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探“绿”⑤-齐河县:超级产粮大县如何绘出“粮”好美景

黄河北岸,春日里的鲁西北平原碧野千里。德州市唯一沿黄县——齐河县,去年粮食总产28.75亿斤、增产1.05亿斤,率先实现20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超级产量大县。

所谓“吨半粮”,就是一年两季亩产粮食达到一吨半,即1500公斤。在位于焦庙镇的齐河县3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吨半粮)核心区,放眼望去,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李建国拿着铁锹、标尺和仪器,走进绿油油的麦田。

施好肥、整好地

“粮王”增收有秘籍

“地表湿度22.3%、20公分深处25%、40公分处24.2%……跟几天前的数据差不多,墒情稳定。”李建国边翻看记录本,边掏出手机对比系统监测的数据。“跟设备测的也大差不差,放心了。”

李建国正在测量土壤湿度。

李建国是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齐力新公司)的种植管理经理,管理4000亩农田;同时,他也是焦庙镇靛池村的种粮大户,自种了200亩小麦。李建国今年51岁,种地35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把式”。去年,他以小麦实打实测811公斤、玉米940公斤,成为齐河县实打实的“粮王”。

“土地就是种子的母亲。土地有力量,麦苗才能茁壮成长。”这是李建国常挂嘴边的话。整地、提高耕地质量,是他最重视的环节。

根据自身的种地需求,李建国自己设计并改造出一台“复合整地机”——尾部焊着划锄的镇压机。年前的一场强降温,让这台农机又派上了用场。

“先压后锄,土地上松下实,起到保熵增温的作用。”李建国说,地温提升后,小麦返青快、麦苗更强壮,他管理的4200亩小麦基本未受冻害影响。

“粮王”李建国(右)尤其注重整地和施肥。

适当深翻,增加土地有机质,提高出苗率,这是“粮王”的又一条整地“秘籍”。人们常说“斤籽万苗”,就是一斤麦种理论上能出一万颗苗。“整地做不好,可能就出七八千。要想获得理想的产量,就得多投入种子,也就抬高了成本。”李建国说。

他还尤其注重肥料的均衡搭配:浇返青水前喷施叶面氮肥,促弱转壮,打好基础;后期还要适当补充锰、锌等中微量元素,促进增产。“除了结合以往的经验,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科学种植。”李建国说。

如今,齐河县已形成“齐心抓粮”的强大合力。种粮已不单是农民个人的事情,每片麦田都由1名党政干部、1名村干部和1名技术人员帮包,技术、农资、防灾等都不用愁。此外,齐河县还与省农科院共建“吨半粮”技术研究中心,聘请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22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组建起150人的农技服务队,把先进的农技送到田间地头。

社会化组织上场

田野变成“大车间”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焦庙镇临近黄河,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近几年,焦庙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融合模式。像齐力新公司这样以提供“环节服务”为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3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吨半粮)核心区。

齐力新公司总经理李朝纲介绍,公司现有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设备500余台,建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创建良种供应、测土施肥、栽培管理、植保防治、农机作业、烘干收储“六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农机设备。”李朝纲指着一台双镇压小麦播种机说。据介绍,这种播种机播撒均匀且深浅一致,一天能播二三百亩地,而普通播种机一天仅能播种60亩。“在极端天气下,高效的设备能抢抓农时,及时完成播种和收割,保证粮食颗粒归仓。”李朝纲说。

除了引入机械化设备,公司还搭建了智慧农业平台。运用精准气象、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测情况作出反馈。气象预报、农田监控、长势分析及水肥一体化等信息,一部手机,尽在掌握。

齐力新公司搭建了智慧农业平台。

“在手机上就能精准控制农田灌溉,非常方便。”李建国说,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每亩地单季产量比常规管理提高100多斤,1000亩地不到一周时间就能浇完。除了漫灌和滴灌,示范区200亩的麦田里,距地表30厘米处,埋设有密密麻麻的地下渗灌设备。

“这是一种‘水从地下浇’的节水灌溉技术。”李朝纲介绍,渗灌是通过埋在地下的渗灌管给作物根系直接供水,灌水均匀、供水稳定。这种方式能通过控制灌水量,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此外,渗灌还能使土壤表层保持干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利用率。由于埋在地下、受外界影响小,这种灌溉技术又有效地减少了设备损耗。

示范区200亩的麦田安装有地下渗灌设备。

“渗灌一亩地耗费半小时能达到理想灌溉效果,而漫灌要两个小时,前者还比后者节水50%。”如今,地埋式灌溉设备正在齐河逐渐推广开来。李建国透露,种粮大户安装该设备,政府还补贴80%的费用。

在社会化组织的标准化管理下,每亩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5%,利用率提高40%,节本增效的同时,还减少了农药包装物二次污染。这种“一条龙”服务,让农业生产走向“流水线”、田地变成“大车间”,解决了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村企合作解放双手

农民少出力多挣钱

眼下,正是春管的关键时期,焦庙镇西姜村的麦田里却安静得出奇。转遍村庄,许多户家门紧锁。几只田园犬懒洋洋地趴在门口,眯着眼睛晒太阳。

“现在这个时间,村里顶多还有100人,多是些上岁数的。”村支书钟同江说。西姜村有140多户、560多口人,耕地多、产业少,村民养家多靠外出务工。村里这种情况,让过去的农忙多少有些“尴尬”。

“在外面打工,一天至少能挣200元,农忙时节工资更高。可回来忙活十天半个月,一亩地全年的粮食收入也不过1000多元。这么一算,还赔了一半。”村民郭卫深有感触。在外挣钱还是回家“挣”粮,曾让不少人陷入两难。

“不回来帮忙,就得搭工钱雇人收。”郭卫说,老百姓可不愿做这种“买卖”,毕竟肥水哪能流外人田?因此,大多数人还是会“忍痛割爱”,从外地赶回来收种粮食。

2022年,齐力新公司向西姜村提出了托管合作的意愿。最初村里冒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直言“早就想把地包出去”;留守在家的村民,却对这种新模式“一百个不放心”。

为此,西姜村召开村民大会,经初步统计,有六成村民同意托管。在村“两委”的动员下,最终,九成村民同意先行“试水”。

西姜村将650亩土地托管给齐力新公司。

就这样,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西姜村把零散农户的650亩土地集中起来,将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部托管给齐力新公司。从种到收,公司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户除了享受保底收益,还能从盈利中再次获得分红。

“盈余部分按村集体30%、服务公司30%、农户40%的比例分红,这就是‘334’分红模式。”李朝纲说。今年1月份,齐力新公司在焦庙镇举行了第一次分红大会,仅玉米一季,就让西姜村增收了3万元。

西姜村村支书钟同江。

钟同江算了算:每亩保底1200元,算上两次分红,农户每亩地每年能拿到1700多元。村民们更是难掩喜悦:“出力少了,收益还变高了,哪想到还有这种好事儿!”

西姜村位置优越,紧邻国道和黄河大桥,交通便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西姜村人,有了更多精力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目前,村里八成的村民都在外务工,拿着村里村外两份“工资”,各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薛程程 通讯员 肖家奇 崔志华 朱铭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齐河县   同江   朝纲   播种机   黄河   农户   麦田   村里   小麦   村民   美景   粮食   土地   农业   设备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