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行为识别儿童孤独症

图片来源:IC photo

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人士的关注。近日,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举行了“关爱儿童,守护星路”世界孤独症关爱日义诊宣教活动,记者就家长该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干预,从而让孤独症患儿更好地回归社会等问题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范果叶。

“孤独症的成因一般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范果叶表示,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三大核心症状。

针对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范果叶介绍,一些人认为孤独症儿童通常就是“不太爱讲话”,实际上这是对孤独症认识的一个误区。要做到“早发现”,家长应注意儿童成长中的多种“信号”,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是否存在“五不”行为,即“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不看/少看,是指目光接触异常,对人尤其是眼部的注视减少;不应/少应,即孩子听力正常,但是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缺乏共同注意;不指/少指,是指孩子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来表示需求,例如不会摇头表示不要,点头表示需要等;不语/少语,即多数自闭症患儿会出现语言延迟等现象;不当,则是不恰当地使用物品,或者相关感知觉异常等。同时观察儿童是否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爱好单一,重复做同一件事情,说话少、不说话或赘述等情况。一旦发现儿童有此类行为或类似表现,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专业判断。

“如孩子到了一岁半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不会独走,与人无目光对视等情况,应尽早就医。”范果叶说,“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早期康复训练对于孩子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闭症的传统治疗方案主要是早期干预和教育,个体化干预,每个孩子个体差异不一样,有的孩子语言能力不足,有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不足,要针对孩子情况个性化的指导和干预,而且必须要遵循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长程高强度的康复训练,具体就是每周要达到40个小时以上,每天达到7个小时以上。”

“孤独症需要终生干预,它的治疗不是短期工夫。需要孩子自己努力,也需要家长、老师、社区、医院长期互相配合。家长要遵医嘱,尽量避免间断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需求调整康复方案。”范果叶提醒,“无论哪种方式的治疗或干预,没有家长的配合,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家庭参与占据主要位置。家长需注意儿童的早期筛查,要加强亲子互动,时刻观察孩子的发育进程。并且一定要做定期的体检,儿童需按照‘421’体检模式,就是1岁以内4次体检,1—3岁是两次体检,4岁1次体检。”

(记者 梁婧姝 实习记者 若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孤独症   长程   自闭症   儿童   障碍   异常   家长   记者   情况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