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桑顿货币非中性思想给央行带来的的启示

文|鎧

编辑|刺猬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外生冲击、经济波动层出不穷,央行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中央银行要保障货币主权

桑顿认为,纸币不同于黄金、白银等实物货币,依靠其内在价值保障流通。他指出,纸币是信用的具象化,正是由于具有信用,纸币才能够进入流通。

桑顿区分了各种不同的纸质信用工具,认为这些不同金融工具由不同的商业信用保障流通。

例如,汇票能够流通是基于贸易商的个人信用;乡村银行纸币能够流通是基于乡村银行信用。

商业信心高涨时,各行各业信心随之增长,高涨的商业信心推动各类纸币流通。当商业信心低下时,各行各业信心随之低落,低下的商业信心又会促使通货紧缩加剧。

按照桑顿观点,由于商业信心存在,导致私人纸币使用具有顺经济周期特征,这些纸币在投机盛行时会越发泛滥,在信用低下时会趋向紧缩。

但中央银行货币却并非如此,由于国家信用背书,即便经济处于商业信心低下的状态,中央银行货币也具有极高的信用。

这种特性使得商业信心低下时,只有中央银行货币即国家主权货币才能够发挥稳定商业信心,推动经济走出萧条的职能。

所以桑顿极为重视央行的货币主权,在其著作《纸币信用》中桑顿就强烈反对成立多家银行与央行竞争,他认为这样会降低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

李嘉图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各种银行之间的竞争会促使货币供给增加,推动通货膨胀。

哈耶克曾在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提出通过引入私人货币可以与国家主权货币进行竞争。

目的在于降低中央银行滥发货币的可能:“对现行货币与金融机构施加一种必要的纪律,使得任何国家在任何时间段都不能发行一种不可靠,也乏人使用的货币。”

桑顿的思想则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反驳,假如放任私人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竞争,那么这种缺乏信用支持的“劣质”货币将会在投机盛行时扩大发行,信心低下时缩减信用加剧通缩。

广泛引入私人货币竞争,其结果会加剧外生冲击危害,降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保障货币主权是桑顿货币非中性思想中值得借鉴的重要部分。

中央银行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桑顿在《纸币信用》中提出,英格兰银行的职责是维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稳定,既要避免货币盲目紧缩,又要避免货币盲目扩张。

他认为当货币突然紧缩时,人们将会面临支付困难,在固定成本与金钱合同的压力下,商业将遭受重大困难;

而当货币大幅扩张时,商品价格推高,人们盲目追求利润,货币扩张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投机的土壤,加剧了社会不公。

桑顿认为,英格兰银行拥有发行纸币的权力,能够控制所有金融工具流通,从而调控商业信心,影响国家贸易。

虽然当时世界各国还没有中央银行的概念,但桑顿显然把英格兰银行视为了英国当时的中央银行,主张英格兰银行严格监控流通中货币数量,将货币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波动,维持商业信心,稳定经济。

并给英格兰银行提供了一个类似单一货币供给规则的建议:即货币数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大幅度地、突然地变化。

伴随国家正常贸易规模扩大,货币数量可以缓慢而谨慎地扩大:“限制纸币发行总量,无论何时,只要有强烈借款诱惑,就为此采取某种有效的限制原则;

然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实质性地减少流通总额,而是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着国家的一般贸易不断扩大,它可以缓慢而谨慎地扩大。

在出现任何异常恐慌或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一些特殊的、暂时的措施,以此作为防止国内对几尼巨大需求的最佳手段。”

显然,桑顿这一货币政策主张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二十世纪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就提出了著名的“单一货币规则”。

即央行要采取一种半自主的货币政策,在该政策下,货币数量增速要根据产出与流动性偏好保持在每年4%-5%的水平上。

该政策很快被美联储确定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指导方针。这一政策的核心观点就是要求中央银行维护货币稳定,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这一政策主张与桑顿的观点一脉相承。

对我国而言,我国政府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持物价稳定,而这也与桑顿的政策主张相契合。

中央银行要重视货币政策在反经济周期中运用

尽管桑顿在《纸币信用》中提出,央行的职责是维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稳定,但桑顿又不像亚当•斯密、李嘉图那样死板。

例如,亚当•斯密认为,为了维持物价稳定,银行货币的发行要以黄金数量为准则:“在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够畅通无阻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不可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银价值,或在没有这些纸币的情况下所必需金银币的价值。”

李嘉图更是继承了斯密主张,并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求货币的发行应该在维持黄金平价的基础之上,并强烈主张英格兰银行恢复金本位制以此约束货币的发行。

桑顿更偏向于让中央银行以相机决策的方式实施货币政策,赋予央行施策的自主性,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根据贸易规模的扩大,桑顿主张适度扩大货币供给,以满足商人的信贷需求。

在经济陷入衰退时,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增强商业信心,带动经济摆脱商业危机;而在投机盛行时,央行要适度地、谨慎地减少货币供给以避免通货膨胀。

他认为,在金本位的约束下,中央银行不得不执行货币兑付的业务,那么无论央行投入多少货币以提振商业信心,其结果都会因兑换黄金,被退还央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将会失去效果。

1793年英法战争与1797年英国粮食歉收,英国经济遭受冲击,供给收紧、预期下降,粮食价格上升、黄金外逸等一系列问题引爆了英国民众与金融机构恐慌心理。

为维护自身利益,英格兰银行减少了货币发行,这使得英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针对这一现象,桑顿在《纸币信用》中给出了对英格兰银行的建议。

第一、增加货币供应,满足人们正常交易的货币需求,稳定民众信心。在桑顿观点中,经济处于衰退时,通过纸币发行维持经济中通货数量稳定,将有助于提振人民信心,促进商业发展;

桑顿还认为,恢复经济最重要的是适度增加通货数量,对于谁将货币送入流通并不重要。

因此,他建议,当经济陷入衰退时,由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可以更快推动经济恢复。他写到:“政府只是银行的一个大借款人;商家是一些类似的小借款人。

无论银行借给个人的钱多了,政府的钱少了,还是政府的钱少了,个人的钱多了,对流通纸币数量影响肯定是相等的。

财政部在收到银行的钞票后,几乎和商人一样迅速地支付,然后把钞票送到流通中去。”

同样,在经济由于过热导致投机盛行时,他又主张英格兰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一方面是为了稳定物价。

另一方面减少投机行为产生的货币需求,为宏观经济提供一个平稳的经济环境。这实际上反应出了一种逆经济周期行事的货币政策主张。

当前,由于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放缓,与18世纪末期英国所遭受的外生冲击有诸多相似之处。

例如,都是遭受了来自供给侧的相对持久冲击、预期都出现一定下降等。因此,我国中央银行也可以从桑顿所提出的逆经济周期行事的货币政策中得到一些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央行   中央银行   货币   纸币   货币政策   启示   信心   数量   信用   思想   商业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