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怎么亡的?二里头的考古发现,让考古学家都蒙了

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中华五千年。

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脉络,黄帝世家出身的将权利禅让给了五帝之末的,舜到了晚年,再避位给治水有功的

从大禹开始,便有了世袭制度,华夏第一帝国“夏”便由此而生。

然而,历史充满了迷雾,真相也往往与传说背道相驰。说到“真实历史”,诗人李白所写的“尧幽囚,舜野死”似乎更为符合情理——娶了娥皇女英的舜囚禁了自己的老丈人,然后,篡位造反的禹流放了年老势微的舜。

至于夏朝之末呢?它是如何存在的?又是何时灭亡的?

最为可信的现存遗址,是在距今60年前被徐旭升教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结果到了“夏墟”,连考古学家都蒙圈了。

无凭无证

首先,关于夏朝为何称之为“夏”,历史上已经众说纷纭,版本不一,专家们也是各抒己见,说法甚至超过了十个之多。

有的观点认为,“夏”是图腾的象形文字,从部落名号延续到帝国名号,符合传承。也有观点认为,大禹的另一称呼叫作“夏伯”,是以先祖名号立国,这一观点同时也反证了世袭制的确立。

总而言之,不管后世如何争讼,专家们如何解释,有关这一时代的确切记载,只有一本孤证,那就是汉朝名著——司马迁的《史记》

单从时间跨度来看,太史公是公元前100年间的人物,而夏的年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且不说汉代没有保存完备的图书馆,也没有查阅便利的网络平台,就是一个高端学历的现代人,想要口述百年前的家谱,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历史之父”仅凭自己的游学经历,博览群书,便修著了两千年前的历史,他的参考项顶多是春秋时代的《左氏》,《战国策》等前朝读物,以及民间的故老相传,说到“贯穿经传,驰骋古今”已颇为勉强,说到“真实历史”,恐怕更是心余力绌。

只能说,这个王朝的记载实在太虚无缥缈,太捕风捉影了。

相比之下,夏后面的商朝是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的。从周时期的金文,到河南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从扩古今,全都“真凭实据”的证实了早商文化以及商代都邑的存在。商文字就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系统文字符号,再往前追溯,却是一片虚无。

考证至今,周灭商的牧野之战既有春秋的文献记载,也有考古发掘的遗址佐证,遗产文献俱在,“人证物证”皆全。

青铜器“利簋”上明确记载了“闪电战”的这一天“武王是如何伐纣”的,而“姜子牙斩杀狐狸精”的神话故事更是代代相传。

至于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只有一些记述混乱的文献存在,而未有实质性的考古发现,尽管1959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升先生在豫西发现了二里头的“夏墟”遗址,却仍旧让如今的考古专家全都想破了脑袋。

自相矛盾

《殷本纪》被证实了,《夏本纪》可不可信呢?

据记载:公元前16世纪,正是夏桀执掌天下。这名骄奢淫逸的末代昏君置百姓的苦难于不顾,四处搜刮钱财,横征暴敛,兴兵作乱,举国皆废。大臣几次劝谏,他便勃然大怒,处死了功臣,还自比天上的太阳,简直为所欲为。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汤部落与夏国军队展开了一场拼死决战,决战所在便是帝都附近的鸣条(今山西夏县一带)。

开战时,商朝的开国君主还发表了一大篇“正义演说”,目的是为了“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然后组织“联合国敢死队”布阵冲锋,一战灭国,很快就攻陷并占领了夏都。

而我国考古专家们所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最早就被认定为灭夏商王成汤的都城西亳

因为这里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最早的“皇城”,以及最早的“工业区”等等,其历史年代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兴盛时期正是夏末商初,石器和青铜器皆可与文献相对。

但是,随着后来河南商墟的进一步发掘,情况出现了反转。

建国初期,相距不远的处的“二里岗文化”的发现,从新定义了“早商”的年代界限。经过考古和建层分析,这里才是成汤至仲丁迁都之前的故城所在。从年代区分而言,这里早于殷墟,而晚于二里头。

那么以此推论,“二里头实为夏墟”就变得成立了。这一说法也成为了后来的主流学说,一直延续到了新世纪。

但是,这些年,因为科技的进步,专家可以通过高精度的碳检测精确界定年代,而这里的绝对时间被准确无误的测算了出来——处于公元前1760年至公元前1510年。

也就是说,这里虽无法完全确定是不是夏墟,却可以肯定超过了“早商”,甚至兼跨夏商两个朝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时间跨度不远,为什么这里至今都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自证身分”的系统文字?

这个遗址建地宏伟,整合了跨地域的各个单元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礼乐时代,礼器兵器一样不少,作坊宫殿设置齐全,明明是一个广域的王权,却至今都无法印证到底是哪个群体所建?

第二个问题,如果夏商两国曾经开战,势必水火不容。“二里头”作为迁都前的偏城,人口却在一直壮大,其宫殿规模有增不减,传播范围甚至超过了商都。

很难想象,一国之内的外城建设竟然会超过了主城,后期发展竟然会比早期更为落后,如果分属两国,这里又毫无战火痕迹,一点“王朝兴替”的迹象也没有。如果这里是夏都,那么说好的一战灭国呢?

最后的结论是,这里确凿无疑是比商更早出现的文化,却因没有字据无法命名为“夏”,这里也百分之百出现过更为繁荣的城市,却因为《史记》,莫名其妙成了孤悬海外的“桃园圣地”。

扑朔迷离

还有另外一些猜测,比如这里的文化其实涵盖了整个商朝的前期,至于为何产生了变迁,却不得而知。

还比如这里也确实爆发过战争,只不过属于“夏”的边陲,可能避开了战火,也可能上来便归降了成汤的势力。

不论怎样,二里头依旧以“夏都博物馆”命名,夏桀作为昏君仍然是板上钉钉。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禅让制”瞒过了五千年前的老百姓,“华夏第一帝国”也蒙住了现今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至于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当年先祖的归属到底身在何方,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只是神话传说?可能只有等到“未来”,才能一清“过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大禹   史记   夏朝   商朝   考古学家   帝国   公元前   遗址   文献   年代   专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