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美国加息,中国降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有学问#大家好,欢迎来到万事通财经!我是该账号的创作者,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关于财经领域的内容和资讯。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股市行情、宏观经济、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解。通过我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更好地理解财经世界的变化和趋势。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请务必关注我,获取更多高质量的财经资讯。​

温情提示:本文篇幅较长,请耐心观看(文章已加入小标题,可以收藏 分多次观看) 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明白经济现状背后的逻辑[吐舌]】

美元周二跌至2月以来最低点,标志着美国经济对抗通胀的阻碍。当地时间4月4日,美国克利夫兰联储银行行长洛蕾塔·梅斯特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再次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

梅斯特在纽约一场面向经济学家的讲话中说,为了让通胀率持续下行至2%的长期目标,美国今年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将上调至5%以上。

再看另一边 新西兰联储意外加息50个基点,表示通胀仍然过高且持续,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澳洲联储主席洛威也表示4月暂停加息并不意味着加息结束,委员会预计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此外,由于通胀仍然过高,欧洲央行自去年7月以来已累计加息350个基点,该行首席经济学家已暗示,在利率见顶前还将加息几次。

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一众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者,现在“发动机”熄火了。 有朋友会问 为什么欧美都出现了高通胀,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呢?为什么其他主流国家都在加息而中国在降息呢?是不是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 出现“东升西落”呢?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低通胀都很好,反而有时候问题可能更“严重”。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 质疑,低通胀难道不好吗?你看看西方物价“蹭蹭往上涨”连鸡蛋也吃不起了,汽车也开不起了 。

别急,本文将用简单到小学生也能看懂的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图文方式,让你掌握【通胀】的原理,可以自行“推演”经济周期 小白变大师。

01 中国采取降息是因为需求下降了

我们先来看看主流国家的CPI数据图(CPI是衡量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指标,比如CPI越高 你买鸡蛋越贵。

这是美国的数据图,可以看到19年8月后一路飙升


来自www.macrovlew.coub

之后是澳洲澳大利亚的


来自ceic

欧洲代表德国


来自www.macrovlew.coub

再看看邻居日本


来自www.macrovlew.coub

最后是我们中国


来自www.macrovlew.coub

从上面这一组图,我们可以看到:

主流国家CPI都在20年左右开始猛涨,连众所周知的“通缩”国家日本也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

而我们中国只有2.1的水平,甚至呈现走低的情况!从数据上看我国比起其他国家的“水深火热”似乎更适合消费购物。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CPI 情况:


来自world Economic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全世界的国家都是黄色的高通胀水平,只有 中国,日本,沙特是绿色的低通胀水平 。

按道理说,我国是高端产品进口,底端产品出口的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原料疯狂涨价,而CPI如此平稳似乎没有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通胀是怎么出现的。

通胀顾名思义就是:钱供应量过多或需求过盛,使得钱价值降低,物价不断上涨的现象。 比如 你买鸡蛋,通胀越高你买鸡蛋花的钱越多。

既然大家明白了通胀的意思,那我们接下来讲的就是到底是什么引起的通胀。

1.恶性通胀


恶性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通货膨胀的“恶魔版”。它和普通通货膨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指价格极度高涨、失控膨胀的情况,会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历史上,有不少国家都曾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政府为了拿到更多资金去还债,开始了大量印刷纸币的行为。结果这种高强度的货币发行方式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最终使得德国的物价飞涨,失业率和社会动荡也随之爆发,给整个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那时候的德国人就像变魔术一样,把纸币装进篮子里买面包,用一堆纸币换辆自行车,甚至用满满一筐纸币去购买几个鸡蛋。最后,这种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德国纸币贬值了数十亿倍,很多人的积蓄全部付之一炬。


大量钞票像垃圾一样丢在地上

所以说,恶性通货膨胀是不容小觑的,经济学家们提醒我们,要警惕过度印钞、政府赤字和货币失控等问题,以避免未来出现类似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


