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担担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去过江西三清山的人,都记得女神峰、巨蟒峰、“三龙出海”……三清山钟灵毓秀,清幽天下。

距第一次登三清山已过了三十多年,数次领略奇观,不经意间,心底留下了一份特别的印记:那就是常年行走在大山里的三清山担担人,那些挑着物资送至山上各个角落的人们。

担担曾是三清山红火的行当,担担人很多。我认识的老钟自幼担担,一担四十年,直到担不动了,才在山下开了间餐馆。近年来,交通条件好了,担担队伍渐渐少了。为了把这古老的行当保留下来,老钟组织了一支担担小队,还开通了在线下单服务。

如今的老钟已是山间名人,当地人说他“自编减压挑担舞,担担也能当网红”。老树发新芽,网络技术赋予了担担人新的内涵。

最近一次游三清山,在山路旁一间生意红火的餐馆,我第三次见到老钟。他说,几十年了,脚板已经与土地密不可分,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侄子在担担小队担担。“你是文化人,能不能写写三清山,写写新农村?如今的日子好着哩!”老钟对我说。

“担不动了,才开了个小店,就两桌,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游客路过可在这里憩憩脚、喝口水,不要钱。”

老钟领我到屋中。屋里有他挑破的几副担子,还有穿过的红马褂。老钟摸着这些物品,看得出他心中的不舍,那是他一生执业的纪念品。

望着上山的路,他笑着说:“还有不通车缆的角落,还是需要担担人。山里有需要,可用手机精准下单。我这个老头还想挑几个来回,还想当导游,还想与天南地北的游客聊天……”

看着凝神的老钟,我忽然有种冲动,想把他几十年担担的身影记录下来。哼着担担的号子,老钟取出了自酿的米酒,取了长凳,邀我同坐。我们聊起了许久前的两次见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慕名来到三清山下。景区尚未开发,更无索道,自恃年轻的我拾级而上,两小时不到便气喘吁吁,望峰兴叹。正在这时,一阵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歌声由远及近,一位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来到身边,头戴遮阳帽,身穿红马褂,挑着百余斤的担子,担子随脚步晃悠,神情轻松。

“怎么不走了?一起走吧。”就这样,我认识了他,三清山担担人小钟。

三清山担担人早晨6点出发,往山上送粮草,登千余米高峰。八小时往返,每天可挣五十元,那个时候这个收入挺高。小钟家里五代担担人,他自小便跟着担,春夏秋冬、寒暑风雨从无间断,那时已担了六年担。“累不?”“习惯了,不干活还觉得少了什么。”

一路走一路聊,他指着远处告诉我,那是“天狗望月”,那是“生死相依”……他说,游人时常与他结伴,一路欢声笑语,还有不少合影。小钟的快乐感染着从不相识到相识的游客。“同路行同快乐,游客快乐我幸福”,小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十五年后,第二次登三清山,同伴约坐索道,我却执意迈步而上,期许能遇到小钟。他也人近中年,还在干担担营生吗?许是缘分,在一处驿站,店主说:“老钟今天来,快了。”半个小时不到,果然见到了他。

他结实了许多,皮肤更黑了,脸上爬上了些许皱纹,还穿马褂,换了草帽。他依然豪爽,对我说:“怎么不走了?一块走。”这话听起来太熟悉。

一路走一路聊,他结婚后有了两个娃,都上学了。他依旧边走边解说,中年的他,挑担伴歌依旧踏实,只是步伐比年轻时缓了点,说到三清山的开发,游客日多,便全身是劲。

到达营地,他请我在石凳上小坐,毛巾擦汗、草帽打扇,兴冲冲地给我唱山歌。歌词没听明白几句,却引来了我先到的同伴,老钟站中间,我们合了张影。

又是十几年过去。三见老钟,那些山歌调一直在我耳边回荡,尽管歌词记不清或从来就没有听清晰过。看看眼前朴实憨厚的老钟,我忽然觉得,三清山的美里有属于老钟的一份,他用扁担丰满了人们对三清山的印象。《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0日 20 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人民日报   马褂   索道   草帽   行当   小队   担子   红火   游客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