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破产始末,别总指望国家兜底

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SVB)宣布破产。

从9号到10号,储户们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钱取不出来,有的储户是在马桶上得知这一消息,有的是在诊所,但无一例外都停下了正在做的事情,钱如命,不断查看着电子邮件,赶紧进行转账操作。

不过有的人反向操作,在大家纷纷抛售硅谷银行母公司股票的时候大举买入,以为能抄个底,没成想10号股价闪崩,紧接着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接管了硅谷银行,偷鸡不成蚀把米。

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各方必定有所不同。

普通储户大为惶恐,银行高管暗自庆幸,外围市场惨遭波及,美国政府并无波澜。

▌恐慌的储户和暗自庆幸的高管

储户们为什么是这种反应呢?

普通储户认为,一个拥有近40年历史,资产总额约2090亿美元,总存款1754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就在2月份还登上了《福布斯》“2023美国百大银行的”榜单的银行怎么说破产就破产呢?明明看起来一片大好。

硅谷银行顾名思义,成立于美国加州的硅谷,这个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就得需要融资,融资就得有专业的投融资机构参与进来,这些金融机构还需要了解科技企业的发展逻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致力于帮助科技公司成长的硅谷银行便应运而生。这家银行除了拥有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算业务外,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为初创科技企业和一些风险投资基金提供服务。到目前为止,硅谷银行在创业企业信贷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已帮助超过3万家创业企业融资,拥有庞大的机构客户群。

换句话说,对公业务远多于私人业务,而且像房贷或其他个人贷款的业务并不多。

所以硅谷银行一出事,各大机构储户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说,你可不能倒闭啊,同时要求美国政府赶紧介入,提供救援方案。

所以从一开始硅谷银行的发展就自带“高杠杆”和“破产基因”,一般的商业银行可不敢这么玩。

硅谷银行敢,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

当然,作为一家运作模式成熟,颇受信赖的金融机构,虽自带“破产基因”,但不意味着一定会破产,那么导致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美联储加息,而且是不断地加息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全球陷入“静默”状态,流动性减弱,经济低迷,为了刺激经济,增强资本信心,弥补财政赤字,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印了数万亿美元,同时采取低息或者零息的政策,这就让你不得不把钱花出去,造成大量的钱涌入市场,这一过程被称作“量化宽松”。

于是居民有钱消费了,硅谷的科技企业们也开始“烧钱”模式,他们可以以很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同时账面上钱也足够的企业日常吃喝拉撒。

这时候的硅谷银行就存有大量的、来自这些科技企业的沉淀资金。

而这些钱也不能这么干放着,毕竟还得付客户的利息呢,由于信贷业务模式比较单一,硅谷银行就盘算着投资点啥,思来想去,出于安全稳妥的考虑,他们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和MBS(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两者占债券投资的80%,而这些投资产品周期长、收益率低。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健。

印钞当然不是无限的,当市场上钱太多的时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美国通胀率从2021年开始一路飙升,今年2月,美国各地的年通货膨胀率达到6%,是美联储2%目标的三倍,这正是三年前的水平。

图:美国近三年通胀率

美国居民吃的穿的用的都变贵了,企业原材料价格也上涨了,高通胀掏空了美国人的钱包和储蓄,导致近半数民众已经陷入财务困境。

但最倒霉的就是受美国通胀影响的其他国家,美国凭借其美元霸权优势,将其金融风险向全球扩散,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经济问题埋单,这种“薅羊毛”和强盗式的行为让天下苦美久矣。

所以,为了应对严峻的通胀,美国不得不采取加息策略,市场预料到了这是正常的操作,但没想到近一年来加息加得越来越离谱。

图:美国近三年利率走势,一年多的时间,从0%飙升到5%


加息导致市面上的钱逐渐减少,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也因此加大,原来存款零利率,贷款利率可能只有1.5%,现在存款利率比如说是4.5%,那贷款利率至少要6%以上才能勉强和之前一样。很多企业面对高昂的融资成本也是望而却步。

所以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缩减,银行不得不寻找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投资产品来覆盖成本,但一旦出现亏损,有可能投资血本无归。

但最为致命的是加息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随着加息越来越离谱,原来不断“烧钱”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加大,但企业还得生存和发展,那怎么办呢?只能把之前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续命了,由于硅谷银行很多客户都是科创企业而非个人,因此资金都是“大进大出”,动辄几亿几十亿。

一家还好,所有客户都这么取钱,而且是同时取钱,银行哪招架得住。数据显示,3月9日一天时间储户就取走了420亿美元,约占四分之一的总存款,于是银行最害怕的“挤兑”就发生了。

为了应对巨额的取款需求,硅谷银行不得不增加流动性,也就是把手里能变现的投资或理财产品全部变现,客户不会管你把钱干什么用,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我用钱的时候你得把我的钱连本带息还给我。

