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搬走这"三座大山",中国总人口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照雪下玉关

编辑| 照雪下玉关


“在不采取实质生育减负政策的情况下,中国总人口2100年将降至4.79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7%降至4.8%,新出生人口为世界新出生人口的0.89%。人口大国将变为人口小国。

……

尽管当前中国总人口为美国四倍多,但2056年将被反超。”

这是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及何亚福等人发表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关于我国未来人口走向的预测。

哪怕是放在几年前,说中国在未来将成为“人口小国”,人口被美国反超,估计换来的只会是一片嘲笑。

但放在现在,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预测。因为就在2022年,中国人口正式进入了负增长。

逐渐减少的人口

“人口负增长”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专有名词,就如它的字面意思一般直白:“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总人口规模的绝对减少。”

如果只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自然看不出来,想要确定国家有没有进入负增长,最好的方法就是观看人口增长量和增长率。

根据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国新出生人口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共减少85万,自然增长率为-0.60‰,要知道,在2021年时,我国的增长率还是是0.34‰呢。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多年,只有1959-1961这三年里因为自然灾害出现过人口下降,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今天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着实是一件大事。

其实对于中国人口会出现负增长,人口学界是早有预测的。自198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巅峰的23.3‰以来,一直都是在逐年下降的。

1991年首次跌破20‰,2020年跌破10‰,2022年的出生率只有6.77‰,哪怕先后开放了二胎、三胎政策也没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

不过,知道负增长早晚会来,和这么快就来是两码事,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的还在1765万,2022年就只有956万,短短5年就少了一半。

4年就完成了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低低低”模式到“低低负”模式的转变。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看同为中华文化圈的韩国和日本。

日本从“低低低”到“低低负”用了整整24年,韩国进入“低低负”则用了整整18年。

而且,一般来说,人口进入常态负增长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都处于增长状态,这一点可以看一看马上就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印度。

中国的平均人均收入虽然在世界范围处于中上水平,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哪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刺激人口增长,可能出现短暂反弹,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真正扭转局势。

发达国家的负增长特点是速度慢、程度低、偶有回弹,中国的负增长则是速度较快,回弹难度颇大。

2040年中期,随着1962——1975“婴儿潮”一代人口逐渐老化、死亡,我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快车道。

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中国人口将为13.7亿,2050年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时人口只有12.8亿左右。

中国当了两千多年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却在世界人口突破即将突破80亿的今天,不得不面对即将变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命运。

当然,人口负增长一事有弊也有利。弊端自然是人力成本上升,年轻劳动力不足,加剧人口老龄化。

利端则在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倒逼教育体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改革,有效的缓解环境资源压力。

人口进入负增长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和年青一代的思想观念变化有关。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如今的年青一代的结婚、生育欲望很低,很多人出现了“躺平”情绪,觉得不婚不育,自己挣钱自己花也是不错的选择。

出现这种问题,笔者私以为和“三座大山”有关。

第一:社会压力

如今的年轻一代虽然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便利,但也承受着莫大的压力。比如就业方面,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以至于出现了“孔乙己文学”。

虽然某媒体批判孔乙己混成那样是他自己不努力,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但在为了生存苦苦奔波的年轻人们看来,这番话语就像有人先登上了岸,转过头来就嘲讽还在努力游泳的人不够努力。

为了生存,年轻人们放下了引以为傲的学历,跑去送外卖、端盘子、进厂打螺丝或者干工地,哪怕进了大厂,面对的也是“996福报”,以及35岁成为“被输送给社会的人才”的危机,如今自嘲为孔乙己却被批不够努力。

与此同时,虽然我们国家提倡男女平等,但女性在就业方面受到歧视的现象并没有真正消除,比如部分单位因为产假问题会拒招女性。

这也就导致女性出现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生育数量较少。

而对于年轻一代男性而言,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恋爱、婚姻的成本过于巨大。

大城市户口、有车有房父母双忙、高额彩礼、房产证加名等要求,让很多人选择了不结婚、不恋爱,还不如自己过。

虽然国家也在限制高价彩礼,并树立了不少的榜样,但这样的社会风气是很难在一时半会改变的。

更何况,如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结合成家庭的话,要有4—8位老人要养,平时健健康康的还好,一旦生了什么病,那就是一大笔支出,老人还养不过来,哪还有心思养孩子呢?

