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伐谋攻城为下,从三个案例浅谈古代战争攻城之条件、谋略


中国历史悠久,催生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明,随之,也伴随着不少战争。在漫长的王朝更迭中,攻城略地是战争主要目的之一。

因交通不发达,信息传达不及时,为了减少行军风险,导致战争必须依靠坚固的城墙作为支撑,保护百姓,保护自己的一方城池不被掠夺。

但战争总是残酷的,你不攻也会被别人攻。

在古代,攻防一直是两难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和防守相比,进攻的方式占一多半。

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攻城战,也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不少战争,评判将领优秀最重要的条件便是,看他拿下了多少座城池。

故而,在不断的战争中,将领们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武器方面,不再是单一的攻城车,而是制作火箭等武器相互配合;此外,攻城理论和方法上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针对古代的攻城战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停留在用案例来分析攻城战的优劣;其二,是未能对攻城战有个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将古代攻城战需要满足的条件、攻城战方法,二者融合,列举出三个经典的攻城战案例,以此,来对古代攻城战有个全面地了解,探索古代战争的发展轨迹。

攻城战: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城池不仅是经济中心,人口聚集中心,同时,也是水陆要冲,发挥着军事防御优先的作用。因此,城池的攻与守,从未停止。

攻城战,一直被古代军事家视为下策。著名军事家孙武就表示:“其下攻城”(《谋攻篇》)。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采纳。

孙武

攻城战对于进攻方来说,损失惨重,若久攻不下,还会引发粮草不足,士气低下等连锁反应,对于战局相当不利。

商代虽无攻城记录,但战国时期的《逸周书》已提到多种攻城法,比如水、火等攻击形式。

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孙子·谋攻篇》已经开始讨论攻城理论。

接着,他的后代孙膑,又将理论进行了扩展,对攻城做了主要研究。《孙膑兵法·雄牝城篇》主要就攻城战术进行了论述,针对不同地形特点,将城分为雄城(易守难攻)、牝城(易攻难守)两大类。

战国时期,《墨子》详细列举了12种攻城方式,为后来攻城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在兵器不断革新,火器广泛应用之下,宋代的攻城技术和理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并摆脱了是攻还是守的两难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至“哪些需要攻,哪些是要快速解决”等具体事情上。

在古代的攻城战研究中,一些学者会着重研究某一时期的攻城战,或者对攻城术作简单地总结分析。

本文主要对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攻城战进行系统研究。

在了解古代攻城战的背景和现状之后,针对攻城战在战争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更有把握进行了探究,列出攻城战在战争中的运用,再综合古代著名的攻城战役,以此,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攻城战。

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资料的整合分析,获得古代攻城战的相关资料,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问题,还能让文章内容更严谨,更全面。

再通过列举,探究古代攻城战在战争中的作用及实际效果等。

通过对古代攻城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古代在攻城方面的进步,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亦有助于探索古代战争的发展轨迹。

攻城战:攻击对方城池的战争

攻城战,顾名思义就是攻击对方城池的战争。《孙子兵法》有云:“其下攻城”,即攻城是战争中最下等的策略。

古代城池不仅有厚厚的高墙,还被护城河包围,易守难攻,但对于进攻方,如果成功拿下城池,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要塞,传递消息,还可以扩宽自己的版图,军事和实力方面都能上一个大的台阶。

相反,若久攻不下,那么物资就极容易被掠夺或者烧毁,即便兵力十足,也会在漫长的消耗下失去优势,最终惨败。

攻城,不是简单的直接进攻,首先面对的就是坚固的城池和护城河。一般而言,城墙就像一个中心,被护城河紧紧环绕,中间有桥相连。

若有战事,就会先将桥毁掉,当进攻方突破了护城河,最后一道防线便是城墙。

虽然最初的城墙是用夯土堆砌,但是干透之后,还是很坚固的,还有的城墙是用石头堆砌而成。

此外,城墙上还设置了观察所,以便随时洞察情况,还有专门为士兵预留的射击孔,机关等等。

所以,强攻一座城池,并非易事,需要判断是否满足攻城的条件。

粮草充足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发动战争,士兵们消耗的口粮会比平时多得多。而在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只能依靠人力运送。

《史记·平准书》中提到:“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相当于,运送和消耗粮食的比例是1:10。