上面我们提到硅谷银行把大量的沉淀资金买了美国国债和MBS,国债特点就是收益低且周期长,你若持有到期,收益是肯定落袋的,但目前面对狂躁的客户,硅谷银行不得不将手中的国债抛售,换取现金。

但问题在于随着不断加息,美国国债收益也不断上升,以十年期国债来说,2020年3月收益率为约为0.87%,2023年2月约为3.75%,3年时间,收益不断攀升。你若抛售国债,就需要有人接盘,但接盘方肯定不会原价买过来,那不是傻么,所以只能打折出售。

举例来说,我在2020年买入1张票面价值100元的国债,年收益率1%,简单计算,我在2030年可以得到110元,但我在2023年突然要用钱,不得把它提前抛售了,此时总价值是103元。

但这时的收益率已经涨到了4%,接盘的人会考虑,如果一开始以这个收益率购买,三年的总价值应该是112元,我既然要接盘,这9元的损失是不是应该弥补给我?所以抛售一方只能打折出手,再扣除税费,原先票面100元的国债成交价格可能只有90元或更低。

这就是为什么加息会导致国债收益大涨但价格暴跌,同时也是3月8日硅谷银行披露其出售金融资产导致18亿亏损的由来。

还有一部分客户流动性没啥问题,就是看准了高利率,想取旧换新,把钱取出来买更高收益的产品,但不一定在硅谷银行买,这类人也占了一部分。

上述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硅谷银行发送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

与储户们急迫的心情相反的是,硅谷银行高管们在偷着乐,根据统计,硅谷银行CEO在过去两年出售了价值近3000万美元的股票,就在硅谷银行宣布破产的前10天左右,还出售了360万美元母公司股票。

该银行高管和董事在过去两年内一共套现了价值8400万美元的股票。

这一系列操作引得投资人和储户非常不满,就好比你在收益最好的时候割了投资人和储户的韭菜,而后者全然不知,而且时间掐得非常精准,让人不得不怀疑银行高管是不是知道些什么,是不是对银行的经营情况早有预判,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让人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这绝对不是巧合。

所以在3月13日,拜登就硅谷银行事件表示,涉事银行的管理层将被解雇;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表示将保障所有储户的全部存款,算是暂时平息了众多储户的怒火。

但这还不够,这么多损失的钱怎么还呢?

应对破产,政府不慌不忙

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马上接管,这是一家专门处理存款保险业务的独立金融机构,归属美国联邦政府。根据规定,FDIC对存款账户最高提供10万美元的存款保险,对于退休账户可以提升至25万美元

很明显,对于机构储户占绝大多数的硅谷银行来说,这点保险赔偿杯水车薪,那么在接管银行后,FDIC应该如何处置其余资产呢?

FDIC会成立一家具有过渡性质的银行,也就是“过桥”银行,并把资产全部转移到里面,高管也将重新任命,这类银行的本质是“国家特许银行”。

图:硅谷银行官网新闻:硅谷过桥银行开门营业了。


“过桥”这个用法形容得很贴切,桥的一端是已经破产的银行,另一端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要么出售、要么重组、要么破产,而桥本身就是FDIC成立的过渡银行。

中间是国家,两边是市场。

以上这一套动作快刀斩乱麻,颇为老练,究其原因,就是掉坑里次数多了,总结出经验了。美国银行破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根据FDIC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美国有465家银行倒闭,近两年疫情肆虐,又有多家银行破产。

从08年至今,美国共有537家银行破产,年均破产约35家,所以美国的监管机构应对此类案件也就见怪不怪,他们甚至会提前做好准备,随时接管。

FDIC会根据银行资本情况决定接手时间,根据法案规定,当银行资本极端不足时(资本充足率在2%以下),FDIC会宣布银行破产并接管银行。实际上在资本充足率低于8%时,FDIC就会开始警告了,然后密切跟踪。

美国政府有意展现出一幅出了事有国家托底的姿态,不断给资本市场注射肾上腺素,导致美国人也开始调侃美国要实行“社会主义”了,但是与其说是美国政府兜底,不如说是美国政府收割全世界的血汗钱来为自己的烂债兜底。

事件发酵到今天,全世界人民已逐渐清醒,不愿再被美元收割,从国际社会来说,硅谷银行破产的精神损失大于实际损失,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美国政府的不信任,美元霸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大洋彼岸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3月10日,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完成“世纪和解”;

3月21日,中国和俄罗发表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3月26日,中国与洪都拉斯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月29日,巴西宣布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将用本币结算,不用美元;

…………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不得不引人深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雷曼兄弟、硅谷银行、瑞士信贷已被碾压成尘埃,而看似平稳落地的破产事件终将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瓦解的滑铁卢之役。▌ 作者:唐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硅谷   美国政府   银行   始末   储户   美国   国债   存款   收益   美元   国家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