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两个新名词:相对通货紧缩与技术性通货紧缩!

最近,通货紧缩成了热词!


3月份全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同比上升0.7%,环比下降0.3%。

同比并没有下降,环比下降有季节性因素,一两个月的环比下降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通货紧缩会成为热词呢?

因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281.46万亿,同比增长12.7%,几十万亿的增量让物价几乎原地踏步。

以前写过几篇有关通货紧缩的文章,今天追个热点,再写一篇。


首先,明确“通货紧缩”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家们一般以绝对物价水平的下降作为通货紧缩是否发生的唯一判断标准,这是单一要素论。

例如萨缪尔森: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斯蒂格利茨: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罗默:价格水平的长期下降;布兰查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等。

这些说法的差异不大,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而稍显不同。


国内经济学界有的支持单一要素论,有的支持两要素甚至多要素论。

除了物价下跌,还要货币供应量下降,并且伴随着经济衰退,才能被定义为通货紧缩。


这个观点源自于货币主义学派的宗师弗里德曼,但不是他提出来的。

因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两要素与多要素论者认为:作为通货膨胀的对立面,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按照这个理论,通货紧缩永远不会发生,只要放水撒钱就行了。

弗里德曼无端端地替人背了锅!


在实践中,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续下跌三个月,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我国3月份CPI只是环比出现了回落,同比还上升0.7,不符合以上通货紧缩的定义。


然而,通货紧缩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个过程。如果在出现苗头时不加以重视,有可能从量变演化为质变,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损害。


有一种通货紧缩叫做“相对通货紧缩”,对应着“绝对通货紧缩”。

“绝对通货紧缩”就是通常所说的那种:物价普遍下跌,CPI负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轻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

目前,有很多经济体都把2%作为长期通货膨胀管理目标。通胀率过高当然不好,过低也不行。

如果通胀率低于正常水平,影响到经济发展,哪怕还在负值以上,就被认为是“相对通货紧缩”。


正常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多少呢?

这是一个区间,很难精确界定,只能大概划一个范围。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低于1%的年通货膨胀,称为技术性通货紧缩。


搞这么多定义,就是为了防微杜渐,加强警示。

通货紧缩不仅仅是个货币现象!

日本央行创造了负利率、量化宽松、质化宽松、QQE等多种货币工具大放水,还是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还是需求不足!

再进一步,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及老龄化、人口负增长等,而且这些因素互相叠加,自我强化。

需求不足使得企业不敢借贷扩大再生产,居民不敢消费,形成螺旋式恶性循环。


没人借钱,基础货币无法通过信贷进入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失效,只能依靠财政政策。由政府加杠杆借国债,增加居民福利,鼓励生小孩。

这些措施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效果,让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27,位于东亚三国之首。


物价下跌无非是两种原因,一是生产过剩,二是需求不振。因此通货紧缩可以分为需求不足型与供给过剩型,或者这两者的结合。

供给过剩一般只是暂时的,市场机制会将过剩产能出清;市场机制不健全,那就另说了。


怎么解决需求不振?刻意的刺激是没用的!

要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很多方法都写在经济学教科书上了。


经济学没那么复杂,靠的是逻辑和常识!

读懂大学本科经济学,就能解释95%以上的经济学现象。

让我们看看一些“经济学家”或者“专家”们是怎么看待通货紧缩这个现象。


1、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在货币增长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货币走高,价格走低,这不是通缩,是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了价格上涨。


太撕裂了,论点和论据产生了矛盾!

“产能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抑制了价格上涨,也是造成通缩的一体两面;但又认为通缩是个伪命题。

他应该是“两要素”或者“多要素”论者,认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同时下降,才是通货紧缩。


2、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的特征是走出谷底、有效需求不足、分化式复苏。不能以简单的通缩来界定当前的物价,因为还叠加了基数因素和周期性。

“分化式复苏”是最近房地产界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券商首席也拿来借用了。


3、任泽平发表了《只有全力拼经济才能救“通缩”》一文

具体怎么拼?

他只是罗列了一大堆数据,说了个寂寞。


4、粤开证券首席罗志恒《何谓通缩?通缩了吗?钱去哪了?》:CPI和PPI同比下行不具备持续性,5月之后将迎来回升。


他认为:物价暂时性走低或少数品类价格下跌,都不能被称作通缩。只有当物价下跌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才能确认通缩来临。

这话理论上没错!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很多人。


有没考虑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什么要设立“技术性通货紧缩”这个警示性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通货紧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新名词   通货膨胀   物价   要素   货币   现象   水平   需求   两个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