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们

文章来源 / 怀左

生育是一个大问题,经常被讨论。

早上我看到齐刷刷几条关于生孩子的信息,幸亏我意识比较清醒,知道是热搜,不然我还以为是跑早操、喊口号呢。

随便点了一条进去,想看看专家为什么说年轻人不生小孩不对,听听专家的观点,学习一下人家的逻辑。然后我看到的是:子女是长周期消费品,是可以给人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得出的结论是: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知道你有话说,不着急,咱们来分析一下专家的批评和建议。

视频我也看了一下,专家的口吻是普及认知式的,即年轻人你阅历不够、经验也不足,我来告诉你一些重要的知识。她认为年轻人不知道孩子是耐用消费品,站出来提醒,并且明示孩子能给人带来的长久回报,所以不生孩子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明智的。

表面看,有前提有结论,貌似正确,但其实,她讲的前提和结论,都有问题。

先看「前提端」。

1、孩子是耐用消费品,就这个观点,有孩子和没孩子的人,都陷入了深思。我看了一眼刚给我尿一手的儿子,此刻他正在嘟嘟囔囔瞎哼哼。我心里想,这货是耐用消费品?真正的耐用品,是我吧。

放以前,谁敢尿我手上,我必须得跟他干一架,现在被尿手,只能微笑面对。

2、将孩子物化,称为是耐用消费品,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是对的,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耐用消费品。打明天从街上走过,互相瞅一眼,看看你是什么牌子的消费品,我是什么牌子的,到底耐用在哪里。许多人不喜欢相亲,就是因为将人物化成几个指标,让人难受,现在将所有人物化,明显违背我们的道德直觉。

3、谈回报,说孩子是可以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都2023年了,我相信绝大多数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都不是本着回报的念想去的。谁还想着养儿防老,养女收彩礼啊?

如果只谈投资的话,应该追求的低投入高回报,那精细式的养法本身就有问题。真要追求经济回报,更明智的做法,是应该专注在事业上。

再看「结论端」。

即便我们假设专家说的都是对的,没问题,孩子是消费品,而且能带来巨大回报,也不能直接说部分不想生育的年轻人是错误的。因为其中暗含的逻辑是:做某事有回报,你不做,你就不对。

表面看,好像是一种为你好的姿态,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强制和压迫

放具体场景里更好理解,我也可以建议专家,天热了,理了发更凉快一些,如果你不理光,就是不对的;你的工资和退休金太多了,给年轻人分点吧,如果你不分,就是不对的;你家装修得真好啊,让年轻人住进去的话,年轻人心情一好,说不定就愿意生孩子了。

谁还不会提个建议呢。

多少强制,借用的全是为你好的名义。

但如果真是为年轻人好,就应该设身处地去考虑一下年轻人面对的生活问题、经济困境、情感诉求和精神迷茫,去把人当人,而不是只当个物品,去和年轻人面对面聊一聊,听一听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年轻人只是年龄小,但不是傻。

即便经验缺乏,但基本的权衡利弊,大家都会。如果生育像打游戏一样轻松,像刷手机一样安逸,把这种氛围和保障放那里,愿意生育的年轻人也一定会变多。

不谈条件而直接批评结论,这样得出的建议,没什么意思。

说完专家给的建议,我想聊聊,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

记得我刚结婚的时候,我妈也催着我生孩子。我说你着啥急呀,该抱孙子的时候你就抱上了,另外我现在手头没钱,攒攒再说。我妈直接否定我的说法,注意,她否定的是我提出的原因。她说生孩子和钱有什么关系,谁结了婚不生孩子,如果每个人都有你这种想法,那国家还怎么办?少说那些没用的,赶紧生。

表面看,我妈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但我回头细细一品,其实是话语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她想说的重点,不是钱不重要,而是人必须结婚,也必须生孩子

这是关键。

抛开简单的吐槽,从我妈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所养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价值观。在他们很多人看来,结婚生子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人生大事,不做,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当社会发生了变化,年轻人生活的时代明显不一样了之后,相应的婚姻观和生育观,也会变化。

最明显的一点,很多人不再把结婚生子,当成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从人生清单中,划去了这一项。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前一种,是生活在一个轨道中,必须按轨道前行,而后一种,是想把这个轨道踢开,重开另一条。当两种价值观碰撞时,必然出现冲突、不理解与对抗。

