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陶成忠与蓬莱阁普照楼的故事

近日,蓬莱阁景区收到一位名叫陶云罡的来信,讲述了他父亲陶成忠与普照楼的渊源故事。小编看后不免感叹,原来普照楼在陶老先生的巧手下,经历了一场华丽变身。为了让更多小伙伴了解普照楼的“前世今生”,小编现将陶云罡先生的文章整理转发如下,篇幅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陶成忠,1925年8月14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旧店镇陶家寨村。1954年,在山东烟台蓬莱县参加工作,任蓬莱县生产联社木工作业组组长,带领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被评为蓬莱县生产联社“先进生产者”。1958年,陶成忠在重修蓬莱阁普照楼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

陶成忠在蓬莱的留影 1954年

陶成忠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合影 1958年

山东省蓬莱县手工业联社首次先进者代表会全体代表合影 1958.2.8

陶成忠曾在1958年获得过一个磨花玻璃制的奖状,无论是图案还是文字,都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既是荣誉的象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陶老先生的孩子们从小看着它长大,始终激励着他们好学上进。

陶成忠1958年获得的磨花玻璃制奖状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自古就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

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为了便于蓬莱水城的船舶夜行,专门在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建造了一座用以导航的普照楼,又名“灯楼”、“灯塔”,占地25平米,三层砖木结构,基本与宾日楼同高,楼体6棱,楼顶木构斗拱,6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内设扶梯盘旋而上。当时普照楼夜晚使用燃油灯发光,作为夜间航行船舶导航的灯塔。

50年代普照楼西部老北山灯塔重建启用后,普照楼助航功能结束,之后缺少维护,成为危楼。

1958年,政府决定重修普照楼,加高过阁。木工工程任务自然落到了具有当地最高技术的蓬莱县生产联社木工作业组。组长陶成忠当年33岁,已有近二十年的木工经验,技术精湛,以建筑构件、木雕、风箱(烧火做饭用的“风匣”)等木器制作名扬一方。他带领的木工组成为蓬莱县生产先进班组,产品供不应求,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陶成忠接到普照楼重修任务后,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动力来自任务光荣,重修普照楼万众瞩目,传承中华文化,为蓬莱增光,影响深远。压力是普照楼为木质斗拱结构,技术复杂,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在蓬莱难以找到会制做建筑斗拱的木匠,且楼体面积小,地处悬崖绝壁,搭脚手架困难,无法在楼顶制做,楼体背向大海,工程器械用不上,人力安装施工难度与风险极大。

陶成忠经过现场勘查和周密思考,提出了“改进斗拱、分件制作、现场组合、滑杆吊装”的施工方案。获得批准后,他选拔技术过硬的人员组成施工队,到现场测量尺寸,绘制草图,确定用材。回到车间后设计斗拱构件造型与尺寸图,进行选料,分工制作。

普照楼此次重修要加高砖体结构和旋梯,上面所有的木质构件都要更换,重新制作,虽然体积不大,但其位置险要,难度和风险很大。为了打牢基础,陶成忠先与土建工程队合作,带领人员加高盘旋扶梯,预制顶层楼板,制作匝木扶栏、门窗、6柱与基座等构件,为安装斗拱做好准备。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的一种特殊构件,用拱形和方斗形木块层层交错叠加而构成,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功能,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彰显风貌,保护楼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的损害,斗拱重量经过梁、柱传递至托层。

普照楼的斗拱为六边形,体积较小,六面挑檐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为确保万无一失,父亲充分考虑到楼体建在海边悬崖上,是蓬莱阁的最高建筑,斗拱体在顶端,长年受海潮大风的侵蚀及地震等影响,斗拱坍塌,全盘皆输,不能用劣质木材和易腐蚀的铁质固件,必须在榫卯结合技术上下功夫,符合科学,一旦遇有强风暴和地震,不致“散架”,通过斗拱弹性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从而平衡稳定住楼体。

历史的机遇,让陶成忠的榫卯技木特长发挥了作用,这与其父亲的技术传授有关。其父亲陶守祥是当地有名的木匠,榫卯与木雕技术高超,能自己创作作品。陶成忠在他的影响下自幼接触木工工具,耳闻目染他的手艺,12岁学割锯,14岁学做木匠活,继承了父亲的木雕与榫卯技术,17岁成为木匠,与师哥毛俊升在掖县开木匠铺,后来去了大连甘井子、金州等地,在建筑工程队做木工,熟练了斗拱技术和施工程序,为解放后去蓬莱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陶成忠在普照楼重修工程中敢于挑重担,不仅是组织者,也是精密构件的制作者,难度大的构件都由他亲自雕琢完成。