《梦溪笔谈》里记录了古代的“运粮”情况,若1个运粮人携带6斗米(相当于现在的60升)、1个士兵携带5天的口粮,那么,要走18天,这还是排除了其他不可预知的情况。

因为,在古代,没有像现在有罐头、各种压缩饼干可以补充能量且方便携带,只能依靠做饭,所以,粮食就成了古代战争胜败的关键要素。

人员充足

光有粮草还不行,人员配备也很重要。若城内粮少人多,围困即可不战而胜;若城内粮多人少,可当机立断,迅速发起进攻。

那么,多少的比例如何衡量?《墨子》曾论证:4000人守卫的城池,大约需要25倍的人去围攻,即10万人。

除此之外,需要配备能工巧匠制作器械,《武经总要》中,各类攻城器械图多达72种,包括远程攻击器械等八类。

若能够制作一半的器械,那么,在攻城战役中,得胜的比例就能大幅增加了。

武经总要

足够多的攻城武器

光有粮草和人员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墨子·备城门》中,攻城器械与战法就有12种,比如常见的水(引水灌溉)、穴(地道作业)。

而拥有足够多的攻城武器,会给攻城成功的几率增加一半以上。

以往攻城,大多依靠人力,明代以后,基本靠武器装备,装备越高级,优势越大,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

攻城战: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攻城,首先要突破对方的护城河,这个时候守城方很可能会发现你的意图,尽管勉强渡过,还有厚厚的城池需要进攻。

奴隶社会时期,一般通过直接破坏城门,来达到攻城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

直到战国时期,各种攻城理论、器械、战法上都进行了延伸,有的甚至沿用到火炮出现以后的时代。不过,最常见的攻城战方法有以下三种[3]。

水攻

在冷兵器时代,水攻是最便捷,也是最强大的自然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自春秋至明代,利用水攻进行攻城战的次数约有50之多。

水攻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高水准的技术水平,主要三种形式。

自然水灾,即利用天降大雨,河水暴涨的时机,以水代兵,重创对方。最著名的水攻之战当属三国时期的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进攻樊城时,樊城已连下十几日暴雨,汉水暴涨。

关羽提前命人造好大船,但魏军将领却未能做好部署。没过多久,洪水便包围了樊城,魏军无一生还。

人为决堤,即改变河流流向或径流量。明朝时期,李自成围困开封长达五个月,之后开封城内人人自危,缺食少物,苦不堪言。

最后,明军决定殊死一搏,开朱家寨口大堤以求自保,却没想到李自成也以同样的方式反击,但由于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开封直接变成了“水城”,城中百姓死伤无数。

人工筑坝,即在河流上游筑造堤坝,通过蓄水,放水的形式攻击敌方。

战国时期,白起就是利用水的流向,在上游筑堤蓄水,使得楚军实力大减。

火攻

据统计,从春秋到清末,就有370多次火攻战法在战争中得以运用。

火烧连营

火药尚未发明之前,火攻战法多以人工纵火、火箭等方式。

火箭燃料依靠的膏油等易燃物,然后,在箭镞和箭杆连结处绑火球,焚烧一切可燃之物,又或者利用抛石机,向城内抛掷烟球等,主要是为了迷惑敌人,类似现在的烟幕弹。

到了宋代,火药开始在军事领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和使用,使得火攻战法越来越重要,成为攻城战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火药武器还被融入砲中,使得所有砲具都可以发射火球、爆炸弹等。

之后,火攻不仅仅用来攻城,还成了战术中的一环,比如著名的火烧赤壁、火烧七百里连营等,都是成功的火攻战法的典范。

土攻

与水攻、火攻相比,土攻就显得保守一些,但却是形式最多样,最实用的手段。

土攻,类似于地道战,即地下作业,利用各种工具,在地道内掘土,目的就是为了在地下建立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放置支架,然后焚烧,让城墙松动坍塌,为部队创造进攻机会;还有一点便是突破对方的防御体系。

《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中记载,李光弼驻守太原之时,曾有位叛军在城外叫阵谩骂,随后,李光弼便挖地道将人抓了。

此后,叛军走路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又被抓走了。

古代,攻城战役数不胜数,接下来,三个经典的攻城战战役,一起了解当时攻城战的背景和过程。

元丰五路攻夏战役

元丰五路攻夏战役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一战,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攻城,即利用云梯、土攻的方式强取;间接攻城则是通过诱敌深入、心理战等方式来赢得胜利。

但战争中,局势千变万化,到底采用哪种攻城方式,无法判断,要依据当时的战局情况。

宋神宗在位期间,战争大多以防守为主,军队缺乏训练,没有攻城经验,贸然直接进攻,希望不大,所以,间接攻城便成了首选。

但将帅在战争中却表现出了三种攻城形式:王中正选择了逃避,消极参战;种谔虽拿下了夏周等几处,却因某些原因,未能迅速到达灵州城下;高遵裕和刘昌祚虽已到达,但高遵裕却因错信战报,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战术,导致最后只得强取灵州。

