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发〔2023〕1号)精神,结合宁夏实际提出的。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意见》对标党中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锚定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目标,部署了多方面的重点工作,为宁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遵循。

抓好稳产保供头等大事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也是宁夏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应有之义。必须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农业不能滞后”的基础,实现农业强。

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因此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要求,全面推行耕地保护六级监管责任制和“一地一码”管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整省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通过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院地(院企)联动”等制度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要深入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研发推广适宜山区作业、小型养殖户粪污处理、酿酒葡萄作业、柠条平茬等农机具。

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补贴,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原粮基地建设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通过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实施意见》提出要稳定苜蓿、青贮等饲草料生产,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增加食用菌种植面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和区域性蔬菜集配中心,完善蔬菜集中区冷链物流设施。大力推广“鱼菜共生”发展模式。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推动乡村振兴走在西部前列,其中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补强弱项。虽然全区80.3万人实现脱贫,但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一些重点群体返贫致贫的风险大,需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精准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实施意见》要求紧盯“三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创新运用大数据进行监测,将干部定期排查与部门筛查预警结合,构建常态化预警体系。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对象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开发式帮扶。

政策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倾斜。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政策要向重点帮扶县聚焦。为使易地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提升完善易地搬迁安置区公共基础设施,强化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持续发挥“832”平台作用,开展消费帮扶行动。

拓展闽宁协作和定点帮扶领域。在闽宁协作中,深化闽宁产业协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全方位合作。在定点帮扶中,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快推进“活水计划”“新农人培育计划”和生态林建设、善品公社、百美乡村项目落地。

做好“土特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是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

做优“六特”产业。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在“5565”区情基础上,提出要打造现代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实施意见》还提到支持地方小板块产业扩规增效,通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实施意见》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壮大加工主体,并提出到2023年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提高到72%以上。

深入推进新“三品一标”建设。聚焦“好东西卖不出好价格”问题,《实施意见》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涉及农产品标准体系构建、品牌培育等,提高葡萄酒之都、高端奶之乡、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注重产业融合。乡村产业振兴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乡村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田园养生、研学科普、民宿康养、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是人民群众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就必须实现“农民富”的目标。《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全方位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就业方面,既要促进当地就业,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导园区、帮扶车间、中小微企业等就业载体吸纳就业,又要促进转移就业。在创业方面,要通过贷款、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发展“小店经济”“夜市经济”等。

强化农业经营性增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强化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2023年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80%以上小农户。支持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小民宿等庭院经济。

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在平罗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泾源县4个国家级试点县和灵武市、中卫市沙坡头区2个自治区级试点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平罗县、贺兰县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指出要健全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民主决策、风险防范、监督考核等机制,建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信息服务平台。在规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施意见》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进行了安排部署。

强化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强化村庄规划管控引领,坚持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要保持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塞上“富春山居图”。

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推进“规、建、整、治、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2023年改厕2.56万户,完善运行管护机制。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

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让农村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强能增力、农村“两个带头人”广进优备、村级保障扩能增量三项行动。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区情研究中心,执笔:姜绍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滩羊   农村   农业   自治区   集体经济   宁夏   和美   耕地   样板   扎实   乡村   新型农村   农民   目标   重点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