普照楼木拱的分解构件在工厂制作完成后,搬运上蓬莱阁场地,在普照楼前面的小平台上进行分体组装。完成组装后的斗拱很重,人力吊装风险大,为确保万无一失,陶成忠早有安排,在事先搭建好的脚手架旁斜搭上几根对接好的圆滑粗木杆(滑杆),楼顶固定一根代替滑轮的承重圆木,形成滑杆式“人力起重机”。施工人员按直拉、拽拉、助推、定位分组,陶成忠亲自在楼顶组织上拉和定位安装。吊绳设置好后,下面的人捆住构件,然后全体人员共同行动,上提、下拽、助推、定位,一气呵成,顺利将斗拱主体构件安装成功。后面附件的安装、修饰、描绘、油漆等工作也顺利完成,普照楼获得新生。

蓬莱阁普照楼耸立危岩之上,建筑风格国内仅有,与比萨斜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近看危楼悬空,摇摇欲坠,远观如鹤立云端,飘然如仙。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建筑。虽然普照楼的灯塔作用没了,但它在景区高耸挺拔,气度上升,看看上面去掉普照楼的效果图,再看看下图,普照楼华丽登场,冠压群芳,成为蓬莱阁风景区的最美!将蓬莱阁建筑群组合成了一只“金凤凰”。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蓬莱阁古建筑群又经过多次修缮,风景区的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国家“AAAAA”景区,国内外游人如织,多数人在丹崖山东侧的城堞旁留影,突出普照楼的英姿,而楼阁环绕中的蓬莱阁反倒“不露声色”了。

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陶成忠响应党的号召离职回乡,享受职工补贴,因其木工技术精湛,经常为当地政府机关制作写字台等办公木器,为生产队制作又做农用木机具,忘我工作,不计报酬,赢得“大公无私”好口碑。

陶成忠很少对家人讲起他修普照楼的事,1989年在陶云罡去蓬莱为父亲落实政策过程中,拜访了陶老先生当年的单位领导厂党组书记马振堂,一见面他就讲起陶老先生为蓬莱阁普照楼重修做出的贡献,又讲了很多厂里生产方面的事,“小陶(指陶成忠)做的风匣叫声满街响,排队定货……”。听马书记这么一说,陶云罡感到很是惊喜,马上去蓬莱阁仔细观看了普照楼,敬佩父亲的杰作,在旁边留下了这张照片。

1996年7月13日,陶成忠在其子陶云芳陪同下登上蓬莱阁,在普照楼前流连忘返,讲述着他35年前的故事……。

如今,蓬莱阁景区在烟台文旅产业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亨受蓬莱阁风景区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景区建设默默奉献的人!

多年来,陶云罡一直在关注普照楼重修的信息,想多了解些情况,为父亲陶成忠写篇纪念性文章,搜寻的结果只有“1958年普照楼重修,加高了过阁”这几个字。

2013年,陶成忠老先生已89岁高龄,在陶云罡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蓬莱,回到奋斗过的地方,看看工作单位的变迁,会会老朋友,登上蓬莱阁。遗憾的是时间不对,未能进入蓬莱阁,只是远眺,陶老先生在看到普照楼后,便兴奋的用拐杖指着楼阁,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

陶成忠老先生又来到他工作单位的旧址,原来的厂房已拆除,正准备建设新厂,经过改制,原单位名称已改成“蓬莱动力机械配件厂”,陶老先生看到后感慨万千。

陶成忠朴实无华、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以求精的手艺,也深深影响着他的七个子女。

正如陶云罡先生所说,我们在畅游于蓬莱阁古建筑群,享受它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保护、修缮它们的人。希望通过此篇文章,让小伙伴们了解更多关于蓬莱阁的老故事,激发心中对蓬莱阁古建筑的热爱。

壹点号蓬莱阁景区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灯塔   蓬莱   斗拱   木匠   景区   木工   构件   老先生   父亲   故事   技术   陶成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