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信息时代

来源:经济日报

清晨,当我们浏览大数据推送的定制化新闻时;午间,当我们打开门从外卖小哥手中接过热腾腾的午餐时;夜晚,当我们刷着手机短视频准备入睡时……你是否意识到,信息技术大爆发已将原本遥远的世界连接到一起。

身处信息时代,人与技术共生共振。这一切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车库里的未来

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小巧轻便的手机、电脑,仿佛一切本该如此。但实际上,最初的计算机完全不是这样。

194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出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这个“巨无霸”重量接近30吨,占地面积相当于一间大教室。它是如此庞大而笨拙,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大部分人都很难想象这东西会和自己产生什么联系。

直到1975年1月,一家为业余爱好者生产电子套件的公司MITS发布了Altair。Altair是第一台商业上成功的个人计算机,被公认“点燃了微型计算机革命的火种”,并激发了无数计算机爱好者。

很快,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出现了这样一张海报:“你正在制作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吗?加入我们的聚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1975年3月,在加州门洛帕克的一间车库里,32位硬件爱好者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让计算机服务于大众。他们还给这个目标宏大的小团队起了一个一点也不严肃的名字“家酿计算机俱乐部”。

之后,这群人共同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其中就包括苹果公司创始人——沃兹和乔布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不仅仅是硅谷的微型计算机公司的“摇篮”,也是这些公司最初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哪怕后来他们纷纷“自立”,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也还是会时不时地聚在一起讨论设计原理,甚至是还没有发布的新产品。

这就是“车库文化”。苹果、雅虎、亚马逊、谷歌、脸书……一个个今天听起来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始于车库。其背后正是当年创新创业精神的活跃与坚韧。

美国西海岸的这场变革,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让计算机从遥不可及的“神秘物种”,变成每个人桌面上、手掌中的“魔法盒子”,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

改变未来的力量

50亿次搜索、2900亿封邮件、5亿条社交媒体更新……这是互联网一天产生的数据量。但你知道吗,海纳百川的互联网第一次传递的信息只有两个字母。

1969年10月29日,洛杉矶实验室准备向500公里以外的斯坦福研究所传递一个包含5个字母的单词——Login(登录)。虽然,这次通讯实验仅传递了“L”和“O”两个字母后就中断了,但这半声问候,却跨越了时空,孕育出了改变未来的力量。

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最初指导思想是,当网络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其他部分能正常工作。曾带领团队创建了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人称“互联网之父”的拉里·罗伯茨,据此提出了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原则——分布式网络。

为确保安全,在互联网络上,金字塔式的排序被解构了。每一个人,无论来自哪里、身价几何,都划时代地拥有了几近平等的地位。

这种底层逻辑赋予了互联网独特气质——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新加入的点,都会让网络能量得以扩张。“所有的你,都让我变得更强大;所有的我,都让你变得更有效”——互联网的核心内涵优美如诗。

最初的互联网仍“蜷缩”在专业人士的圈子里,它需要复杂的代码程序,而且只能“前往”指定的地方。直到能让所有电脑相互连接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出现,这个狭窄的“单行道”才开始变成“路网”。

1991年,计算机科学家蒂姆·博纳斯·李和同伴开辟出了“键盘路径”,http和html语言。当你在电脑前输入一个链接,就会自动进入想要查看的页面。通过这个程序,普通人也不至于“迷路”了。这份超文本协议,就是我们每次输入网址时出现的“http://www.”,也就是万维网。

于是,网页的概念出现了。所有人的登录开始了。

万维网让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叩开新世界的大门。那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犹如“芝麻开门的咒语”,自此,你、我、他进入了同一个网络。

李放弃了万维网的专利申请。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他应邀来到主体育场,在当年写作万维网软件的同型号电脑上,敲出了那句影响、改变、造福了无数人的话:“This is for everyone.(献给每一个人)。”

从Web1.0——只能浏览网页接收信息的静态互联网,到Web2.0——用户可以通过写博客、传照片提供信息的平台互联网,再到“呼啸而来”的Web3.0——通过智能化、立体化手段让用户成为核心的价值互联网,全新的技术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飞速成长的世界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数据约等于数字。而今天,几乎任何形式的内容,甚至人类活动本身都约等于数据。获取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科技甚至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人和人连接,新创造出现了。亿万信息接收者变为内容生产者,大家开始在网上制作并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每个在社交网络上传视频的用户,都是共享出品人。

当人和机器连接,新模式出现了。我们更加看重产品背后的网络以及网络能够提供的服务。当人们通过传感器提出需求,产品本身就变成了“移动大数据中心”和“软件分析师”,为用户及时提供反馈。

当人、机器、场景全部连接起来,万事万物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了。生活习惯变了、工作方式变了、商业模式也变了,万物互联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甚至还有思维的进化,无论个人、机构还是国家,只有在思维上跟上节奏,才能不被一骑绝尘的万物互联甩在身后。

站在当下回顾这一切,是否觉得很奇妙?从巨人一般的计算机到每个人都是数据中心,智能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不是“明天要做什么”,而是“未来是什么样”,是如何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不要被科技异化。

面对这个飞速成长的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宾夕法尼亚大学   苹果公司   硅谷   微型计算机   万维网   经济日报   信息时代   万物   最初   未来   计算机   数据   用户   电脑   网络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