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缅怀: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

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


他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中的超级“快递员”


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是中国航天员

在太空迈出每一步的底气


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火箭专家梁思礼



他参与了中国航天的诸多“首次”

工资只有留美同学的百分之一

却依然坚持回国参加建设

因为他心中记着父亲的话: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爱国这一课, 我不曾落下半节”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

是梁启超的第九个孩子

梁思礼一出生,便很受父亲疼爱

梁启超亲昵地称他“老baby”

后来干脆汉化成“老白鼻”

“老白鼻”三个字成为梁思礼特有的甜蜜


3岁的梁思礼


5岁那年

父亲梁启超去世

在随后的日子里

逐渐长大的梁思礼

通过父亲留下的《少年中国说》等著作

和父亲写给哥哥姐姐的数百封家信

进一步感受到了

父亲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以及对子女们矢志报国的殷切希望


1941年

高中毕业的梁思礼
申请到了美国嘉尔顿学院的全额奖学金

母亲东拼西凑筹集了400美元

买了船票

把他送上了赴美的邮轮


梁思礼(左一)在开往美国的邮轮上


留学8年

梁思礼怀揣着

“工业救国”的理想寒窗苦读

学习2年后

梁思礼想转到工科大学

在他看来

中国老受人欺负,学一门工业技术

学成回国后能为中国的建设出力

于是

他放弃了优厚的奖学金

改领每月微薄的津贴

只为转入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

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后于1949年在辛辛那提大学

拿到了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


1949年夏天

拿到博士学位的梁思礼

无视美国几大军工企业抛来的橄榄枝

义无反顾启程回国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

“我离开时的感情,只有期望,没有留恋”


梁思礼


当船还在海上时

梁思礼从无线电中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听说了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兴奋的梁思礼

找来了一块红布

把一颗大星放在中间

四颗小星放在四角

在这面自制的国旗下

他召集其他人一同开了一个派对

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胸怀大志漂泊海外

在学业有成时毅然归国

多年后

有人问他从父亲身上继承的

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梁思礼回答:

“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

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

国学功底数我最弱,

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我干的导弹是保卫我们祖国的!”


1950年1月

刚刚回国的梁思礼

被安排到邮电部某研究所

参加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工作

之后

还被派往越南

参与援建了《越南之声》电台

虽然没能从事自己擅长的自动控制专业

但在他看来

有工作做就是为祖国服务

“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梁思礼在援建《越南之声》电台期间留影


1956年

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梁思礼负责了喷气技术部分

(即导弹和火箭)的起草

不久之后

梁思礼被正式调到

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担任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

成为了院长钱学森手下10个室主任之一


国防部五院导弹生产车间旧址


可在当时,五院100多人

除了院长钱学森

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导弹或火箭

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三无”条件下

梁思礼和其他同事一起

全身心投入到了

“两弹一星”的研究当中去


1960年

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

1966年“东风二号”导弹

携带原子弹发射成功

从此让中国成为了

真正拥有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东风二号”成功后

梁思礼马不停蹄地

开始了“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研发


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

从酒泉基地点火

在飞行了9070公里后

准确落在了南半球预定海域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震惊中外


中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成功


当时

万里之外的北京

指挥大厅内掌声雷动

“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

梁思礼说:

“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了,

我们的洲际导弹已经成功了”


梁思礼曾说:

“当初我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

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

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

从来不后悔!”


对于当初的回国选择

梁思礼如此阐述:

“我有个好朋友留在美国,

后来他任美国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我任中国航天部的总工程师,

我们地位相当但收入相差很多。

有人问我,

对此作何感想。

我的回答是,

他研制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

而我研制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1976年—1978年

梁思礼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负责人

1978年后兼任“长征二号”火箭副总工程师

对于“万人一杆枪”的火箭系统

梁思礼开创了“航天可靠性工程学

提出“质量可靠性是设计出来

生产出来、管理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实验和统计分析出来的……”

使“长征二号”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自1975年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后

“长征二号”系列火箭

连续将23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地送上天

更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唯一运载火箭

神舟系列、天宫系列航天器均由其发射成功

而“长征三号”火箭则成为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良好载体

遍布天际的北斗导航卫星大多数由其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1981年以后

作为七机部总工程师

梁思礼大力推广航天软件工程化

先后领导了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

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

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

的研发和应用工作

极大地拓宽了航天工程探索领域

提升了工作的可靠性和效率

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

梁思礼与几代航天人一起

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

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能为此奉献一生

他曾坦言

“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梁思礼的一生

丰富多彩、贡献辉煌!

今天的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东风导弹家族

堪称大国之盾



东风快递 使命必达


2016年4月14日

梁思礼于北京逝世

今天

让我们一起铭记他的贡献

缅怀这位“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资料来源:新华网、解放军报、央视新闻、CCTV国家记忆、光明日报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王丽娟

编辑:王丽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中国   运载火箭   越南   奠基人   东风   美国   铭记   导弹   可靠性   航天   最小   火箭   父亲   儿子   航天事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