2.消费过热

通货膨胀是让人头疼的事,它会导致物价飞涨,钱包缩水,经济不景气。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通货膨胀类型是“消费过热”。

消费过热通常发生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心态放松,在信贷政策的推动下愉快消费,结果导致市场供求失衡,商品价格上涨。大家都开心的消费,最后变成了助长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事件,就是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消费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那个时候,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国民众普遍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很多人开始疯狂地消费,购买房屋、汽车、电视等各种商品,人们都感到非常富裕。

然而,这种消费过热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疯涨,制造业成本也飙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加息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结果却导致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人们的消费热情也随之降温。


人们举着牌子在街头等着雇主

所以,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过度消费导致的消费过热问题。毕竟,经济繁荣不是长期的,只有理性消费和储蓄才能保证我们的财富不被通货膨胀消失殆尽!

3.供给不足

通货膨胀又来了!这次不是因为你买买买,而是因为市场上供给不足啦!这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类型——“供给不足”。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商品需求大于供应,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那时候,炒菜心的价格比炒肉片还贵,小龙虾能卖到天价,这让吃货们倍感无奈。

历史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当时,石油生产国家施加了一系列的限制,出口石油数量锐减,导致全球市场石油供应紧张,价格不停攀升,甚至出现了油荒。

由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飙升对整个经济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很多企业因为燃料成本的增加而面临经营困境,失业率也随之上升。更有甚者,一些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石油资源爆发了战争。

摊开行驶在滚滚黑烟下 犹如地狱

所以,供给不足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不仅让我们的钱包受到摧残,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安和压力。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型产业等手段来缓解“供给不足”所带来的经济问题,让大家过上更美好、更富足的生活。

那为什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以进口高端产品,出口底端原料 理所应当会发生通货膨胀。

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最初的话题—需求下降

4.需求下降

总需求下降,简单来说就是大家不想消费了,一些人失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低下,市场上的商品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降,甚至降到负值。听起来不太美妙吧?

历史上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九十年代的的日本。

在二战后的日本,由于长期战乱,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都非常混乱。但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得企业的生产力迅速恢复,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出现了赶超美国的“日本奇迹”,一度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遭遇了一次非常严重的衰退,也被称为“失落的十年”。这个时期,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崩溃,大量的银行和公司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也就是物价持续下降。

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急剧下降,商品供应过剩,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存活。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实行货币宽松、降低利率、加大公共投资等。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改善情况,日本经济连续多年处于低迷状态。

虽然我们没有日本那么严重,甚至需求下降的并不“明显”,以及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消费和投资,保持了总需求的相对稳定,使得商品供应和需求保持平衡。仍然有些地方出现了资本寒冬的迹象:

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自媒体大V关闭账号的声音,以及2022年双十一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单”。


可以看到增长率在不断减少

02 经济周期出现问题

中国神奇地没有通货膨胀?这其实还与我们的经济周期有关啦!说白了,就是PPI和CCI的问题。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和CC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CPI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反映居民消费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PPI则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变化。但是,在不同阶段,它们的变化往往不一致,就像一对“奇妙夫妻”——一个跳舞,一个唱歌,各自在节奏上跟着自己的节拍走,有点走音了。

这在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石油危机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通货膨胀。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规模较小,缺乏稳定的市场机制,物价相对较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但由于生产力和供应链的不断提高,PPI的增速总体上比CCI更快。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幅“PPI上涨,CCI平稳”的画面,好像两个人在跳舞但是一个人跳得比较卡顿,结果就出现了“通胀不高”的神奇场面。

在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国内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物价水平相对较为平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逐渐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改进、大量劳动力的涌入等因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PPI增速整体上持续较低。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国内的消费市场也在逐步扩大,拉动了CCI增速的提升。

直到近几年,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一些内部问题的影响,PPI和CCI再次呈现出周期错位的趋势。尤其是2018年底开始,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全球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但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PPI增长放缓。同时,由于消费需求减弱、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政策的影响,CCI增速也出现下行趋势。