表面看,是观念之争,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新老交替。

回到年轻人身上,不愿意生孩子,具体原因也很多。

1、先从感受上谈,不想生,有害怕的原因。

在这个信息海量化的时代,大家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新闻。而我们的许多媒体平台,为了追求流量,特别喜欢发负面新闻。什么生了孩子以后,家庭经济崩溃;什么老公把老婆干掉,放在了冰柜里……

为什么老发这些?站在媒体端,好解释。因为人有负面偏好,这个刻在人的基因里。原始时代,人们的安全保障差,时刻得保持警惕,半夜睡觉还得睁只眼,长期下去,人对危险、对负面信息,有强烈的敏感,感知力非常强。后来虽然人类一直在演进,但这个基因,就这么留下来了。

你想想是不是,最抓眼球的新闻,一定是那些带着负面色彩的,而那种类型的新闻,每天充斥在我们的周围,躲也躲不掉。我还有种感觉,过去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大家想看点新闻,还得去买报纸,开电脑,嫌麻烦的人,干脆不看。而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每天被各种信息淹没。

有时候你不看吧,还不行。周围人一聊,你不懂,好像不合群一般。所以人会有一种信息焦虑,不敢错过哪怕是一个热点,好像这个热点没跟上,下一步就会和时代脱节,被时代抛弃一样。就这样,大量的宝贵时间被切割,被浪费。

看多了那种新闻,许多年轻人谈娃色变

一想到生娃,先想到的是巨额资金,然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再想想还可能要挨刀,枕边人还可能随时会离开,以后一个人拖个孩子……当天就要做噩梦。

没有安全感的人,不敢生。

2、从经济与精力的角度去看。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不是什么问题,但关键是,没钱。年轻人就业难,就业了以后经常加班,关键加班后还赚不到多少钱。在这样的情况下,租个好一点的房子都费劲,还有什么心思去想着生娃呢?

养娃需要很多钱,也需要很多时间。如果是条件好、有人帮的情况下,生育压力会小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条件,还有许多年轻人,连对象也找不到,或者干脆不找了,那自然也无法生育。

人是理性的,会从成本的视角看问题。你想,假如一个年轻人,自己一个人生活,都很不容易,或者他的收入刚够把自己养活好,那他肯定不敢有其他大的消费项目。当然,也许某些天才还会想出什么分期几十年的项目,可还得还呀。

还有一个,是职业安全感的问题。很多人在民营企业,需要提前考虑生了娃以后工作还能不能保住,职业会不会被人抢了。如果生娃后工作都没了,那拿什么养娃呢?

具体到养娃的成本。现在养娃和过去农村养娃真不一样的,过去状态是,活着就行,而现在,既然生了,大家都想好好养,各种好东西往上堆,成本是过去不能比的。

3、现代化之下的多元观念。

社会的变动,引发的必然是人观念的变动。

当我们看一个具体问题时,不要盯某个人和某个观念,也要看到背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过去很多人一辈子就待一个地方,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异地,在大城市工作,想法自然和过去的人不一样。

前面我也提到了,许多人不再把结婚生育当成人生的必选项,这样去看的话,你讲不生娃不对,就完全讲不通了。人家都不把这个当必选项,还涉及什么对不对呢?当你在讲别人不对的时候,别人也可以随时反驳你。

流动性剧烈的社会下,观念在被层层打破,但重新建构也需要很长时间,或者会处于一种一直在路上的状态中。以前人们谈生育,为的是家庭和家族利益,而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想生育,为的是个人利益。

角度不同而已,能不能考虑个人的生活质量呢?这份自由,大家是完全拥有的。

被打破的,还有道德枷锁。评判对与不对,在有社会统一共识的乡土社会中,完全没问题。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不生,周围都是压力。而到了现代社会,更多人开始考虑个人感受,同类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全是战友。

我们承认自由是一种非常好的价值观,那么追求自由,必然带来多元。

说到底,如果抛开批判的话,问题也很简单。很多年轻人不想生孩子,其实也是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其中一个表现而已,很正常。有人不生,也有很多人生,状态、想法、追求不同罢了。

一个年轻人,他有钱,有时间,有另一半,再加点生育意愿,孩子也就有了。

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条件,得有。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消费品   价值观   结论   观念   年轻人   建议   孩子   年轻   人生   专家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