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募兵制研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明代募兵制是一种以有偿方式召集志愿者参加军队的军事制度。募兵入伍前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人群, 有人身控制松弛的雇佣关系。

募兵制的发生与条件

卫所制是明代初期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将军队和农民统一起来,实现兵农合一的管理,保证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和对边疆的防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制的废弛问题逐渐凸显,人口减少和土地荒芜导致了战斗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募兵制开始逐渐取代卫所制,成为重要的招兵方式。

其次,募兵制的发生与兵源密不可分。在明代,招募对象有军户中具有相对自由空间的卫所舍余、免差徭而从军的民户人丁、接受军队再控制的流民等。

最后,募兵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是中国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兴起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募兵制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募兵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手段,使募兵制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同时,募兵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等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需求。募兵制的发展也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自然产物。

募兵制的发展和募集士兵的管理

土木之变后,募兵规模开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募兵制度的制度化推进。此时募兵制对外巩固了北边防线,在财政上节省了客兵远戍的军费,在兵制上使卫所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缓解了废弛的速度,对于军事和财政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募兵的雇佣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在明后期,募兵制逐渐从雇佣关系发展到了雇佣性质,募兵规模也不断扩大。

募兵的召募对象主要是民户人丁和摆脱政府控制的流民,募兵的管理方式和粮饷结构也与之前的募兵不同。

募兵数量的增加和兵农分离后常备士兵的增多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这种募兵制对于财政支出的扩张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了部门矛盾和地方上的赋役完纳问题等等。

例如,他们可能会逃避军事任务或者逃脱军饷。这些行为反映出募兵制度的缺陷,即缺乏有效的训练、解散、安置、预备役和军事领导权力分配机制。

由于募兵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募兵制度容易被个体募兵用于谋取经济利益,导致明末募兵数量虽然占比超过1/2,但并未带来军队战斗力的增强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募兵制度从最初的强控制的形态逐渐发展为以雇佣关系为主的形态。这种雇佣性质募兵的出现和扩大,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在这个时期,朝廷采用了经制募兵和战时临时募兵等形式,逐渐扩大了募兵的规模。此后,随着军队的兵农分离以及军队编制的不断完善,募兵的管理和有偿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到了明代后期,募兵制度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包括卫所募军、经制募兵、临时募兵、在营家丁和将帅家丁式的雇佣兵队等多样化募兵关系的体系。

总体来说,明代募兵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缺陷。尤其是在募兵制度的管理和有偿方式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混乱和趋利性的行为。

然而,这些问题和缺陷并不影响募兵制度在明代军事、财政等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募兵制度不仅巩固了北边防线,稳定了社会秩序,还节省了客兵远戍的军费,并使卫所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缓解了废弛的速度。同时,募兵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部门矛盾、百姓负担加重等等。

募兵的军饷和军费

在明代募兵制中,军饷是指向募兵支付的薪水和福利,它的演变也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最初的募兵制是以卫所制为基础,募兵入伍后享有军饷和丁粮优免等福利,而家庭则负有户丁帮贴和丁税等义务。

随着募兵制的发展,募兵的报酬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以户为单位的报酬,到后来以个体为单位的雇佣关系。募兵军饷的演变与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募兵制发展的初期,募兵军饷主要是从卫所军队的军费中分配而来。但是随着募兵规模的扩大和常备军队的出现,募兵的报酬也不断增加。

明代嘉靖年间,军饷已经成为募兵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募兵的薪水一般比卫所正军略低,但对家庭的丁税减免和丁粮优免等福利也不亚于卫所正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募兵的军饷模式逐渐由户为单位向个体为单位的雇佣关系转变。募兵在入伍前可以自由选择参军,而在入伍后则会签订雇佣合同,募兵的报酬也由朝廷直接支付。

这种雇佣关系在明末的募兵制中达到了顶峰。随着募兵制的不断扩大和战争的频繁爆发,朝廷为了保证募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不断提高募兵的报酬,形成了“一兵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

募兵制的军费问题也备受关注。在募兵制发展的初期,军费主要是从卫所军队的军费中分配而来。随着募兵规模的不断扩大,募兵的军费也逐渐成为财政的一大开支。

明代中期以后,募兵制的军费已经成为了财政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此同时,募兵制度也给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压力。

在明朝早期,募兵的军饷水平与卫所正军相当,且募兵的数量有限。因此,募兵制度对财政并没有带来过多的负担。

但随着募兵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需求的增加,募兵军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明末时期,募兵制度的不断扩大和军费的急剧扩张导致了明朝财政的严重危机。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明朝在发放军饷时采取了严格的制度,对逃薄就厚的现象进行打击,减少了财政浪费。

其次,明朝通过募兵制度调动了军队内部的经济资源,使得士兵们可以在自愿参军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一措施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也增强了士兵们的参军积极性。

募兵制的军事成效

在明末,募兵的数量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这些募兵中包括民户人丁、舍余和北边召募土兵等,他们为军队提供了坚实的士兵力量。其次,募兵制对于军队的质量和特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募兵的召募对象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入伍后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不同的形态,有人身控制的强化,也有人身控制松弛的雇佣关系。

这些募兵中既有以卫所制随着募兵制的发展采用召募方式补充操军、屯军的缺额,也有随着嘉靖中期“北虏南倭”的新变化使明军作战编制由卫所制向常备营兵制普遍化发展的常备士兵。募兵制也使得军队结构发生了变化。

募兵制下,明朝的军队结构变得多样化。在第一阶段,募兵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强控制的形态而非雇佣关系,也就难免在推行日久后出现类似卫所废弛的弊病。

将该期的募兵制与同期的卫所舍余差操制度化、民壮从自愿应募到以里甲为单位的强制佥派结合起来,就是军事动员向卫所军户内剩余人口及州县各种户籍的扩展。

这些募兵的雇佣关系包括募兵于卫所的募兵、州县召募的民壮和不仅如此,募兵制的发展还对明代军队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第一阶段,募兵与卫所制共同存在,募兵入伍后仍然受到军队统一管理,与军户、卫所正军兵农合一。

但随着募兵制的发展,尤其是到第二阶段,募兵逐渐摆脱兵农合一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以军事家丁为核心、普通营兵为外围的军队结构。

这种结构在明朝后期越发显著,个体募兵为了经济利益自愿应募,但在入伍后却有极大的趋利性,表现为军饷上的逃薄就厚,军事任务上的趋利避害。

这种趋利性的结构压倒了戚继光所代表的强调军队团结协作的军队结构。再加上军官阶层沿袭自卫所制的腐败愈发严重,不仅军事改革被打断,反而在调募这种军队集结方式共同作用下,明王朝被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募兵制   明代   召募   明朝   军饷   军费   军队   财政   关系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