居高不下的房价

过高的房价也是年轻一代身上的一座大山。

自从楼市商品化以来,房子的价格逐渐上涨,居高不下。

哪怕是在三四线的小城市,房子的价格也普遍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之间,光是首付就是一大笔钱。

更何况,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买房子还要买靠近学校的学区房,那价格更是高不可攀。

为了一套房子,今后几十年就要背上沉重的贷款。如果还不上,房子可能会被银行收走。

在房贷占了很大一笔支出的情况下,如果再养个孩子,就可能会对个人生活水平造成巨大的影响。

很多人奋斗一生,可能就是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段时间里孩子长大了,就该为他们的房子努力奋斗了。

生孩子——让他享受最好的条件,要有学区房——今后几十年光供房子了,很难存下来钱——孩子长大后如果不争气,还得自己为房子操心。

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影响是巨大的,有条件的人买房子的人结婚后可能选择只生一个,没条件的人,可能选择“不生立省百分百”,省下来的钱还不如用来让自己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孩子的问题劳心劳力。

高昂的教育成本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过去的体力劳动逐渐为机器所取代,为了不让孩子将来长大后面临“就业即失业”的窘境,自然让孩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越好。

这也就导致,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为他或者她的未来操心,宝宝还在肚子里就安排胎教,孩子生下来后为了让其有个健康的体魄,不落后于人,各方面的婴幼儿用品都安排最好的。

然后,孩子就该上幼儿园了。

如今的幼儿园远非昔日可比,当年的幼儿园只是让孩子们有个娱乐,生活的地方。

但现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要选择“贵族教育”、“双语教育”的幼儿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得了,会不会让孩子对童年留下心理阴影,只要能“优秀”就可以了。

但是,上这种幼儿园,那收费肯定也不低,一个普通家庭很难承受的起。

从幼儿园毕业了,就该上小学。

虽然国家在提倡教育减负,而且严禁教育补习班的存在,但像各种兴趣班却是没法避免的,舞蹈、书法、钢琴、别管孩子有没有天赋,该学就得学,这又是一大笔支出。

而且,上学的话如果能上公立学校还好,如果是上私立学校,那花费更是没边了。

有人曾经做过统计,现在养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光是教育支出就在50万左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开始消失。本来就被社会压力、房价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年轻人,在面临高额的教育支出面前,“摆烂”也成为了一种不错选择,如果能自己过的很好,那还结婚、生孩子干什么呢?

如果觉得寂寞了,那就养只小猫小狗。

破局

总体而言,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问题就是“两难三高”就业难、医疗难,恋爱结婚成本高、房价高、教育支出高。

西方国家面对人口负增长的问题是选择引进难民,结果造成了国家大幅度黑化、穆斯林化。

我们不是移民国家,而且来自历史文化上的自豪,也不愿意见到将来的中国满大街黑人或者白人、阿拉伯人自称“中华民族”,没人愿意被“腾笼换鸟”。

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当务之急,还是制定更加完善的中长期综合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和相关政策,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将幼儿园、高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建立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岗位。以期扭转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生育观,生三胎一次性发多少钱并不是长远之法。

当然,我们现在就担心以后的事情着实有些杞人忧天。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1世纪结束时,全世界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亚地区,全世界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

但这终究只是预测,说不定,将来的新一代人类已经找到了人口解决负增长的方法呢?总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中国   美国   大笔   大国   支出   幼儿园   房价   人口   年轻人   房子   压力   孩子   年轻   社会   国家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