可谁知,在击退西夏援军后,摆在眼前的是一座“高三丈,尽以毡裹水沃之”坚固城池,不仅如此,宋军在补给、攻城器具等方面都处在弱势,最终,西夏军在被围困18后,利用水攻,让宋军惨败。

钓鱼城之战

1251年,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宝座,为稳定政局,策划灭宋。

1258年,亲率超20万人攻打钓鱼城,当时的钓鱼城中,只有4600余名“正规军”。

1259年2月,钓鱼城之战正式打响[5]。蒙哥派遣晋国宝去招降,却被钓鱼城守将王坚拒绝,将其杀害。

钓鱼城

晋国宝的牺牲,使得蒙哥大怒,便发起了全面进攻。

2个月后,持续不断的雨水阻挡了蒙军的进攻。后来,因长时间作战,却没有攻下钓鱼城,再加上夏季蜀地炎热,蒙军不适应,使得不少士兵士气低落。

可尽管如此,战争仍在继续,蒙古元帅汪德臣夜袭,杀了钓鱼城外马军寨的寨主和守城者,却因后续部队未及跟上,让王坚反击,最终,以失败告终。

6月,汪德臣单骑至钓鱼城下高喊劝降,却被钓鱼城中的飞石击中,不幸身亡。7月,蒙哥被石击中,随即身亡。

蒙哥

钓鱼城之所以能以少胜多赢得胜利,除了守将作战方式妥当,人心一致之外,客观条件影响也很大。钓鱼城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存在不少水源,让钓鱼城易守难攻 。此外,北宋还用“霹雳炮”作为武器,对付攻城的部队。

襄樊保卫战

1267年(宋度宗咸淳三年),襄樊战争拉开帷幕,蒙军元帅阿术率兵5万,攻打襄阳。1268年初,又在襄阳西十里、东南三十里等地方修筑城堡,采取围困的方法阻拦,使得“宋军援襄者不能进。”

临汉门

1269年,宋将唐永坚从水路出击被俘。

同年三月,夏贵趁汉水上涨之机,驾轻舟将粮食送去了襄阳城下。后蒙军元帅感受到了包围圈还有缺口,便采纳了张弘范的建议:在西面的万山筑城,东面的罐子滩筑栅。

于是,宋将吕文焕不得已发起了万山城突袭战,尽管失败,却涌现出了不少民间起义军。

以张顺、张贵兄弟的起义军仅带领3000人冒死率领船队援襄,当抵达襄阳城下时,便直接加入了战斗,城中军民看到援军到来,皆是欣喜不已。

后来,因敌方早有准备,敌众我寡,再加上宋将夏贵、范文虎以“风水惊疑”为由,违约退兵。

最终,导致张贵所带的起义军全部牺牲。这次民兵的失败,无疑为襄阳保卫战增加了难度,打击了士气。

襄樊保卫战

宋军援襄失败后,襄阳战局急转直下,已经无法打破包围圈。物资更是极度匮乏,但不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宋军依旧在做着最后的抵抗。

在长期的围困战中,元军摸到了襄樊两城的地理位置优势,便决定毁掉架在中间的浮梁,使得襄阳城内的宋兵无法支援樊城。

而守卫樊城的将领范天顺、牛富等人,在毫无救兵的情况下,奋力反击。

只看到樊城江面上水战异常激烈,后来,元军围困樊城,最后,襄樊保卫战以失败告终。

古代攻城战绝非简单的战争,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

强攻是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实施。

攻城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比如检查粮草、人员、器械等是否足够,只有后勤得以保障,前线的战争才无后顾之忧。

攻城战最常用的是云梯,后来,又有了投石机、火药等武器,使得攻城武器越来越多元化。

战争中,攻城战的方式不止有一种,最常用的是火、土、水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攻城方法。

了解攻城战的经典战争会发现:一场战争的攻占方法并不单一,而是多种战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因势制敌,主动出击,往往事半功倍。

不得不说,古代攻城战不仅仅是双方力量的比拼、更是双方将领智慧的博弈。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6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刘永海.宋代攻城理论刍议[J].军事历史研究,2013,2

[3]段战江.中国古代的攻城术[J].百科知识,2012,4:55-56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5]张国圣.重访钓鱼城:一段36年的守城传奇[N].光明日报,2013-10-10(5)

[6]胡昭曦.四川古史考察札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作者|鸟儿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为什么说日本经济的衰退1973年就开始了?中国会步日本后尘吗?

62岁欧阳震华凌晨发文,质疑日本人学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襄阳   襄樊   古代   战争   火攻   战法   城池   谋略   城墙   武器   条件   案例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