当CPI和PPI同时下降时,就意味着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降低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并将成本转嫁给工人,从而降低工人的收入和购买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消费者的支出下降,进而导致企业收入下降,最终影响到工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成本上涨一>企业成本增加一>降低工资一>没钱消费

历史上的例子比如: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纺织和棉花工厂涌现出来。但由于采取了人工纺织技术,生产工艺单一,企业面临着原材料不足、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这使得很多纺织和棉花工厂的成本不断上涨,需要降低工人的工资来保持利润。

工人们的工资被一次次的压缩,直到无法再次减少。他们开始组织罢工和抗议,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可惜,由于企业成本过高,工厂主无法承受提高工资的压力,只能通过降低雇员数量和提高工作强度来控制成本。

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工人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进而降低了企业的销售和生产效率,最终使整个经济陷入了停滞和萧条。

在中国 房地产市场方面,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6.24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很多居民的购买能力。据财新网报道,2019年全国城市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4.4%。这说明,由于房价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使得居民的购买能力大幅下降。

在制造业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同比上涨了9.3%,其中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成本增长尤为明显。这导致了很多制造业企业将成本转嫁给工人,企业通过降低工资来控制成本。例如,针对部分电子制造企业,相关媒体报道称,部分企业因为成本上涨,开始“减薪”或裁员等措施,如深圳某互联网企业就被曝光降薪9-13%。

这些数据和例子说明,由于房地产市场和制造业成本的上涨,企业不得不考虑通过降低工资等方式来控制成本,这导致了工人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由于居民负债无法消费,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当在高速发展的“通胀周期”市场中,大家都愿意借钱 利用通胀稀释利息。

举个例子:

例如,小明在之前以1元人民币的成本价格进货,但在通胀周期中,进货成本不断上涨,变成了每个水果2元人民币。如果小明不调整价格,将无法维持正常的营业和盈利。因此,他将水果价格从之前的1.5元人民币上涨至2元人民币。这样一来,他本身需要卖3个水果才能还的起的债务只需要两个了。

虽然商店的利润得以保持,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了,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来购买相同数量的水果,这也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另外,由于水果价格上涨,小明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税收负担,比如增值税等。企业税收负担增加,部分可能会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引发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压力。

而通缩恰恰相反,大家都不愿意出钱了,消费欲望会下降,借钱欲望也下降了。

如果大家都不消费 企业不贷款又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信用紧缩。

假设小明是一位想要办理银行贷款的年轻人。他需要向银行提供信用记录和收入证明等,以证明自己有还款的能力,并让银行确认他的还款意愿强烈。然而,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在信用方面也更加审慎。因此,银行审核标准更加严格,申请贷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如果小明无法获得贷款,他可能会选择减少自己的消费和投资,以节省开支。这样,虽然不会对整个市场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对小明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信用通缩还可能对整个经济产生连锁反应。由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投资和消费活动减少,企业利润下降,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商品价格下降等问题。

因此,尽管信用通缩听起来不那么吸引人,但政府和金融机构需要审慎把握信贷政策,确保经济运行的平稳和稳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中国和欧美出现经济周期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原因是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放水刺激经济。

具体来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了稳定经济,中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内需和投资。

具体政策包括:

1.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

2.减税降费,用以刺激消费和鼓励企业投资。

3.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投资。

为了支持这些政策,中国央行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并降低利率。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因此迅速上升,在2009年初达到了28%的水平,并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种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内需和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与此同时,欧美地区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政策不同。由于已有非常低的利率和大量的货币供应,欧美国家选择了更加谨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避免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因此,在欧美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速相对较低。

这样,中国的经济周期开始与欧美地区错开。中国的经济在2009年底迅速复苏,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而欧美地区则仍处于求稳状态。随后的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欧美地区则出现了长期的萎缩期或停滞期。

所以中国和美国等国只是出现了经济周期错位才显得“通胀水平”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美国   中国   通胀   德国   通货膨胀   日本   成本   国家   经济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