联网,被称为“分布式互联网”或“价值互联网”。它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旨在打破传统互联网中数据和用户被少数平台把控的现状,从而实现去中心化、保护数据隐私,并重新分配数字资产所有权。Web3.0将为用户带来更开放、公平、透明的互联网生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构建更公正的价值分配机制,进而建立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互联网世界。

众所周知,传统互联网(Web1.0/Web2.0)由中心化的服务器、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组成,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数据和服务。与此不同,Web3.0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使用户拥有更多自主权和数据所有权,实现数据的自主管理和交易。试想,传统互联网犹如一座大厦,仅有少数管理员能进入控制各个房间的开关,而普通用户只能在门口观望,无法真正自主控制自己的空间。而Web3.0则像一个居民自治的小镇,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和钥匙,可以自由地出入、布置和维护自己的空间,同时还能与邻居互动和合作,共建美好社区。这种去中心化特质使Web3.0成为更自由、开放的互联网

具体而言,Web3.0有以下关健特征:

Web2.0在提出时,亦致力于“去中心化”。然而,Web2.0的“去中心化”更侧重于让用户轻松创建与分发内容,摆脱静态、只读的Web1.0。这种“去中心化”关注内容层而非底层基础设施。尽管用户能“去中心化”地创建和管理内容,但内容管理的平台仍为集中式平台,这些平台掌控用户数据和交互权限。相较之下,Web3.0的“去中心化”更为深入,立足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层。Web3.0旨在构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治理结构,使社区以透明、民主的方式自主管理。核心理念为去中心化,将权力分散到用户网络中,实现不依赖中介的信任互动,让用户在无需中央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安心进行交易和协作。这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1.无信任系统(Trustless Systems):无信任系统指基于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框架。它能在不依赖任何中央机构或中介的情况下实现用户间安全、可验证的互动。无信任系统在技术层面保证参与方的交易和协议自动、透明地执行,降低欺诈和人为错误风险。

2.代币化(Tokenization):通过代币化,Web3.0可在区块链上创建代表现实世界资产、服务、知识产权、数字艺术、虚拟世界资产等加密数字资产(Token)。基于加密数字资产构建比传统市场更去中心化、透明、公平的新型经济系统。

3.DAO社区治理(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Community):DAO社区是Web3.0的主流治理模式。在DAO中,规则与决策通过使用智能合约执行(智能合约是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满足特定条件时自动执行特定操作)。这些智能合约规定组织的决策、治理与管理规则。这意味着DAO社区能在无需信任的环境中运行,参与者无需相互信任或中央机构即可参与组织,且能透明地确认贡献、获得奖励。

4.开源开发(Open Source Development):Web3.0鼓励开源开发,允许社区驱动创新与快速发展。这种开放性一方面提供系统透明度;另一方面,确保开发人员能够协作、共享知识,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系统和应用构建,从而营造出多元化应用格局。

在Web 2.0体系中,用户对其数据的控制通常受限。尽管可以创建和共享内容,但数据大多存储在由内容平台提供商控制的集中式服务器上。这些平台公司能够访问和操控用户数据,将其用于各种目的(如互联网广告业务等),甚至与第三方共享。此外,数据的可移植性较差,Web 2.0平台很少为用户提供轻松导出数据或在平台之间传输数据的选项。这种数据可移植性的缺乏限制了用户的选择,使他们难以切换到替代服务。Web 3.0旨在构建用户对数据主权和隐私管理具有更强控制力的环境。Web3.0主张个人应对其个人数据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让用户能够决定如何收集、存储和共享其数据,并在任何时候撤销同意和删除数据。

为实现这一目标,Web3.0采用了一系列手段以确保用户对数据主权具有更强控制力:

(1)自我主权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自我主权身份系统利用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创建防篡改且可验证的身份信息记录,由个人拥有和控制。

(2)去中心化存储(Decentralized Storage):去中心化存储是一种将数据存储在分布式节点网络中,而非集中位置的方法。在去中心化存储系统中,数据被拆分成小片段并加密,然后将这些片段分布在位于世界各地的节点网络中。通过使用去中心化存储系统技术,用户可将数据存储在去中心化网络上,确保更高级别的安全性和控制力。

(3)加密安全(Cryptographic Security):Web 3.0采用多种数学算法为用户提供加密安全,例如SHA-256哈希算法、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和Merkle树等。这些算法充分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Web 3.0为确保用户隐私得到充分保护也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

