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父亲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是个地道的湘潭人。1920年,他出生在湘潭县天马乡寺门前村,也就是如今的白石镇。中学时期,马鹤凌参加学生运动,抗日救国。21岁那年,考入重庆南温泉镇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前,他和师友们一起入伍。 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政府收回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三年后,马鹤凌接受国民党政府指派,前往台湾工作。他想把仍在大陆的母亲接往台湾团聚,便带着妻女等候在香港。结果,却等到了国民党的大溃败。1950年7月,马英九在香港地区降生。直到1952年,全家人前往台湾。

马鹤凌从政多年,也将马英九一手推上从政的道路。在马英九成长历程中,马鹤凌就经常给他讲述外祖父追随孙中山北伐、父母为抗日投笔从戎的事情。马英九高二那年,马鹤凌曾在自己的办公室与儿子长谈两小时,引导他向文科发展。“没有修水坝的专家,从法国请来十二个工程师,石门水库就能修好。但政治是当家的事,总不能请外国人来当‘总统’。”

后来,马英九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很快出任蒋经国英文秘书。他外貌出众,学识涵养俱佳,被蒋经国盛赞是一个“无缺陷的年轻人”。1984年,他便被提拔为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还变成了父亲的领导。

从政路上,马鹤凌一直站在儿子身后。有台媒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马鹤凌是马英九从政道路上的“影武者”,也就是“影子武士”,在日本战国时期,他们是与主帅面容相似的替身。

上世纪90年代,马英九在任“法务部长”期间,因为扫黑曾被黑道威胁。他的母亲和四个姐妹都劝他收手,只有父亲马鹤凌旗帜鲜明地力挺他,“文天祥和郑成功只活了三十九岁,英九已经多活了五年。诸葛亮死时五十四岁,英九也只差十岁。”马鹤凌曾说,“我是以国士培养他,要他有名臣风范。”

如果没有父亲马鹤凌,马英九的从政之路或许不会走这么远,脚步也不会走到大陆来。

迁居台北大半生,故乡一直在马鹤凌心里打转。1995年,当时马英九仍在“法务部长”任上,父亲马鹤凌一行16人曾回到长沙。

这是马鹤凌阔别近40年后第一次回大陆。在湘江宾馆,马鹤凌分批见了大陆亲友。他留下侄女马玉昭,两人用湘潭话聊到深夜。后来,他们还到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多地参访,会见老友。

虽然没有陪同,但马英九无疑会从父亲那里听到相关经历。这趟行程,也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1998年,大陆遭遇洪灾。当得知家乡湖南灾情后,马鹤凌又向身边亲友筹措善款,向湖南捐赠1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2.56万元)。2005年11月,86岁的马鹤凌辞世。那天,他的骨灰盒上刻着他生前留下的文字:“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湘潭县   修水   党中央   父亲   法务   湖南   台湾   重庆   国民党   大陆   马英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