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开!可现场围观国家海洋博物馆修复三叠纪鱼龙化石

来源:【津滨海客户端】

津滨海讯(记者 贾磊 摄影报道)4月6日,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龙的时代》展厅,挂在这里墙上长达十米的关岭鱼龙化石,经过三个多月的修复终于与游客见面了。这次修复不用隔着玻璃,不用隔着屋子,观众与修复师面对面,可直观的看到的公开修复的全程,这只生活在三叠纪海洋当中的一类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化石经过修复后,化石的骨骼清晰可见,完整度非常高。据悉,这也是目前国内已展示的最大、完整度最高的古鱼龙化石。而采取博物馆内现场对游客公开修复过程在天津也是首次,在国内也属少见。

修复之后的鱼龙化石

修复之前的鱼龙化石

记者用镜头全程记录了这只来自三亿多年前、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留存下来的鱼龙化石是如何去修复的,最后如何清晰完整地展现给前来观赏的游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四位修复师们在博物馆内现场进行修复

此次修复的鱼龙化石是2019年国家海洋博物馆征集收藏的一个重要标本。该化石发现于贵州关岭地区,标本体型巨大,长度分别达到了十一米左右。这具鱼龙化石在修复前,大部分骨骼都被围岩覆盖,无法看清具体部分。

修复现场,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四位修复师们戴上口罩、打开头灯、戴上专业耳罩、拿起气动雕刻笔,笔尖飞速转动,发出“滋滋”声……在恐龙馆内,聚光灯下,在修复师的精细雕琢下,一块灰色的石灰岩里,与岩石颜色相近的鱼龙化石的骨骼显露出来。现场前来参观展览的游客们看到了这一幕都驻足观看或举起手机拍摄,不时地询问工作人员:“这是真的化石吗?这也太壮观了!”

前来海博馆参观的小朋友们围观修复师们修复化石

“此次的现场修复也是为了让观众能直观修复全过程,能通过修复把化石骨骼细微的部分清晰展现到观众面前,也是科普知识传播的过程。”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告诉记者。

鱼龙是生活在三叠纪海洋中的最著名的爬行动物类型之一,具有调孔型头骨。它们的外形与海豚相似,四肢发育成桨状适于游泳,为肉食性、卵胎生。在化石修复师历经几个月对其进行了围岩清理、加固、修复等工作。标本的头骨、脊椎骨、尾椎、肋骨以及前后肢骨骼等部分均完整的展现出来,骨骼完整率达到了90%以上。

在修复师精细“雕琢”下鱼龙化石的骨骼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修复师在鱼龙化石的骨骼周围细心地打磨着

“化石的修复保护是博物馆的职责之一,只有修复才能进行下一步科研工作,如对古环境的反推演研究,只有修复之后观众才能看的更清楚,更立体,才能感受到这个动物实际是个什么样子,只有修复以后,才能加强它的保护,它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生态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张程瑜告诉记者。

在清理完围岩后,修复师们为化石的骨骼进行涂胶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记者看到,修复师们好似外科医生在做一场外科手术,他们在鱼龙化石的骨骼周围,细心地打磨着。修复师手中的气动雕刻笔,相当于“手术刀”,通过调节风量的大小,将包裹在化石外面的围岩打掉。由于岩石坚硬、化石和围岩反差很小,据悉,石灰岩中脊椎动物化石修理是世界古生物学界公认的技术性难题,而这也是一个完成精准度要求极高的“手术”。

修复师在做最后的检查

图为海博馆内另外一个种类的鱼龙化石

“以前也修复过,有修复过完整度的化石没有这大,有那么大的化石,又没有这个化石完整。从本身化石来说,要想保存特别完整是很难的事情,几亿年前它死亡之后快速掩埋,在海底泥沙掩埋,经过上亿年沧海桑田,陆地变成了山,它被考古发现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情,所以如果还保存完整那真的是很不容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复师丁今朝告诉记者。

修复师丁今朝正在细心地清理鱼龙化石骨骼周围围岩

“下一步,我们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续合作,技术人员会对鱼龙化石的头部进行一个3D扫描,对头骨进行复原,让观众看一下这个鱼龙头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告诉记者。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鱼龙   化石   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   围岩   滨海   脊椎动物   馆内   骨骼   海洋   完整   现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