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1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总会在这时候祭奠先祖、聊表哀思。

来到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门口,赫然可见两具傲然站立的森森白骨。

在斑驳剥落的墙皮映衬下有些骇人惊悚。

但看见周围一束束鲜花以及两侧书写的“献身医学、敬畏生命”时,却让人感到一丝温馨,似乎它们在诉说一段婉转悠扬的故事。

这对骨架来自一对夫妻,他们死后遗愿便是:换一种方式“再度重逢”。

但是就在20年前,决定捐献遗体的两人却遭遇了极大的阻碍,完成二人遗愿的儿女也背负了长久的骂名。

这对骨架是谁?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2

这两具铮铮白骨,来自于一对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夫妻——李秉权与胡素秋。

胡素秋是将门之后,父亲胡瑛参加过辛亥革命,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后来荣归故里,成为了云南省政府主席。

自幼胡素秋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举止优雅端庄,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千金”。

与此相反,自幼丧父的李秉权则是一个穷小子,在命运的齿轮下,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青年机缘巧合地走到了一起,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早年时,胡素秋就颇受青睐,追求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留洋海外或者来自世家大族的青年才俊、国家栋梁,但是她却毫不在意,悉数拒绝。

在胡素秋眼中,自己的婚姻、爱情应该由自己做主,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不在乎功名利禄,而更加在乎对方是否有真才实学与顶天立地的豪情。

与此同时的李秉权,他的人生却在经历坎坷与黑暗。

李秉权自幼丧父,不久之后母亲也撒手人寰,面对因病离世的双亲,李秉权下定决心日后要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挽救更多家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正是因为这种决心,他发奋图强,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李秉权徒步越过高黎贡山来到了昆明,最终如愿考上了云南大学医学院。

李秉权家境贫寒,大学6年只能靠微薄的奖学金与贷款来生活,因此他节衣缩食,生活潦倒。

秉权热爱阅读,每天都会泡在图书馆,安静地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图书馆闭馆后,李秉权则会迈着闲情信步来到茶馆,然而茶馆并非免费,买不起茶水的李秉权每天只是喝一杯凉白开,就这样继续挑灯夜读。

机缘巧合下,一天胡素秋也来到茶馆看书,李秉权身材高大、模样俊朗,胡素秋瞅见他如此努力学习,便对他起了兴趣。

得知二人是校友后,他们之间相处的机会日益增多,逐渐暗生情愫。一来二去逐渐确定了彼此的心意,决定私定终生。

得知女儿执意要嫁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时,父亲起初十分介意,于是询问素秋为何如此钟情李秉权。

胡素秋深明大义,她认为时代变迁、万象更新,女性有权追求自己的爱情。

胡素秋决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掌控自己的人生。

“秉权贫贱不移、自强不息,他尊重我、爱护我,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赤子之心。”

听完女儿一番话语,胡父深以为然,随后他也逐渐欣赏起来这位年轻人,最终认同了这一段感情,两人也成功走到了一起。

胡素秋外表柔弱内心却极其坚韧,这一点也让李秉权钦佩不已,也许这就是两人相互吸引、互相爱慕的原因吧。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二人也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了一对令人羡艳的医师夫妇。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医生,怀揣着一片赤诚为中国医疗奉献青春。

李秉权成为了脑神经领域的医生。再后来他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开颅第一人”,定将载入史册。

而胡素秋也不甘落后,成为了妇产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互为榜样、互相鼓励。

但是同为医师的二人都在为一件事情苦恼,那就是医院的实验用遗体数量告急。

50-60年代,百废待兴,人们的观念尚且保守。

实验用遗体的数量不足、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学校教育、药物实验乃至人体科研研究无不需要使用遗体。

受制于此,人们的医学研究陷入了停滞。

3

一日,作为云南脑神经科主心骨的李秉权刚刚完成全国首次“双头畸形”手术,术后的他对自己的学生坦言:

“实验研究不能止步,不仅需要学术上的讨论研究,临床试验也至关重要。”

而临床试验则离不开遗体研究,言下之意,新中国的医学发展需要更多的捐助遗体来进行实验。

而这些被捐助的遗体如今我们亲切地称为“大体老师”。

所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有人不顾社会舆论压力、传统观念束缚,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院、学校。

实际上这是在为民族大义做贡献,值得我们尊称一句“老师”。

时光荏苒,李秉权和胡素秋二人生下三个儿女,他们自幼年就教导孩子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待社会有温度。

李秉权笃信,医者仁心,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夫妻二人金诚所致,各自奋斗在第一线,有时太过忙碌,往往顾了“大家”,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

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看到弟弟李向新蜷缩在床的一角。她几声呼唤却没有回应。

此时母亲胡素秋外出学习,父亲李秉权正在急诊室工作。

几经辗转,经过检查,才发现弟弟得了中毒型痢疾,夫妻二人懊悔不已。

多年来夫妻二人将全部生命与心血交付于医疗事业,一心扑到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救死扶伤上。却疏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深为愧疚。

李秉权夫妇聚少离多,有时都无法一起吃上一顿晚饭,在一起时,他们也会讨论医学上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捐赠遗体”的实验问题,他们时常挂在嘴边。