(1)隐私保护算法(Privacy-Preserving Algorithms):隐私保护算法致力于在处理或分析个人数据时确保个人隐私得到保护。这类算法在需要分析或处理敏感数据,但用户不希望其个人信息被泄露或共享的场景中具有重要意义。在Web 3.0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是同态加密算法(Homomorphic Encryption),它允许在数据仍处于加密状态时对其进行分析或处理,从而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2)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简称ZKP):零知识证明是一种加密技术,它允许用户在不泄露实际数据本身的情况下证明其数据的有效性。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身份验证,同时确保用户的隐私得到保护。在Web 3.0的身份认证系统中,零知识证明得到了广泛应用,如zk-SNARKs和Bulletproofs等先进技术。

(3)数据最小化(Data Minimization):Web 3.0倡导数据最小化原则,强调仅收集和存储满足特定目的所需的数据,以减少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访问敏感信息的风险。此外,Web 3.0还推动采用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技术,该技术在保留数据集整体特征的同时,对个人数据进行随机扰动,从而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实现隐私保护。

在传统互联网架构中,集成过程往往高度依赖于中心化平台、API和服务。这些中心化平台企业提供API以实现应用程序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然而这往往受制于中心化实体的种种限制。进一步来说,数据由各个组织和平台独立存储和管理,这些平台各自拥有专有的数据格式、协议或API,从而使得在不同服务之间实现集成和数据交换变得具有挑战性。由此,数据孤岛问题时有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遏制竞争对手,平台企业甚至故意制造数据孤岛,阻碍数据和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此相反,Web 3.0致力于在互联网底层实现去中心化集成,通过采用开放协议和标准来实现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这样的做法减少了对中心化实体的依赖,推动了一个更加无需信任和无需许可的网络环境的形成。

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跨链通信(Cross-Chain Communication):利用跨链桥(Cross-Chain Bridges)、原子交换(Atomic Swaps)和区块链间通信协议(Blockchain Intercommunication Protocols)等先进技术,实现不同区块链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从而促成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和资产交换。

API与Web服务(APIs and Web Services):开放式API和标准化的Web服务有助于促进各类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作,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通证化与资产互操作性(Tokenization and Asset Interoperability):Web 3.0支持各种资产(包括数字资产和实物资产)的通证化,使这些资产得以在不同平台和网络上实现自由交易和交换。通过此举,Web 3.0可创造一个更加去中心化、透明、高效且具有互操作性的经济体系。

在传统互联网中,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控制着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公司的运营透明度通常有限,使用户难以了解他们的数据是如何收集、使用和共享的。Web 3.0 依赖于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它提供了交易和交互的不可变且透明的记录。这使用户能够在不依赖中央机构的情况下验证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因而,Web 3.0 提供了更高的透明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Web3.0的透明度:

(1) 公共和不可变的分类账本(Public and Immutable Ledgers):区块链技术允许创建公共和不可变的分类账本,其中记录所有交易并可以由任何人验证。这种开放访问方法使任何人都难以操纵数据或隐藏信息,从而确保更高的透明度。

(2) 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dApps):dApps 建立在不依赖中央机构或中介机构的去中心化网络上。因此,用户可以直接与 dApp 交互,确保交易和操作透明且不受审查。

(3) 去中心化金融 (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DeFi 平台提供金融服务,无需银行等传统中介机构,为用户提供透明的金融市场和交易通道。DeFi 平台依靠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确保运营和交易的透明度。

(4) 开源开发(Open-Source Development):许多 Web 3.0 项目采用开源开发实践,这意味着它们的源代码可以公开访问,任何人都可以审核。这种透明度使用户和开发人员能够验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功能,从而促进信任和问责制。

通过上面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Web3.0超越了 Web 1.0(静态内容)和 Web 2.0(交互式内容和社交媒体)的限制,创建了一个更加智能、去中心化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这是一种互联网逻辑的范式转变和技术进步。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来,Web3.0是对传统互联网一次底层逻辑的维度跃迁。

Web3.0时代已经到来,Web3.0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活。

笔者在本文解读和分析了Web3.0的基本概念与关键特征。下一篇文章,我将介绍区块链技术。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王鸿,连续创业者,Web3.0实践者,CRM领域专家。参与编著《客户关系管理之叶问》等专业书籍。有服装、食品、化妆品、电器、旅游、金融、制造等行业 CRM 咨询,数字化系统实施经验。

版权声明:本文是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如果有需求联系作者,请与作者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区块   维度   透明度   底层   应用程序   逻辑   资产   传统   数字   时代   数据   用户   平台   技术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