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寒冬”,生物医药创新如何从突围走向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和接连不断的“黑天鹅”事件影响下,令不少资本和企业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而发展受限。

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属于“黄金赛道”,在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特别是2015年启动药政改革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已迈入快速发展期,新药上市和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容量也在稳步上升。

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了49款新药,其中进口新药有30款,国产新药有19款。而在2019年NMPA共批准了51款新药,2‍020年批准了48款新药,2021年更是创纪录地批准了83款新药。

相比而言,2022年创新药获批数量有所减少,但2022年更大的压力在于资本市场风云突变,生物医药板块开始震荡下行的情况不断出现,同时,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不少创新企业生存艰难,使得部分企业试图通过裁员、缩减布局“过冬”。眼下,生物医药如何突围,跨越寒冬,奔赴暖春?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生物医药创新要紧抓市场机会,完成经验技术的一个积累,在由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时刻,才可以很好地带动企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当前投融资环境下,也要求企业理顺轻重缓急,特别是目前很多创新药企业都在收缩管线,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可能突破和最有价值的管线上。与此同时,现金为王的逻辑依旧存在,企业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些企业甚至都将自己的生产设施出售以回流现金,这在现阶段是有益的。此外,企业要综合自身管线临床进展和商业化布局选择上市地。”侯绪超说。

创新赛道投资标的怎么选?

医药产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性改变,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新一轮生物技术革命和国家实力竞争的制高点。

近年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细胞疗法等新兴技术和疗法在制药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医药产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深刻影响了全球药研发的思路和方向,推动着创新药研发进入变革时代。

得益于政策、人才、资本、企业等多重利好叠加,近年我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全球制药强国在创新、品种的研发能力、新产品数量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创新药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研究仍存在跟随式创新为主,缺乏原创理论、原创技术、原创新药,临床研究与转化的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专利缺失等诸多挑战。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关键的调整期。

生物医药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研发阶段,具有资金投入大、周期长,成果转化慢等特点。

谈及投资赛道的选择这一问题时,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分析指出,创新不是立竿见影,尤其是科技的创新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和整个的基础科学发展,生物医药突围而出的唯一道路就是要在科学上创新,创新也是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向。

在创新赛道的选择上,陶峰明确,主要会围绕三个主题看未来的投资机会。具体包括:

一是聚焦在过去一度非常火热的创新药、器械等赛道,关注真正的科技前沿。以做药的角度来看,从最早的机制靶点发现到化合物药物的设计、动物验证、临床试验等,最源头的核心基本上还是来自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自于高校。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部分PI的研究走得比较前沿,是资本所追求的投资标的。

二是关注新支付和新消费领域的赛道。在医疗健康这个行业,公众90%的医疗花费在65岁以后。从这一结构上,医疗健康就应该面临着非常光辉的未来,但同时中间的需求又有差异化。在中国,医保覆盖的产品必然是一个基本的、以公平导向的产品,但是个性化的需求永远是存在,需要通过新的支付手段来实现。所以,针对部分人群提升生活质量、改进生活方式的消费概念,孕育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三是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寻找国产升级方案,供应链的国产化中蕴含着非常多的投资机会。

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据医药魔方InvestGO统计,2022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1516起投融资事件,同比2021年降低37%,二级市场共发生82起IPO事件,同比2021年降低33%,其中,A股、港股和美股分别57起、23起、1起。

从细分赛道来看,2022年各赛道投融资趋势较2021年走低,事件数前三名分别为医疗器械(424起)、创新药(413起)和企业服务(223起)、IVD(223起)。从披露融资金额看,前三名分别为创新药(429亿元)、医疗器械(320亿元)及企业服务(236亿元)。从平均单笔金额来看,企业服务(1.06亿元)、创新药(1.04亿元)和医疗器械(0.75亿元)排前三名,企业服务同比去年增长10%,创新药同比去年降低4%,医疗器械同比降低3%。

德福资本合伙人易琳则指出,很多的基金投资给科学家创业的企业之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包括团队的稳定性、团队文化建设、临床注册、医保谈判等,这些都需要企业创始人有多维度的能力。所以,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对科学家的预期较高。

“如果单纯的科学家创业,还是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帮助,这样才能他能够推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好的进展,这也是我们从资本的角度需要看待的问题。”易琳补充道。

创新“转型”如何走出困局?

从短期来看,目前受到疫情和经济政治环境影响,投资有所放缓,投资机构近期投资多持谨慎态度,相对于募资而言,投资机构对高潜力的标的筛选标准和风险考量更为严格,但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生物医药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和注重真正的临床价值的挖掘。

从长期来看,创新药市场需求巨大,国家政策也积极支持。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755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488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8%。NMPA批准注册的创新药数量由2016年的8个增长至2021年的83个。

生物科技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以创新药为主,对于创新药来说,通过谈判进入市场,大部分在首年能实现销量倍增,增加了患者的可及性以及药品商业化的成本,更加缩短了产品达到销量高峰的时间,但是,进入医保谈判的部分品种,未来几年可能会面临持续降价,或者续约谈判失败,或者仿制药上市,或者集采的影响,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被缩短。

在面临集采方面,企业需要管理自己的管线布局,进一步加强成本的优化以及提升内部运营销量,同时,需要考虑不同渠道的战略以及多产品的协同;对于医保谈判,企业需要有明确的准入策略,对药品的量价有充分的认知,借用医保的渠道快速的市场以及患者的覆盖,提升医患对产品的认知,在快速上量的同时通过更好的商业化能力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有不愿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改变了传统医药的营销模式,也给中国医药企业提出了两道难题:中国生物医药大环境究竟是什么?中国生物医药究竟该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真正的技术创新占企业成功的20%-30%,所以,企业最关键的要知道,再好的技术、再好的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卖出去,这是最关键的内容。所以,作为企业本身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公司管理怎么样、渠道是什么、要去哪个国家、未来的世界变化怎样?在新冠疫情下,我们将产品的商业化延伸到了国际市场,这就意味着,生物医药企业有时候机会要抓住,抓住机会后需要再开拓市场。这条路很艰难,并不容易走。”上述药企高管说。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药企业正引领新的生命健康革命,这也是一场创新与人才争夺战,伴随着时间推移,市场会逐步更加理性,基于创新产品的管理和人才软实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后劲与持久比拼的砝码,企业自身需提前布局,尤其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建立企业良好的创新土壤方面,构建机制调动组织与人才活力动能,以打造更多的中国创新药行业之星。

益世科生物董事长兼CEO林向前指出,行业需要大型制药企业(Big pharma),也需要创新生物技术企业(Biotech)。与Big pharma相比,初创型的Biotech企业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例如,只要有好的创始人、领导班子,可以带领整个团队往同一目标努力,而且也可以针对大环境的变化,非常敏锐地改变战略方向,或者抓住新的市场机会。

“这也是我们庞大的投资链条,从早期到中后期、到后续的资本市场,包括后续的一些大公司的并购,这也是庞大链条存在的意义。”林向前说,现在公司也在推进组织改革,把目前的不同的这些板块,还是要所谓的“做减法”,形成比较有“狼性”的小单元。而小单元的领导要懂得接近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要有能力去主导项目。

上述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加强自己的创新与临床能力,做好管线管理战略,对于上市的产品,需要做好自己的准入战略,提高运营及商业化的能力,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加强产品在疾病领域的品牌认可度和优势,在此过程中提高团队在相关疾病领域的运营能力。只有多条腿走路,才能有望从突围走向领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生物医药   赛道   管线   医保   新药   寒冬   标的   中国   医药产业   资本   走向   领域   能力   健康   市场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