这个问题仿佛成为了横亘在夫妻二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即便千难万险,也必须越过。

当时,昆明医学院遗体数量严重不足,平均30名学生进行解剖实习,只有一具遗体可供使用。

因此增加可用于教学的遗体数量迫在眉睫。

随着时间流逝,李秉权夫妻二人逐渐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李秉权和胡素秋一生矜矜业业,为了医学事业耗尽心血,他们不仅是朝夕相处的爱人、更是有着共同理想抱负的知己。

而在晚年,李秉权更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

4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李秉权夫妇一生的愿望,他们一辈子救死扶伤,退休后也坚持在手术台上发光发热。

他们不负期待,为中国医学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转眼间李秉权二人已然成为耄耋老人,80岁的李秉权积劳成疾累到在自己的岗位上...

近来李秉权屡次感到身体不适,最终检查得知他身患顽疾、时日无多。

他瘦骨嶙峋、垂垂老矣,皮肤干枯而失去光泽,眼神却一如往常的坚毅、果敢。

妻子和子女围绕在身边照顾他,他却提出了一个埋藏在心里已久却从未说出的决定。

“我走后,不用土葬,更不必火化,我想把我的遗体捐献给母校。器官和肉体可以用于解剖学研究。我的这把老骨头可以制成标本,供他们研究骨科学。”

一言语毕,众人皆惊讶不已,即便兄弟几人受过高等教育、此时也已经成为医生,也无法接受父亲的“临时起意”。

只有爱人胡素秋站在一边,面带微笑、表情坦然。

她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老伴的这个决定。

李秉权回忆到,年轻时自己还是一个医学生,那时的遗体数量极其紧缺,不得已他只能和一众同学去乱葬岗收一些无人认领的尸体。

“先就地拿一个大锅把尸体煮沸,再把骨头进行消毒,最后把他们带去学校...”

当时国内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李秉权一行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小心敌军飞机的肆虐、火炮的危险去捡残尸,既危险又狼狈。

正是因为多年来亲眼目睹医学院遗体储备的严重不足,李秉权才做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三个子女起初坚决反对,老人操劳了一辈子,依据传统应该入土为安。如若不然,每逢清明,兄妹几人又应该去哪里祭拜父亲呢?

面对子女的不理解,胡素秋却十分镇定,她静默向前握起丈夫的手,表示自己的支持。

夫妻几十载,二人的感情早已超然物外,对于丈夫的请求,她欣然答应。

2005年3月8日,李秉权夫妇签订了遗体捐献书。

二人十分默契,一个点头、打个照面就可以心有灵犀,李秉权握着妻子的手说道:“我走之后,你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05年3月9日,为中国医学操劳一世的李秉权溘然长逝,享年83岁。

而他是云南省医学界第一个无偿捐献遗体的人。

5

父亲走后,根据遗愿被制作成骨骼标本,收录于云南大学医学院——李秉权与胡素秋心心念念的母校。

胡素秋一时无法接受,可怜耄耋老人哭成了泪人。

她拒绝跟随儿女一同居住,而是生活在与丈夫长相厮守数十年的老宅,将丈夫所有的东西都保留不动,就好像他从未离开...

人们再次意识到,胡素秋,一生桀骜不驯、不受他人摆布,永远是那么坚韧不拔。

在老宅内,胡素秋守着丈夫“生活的痕迹”又度过了十年,直至2015年12月21日,胡素秋也与世长辞。

她离开后的遗愿则与丈夫相同,想要将器官捐献、将骨骼制作成标本与丈夫摆在一起。

在此之前,人们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在李秉权夫妇身上,我们理解到了这一点。

尽管有再多不舍,三位儿女最后还是遵从父母的遗愿,将母亲也捐献给医学院制作成标本、并与父亲摆放在一起。

即便儿女想通了,社会舆论仍旧不接受这种行为,毕竟在人们心中,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并且每当清明佳节,人们总会祭祀祖先、表示敬畏,而李秉权夫妻的行径让当时的大众甚为不解。

他们甚至大肆指责李秉权夫妇的儿女不孝,一时间儿女三人陷入舆论中心。

但是他们仍旧坚持父母意愿,顶着社会舆论的骂名让父母“团聚”。

为的就是让历经风雨飘摇、同甘共苦几十载的父母二人不留遗憾。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的身体也被制作成骨骼标本,胡素秋与李秉权阔别多年终于在母校“重逢”。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近10万人次遗体捐献,累计为近30万人提供器官和组织移植治疗。

2016年至今,器官捐献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李秉权夫妇再也不必为遗体捐献的事情担心了。

他们被制作成标本并排摆放在一起,“再度重逢”,恰如当年茶馆檐下,才子佳人的惊鸿一瞥。

如今我们站在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在入口处就可以看见二人的骨骼标本并排摆放,每逢清明节,都会有学生自觉来此奉上鲜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在此再度祝愿李秉权夫妇精神不朽、光荣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立命   遗体   茶馆   夫妻   救死扶伤   遗愿   白骨   骨骼   标本   医学院   儿女   夫妇   年后   丈夫   父亲   数量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