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加入游击队,朝鲜战场两次荣立二等功,年近百岁还能骑单车

作者:林劲博

人物生平:颜贻交,男,1925年12月27日出生,现居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文笔街2号。幼时参加游击队,成为交通员,为传递情报出生入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屡立战功。退伍后,先后在南雁镇政府、东屿乡政府、山门镇政府工作,毕生爱岗敬业,为祖国和人民辛勤工作,多次受到表彰。

一、长空雁叫霜晨月

20世纪20年代那个寻常冬日,老人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建坑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之中。

这个家庭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一样,没有厚实的房子,没有足够的田地,更缺衣少食,也要面临各种疾病,以及寒冬里萧瑟吹来的海风,一切都并不容易,但困难的生活就那样真实地摆在他们的面前。

家族姓颜,按照当地的习俗,中间的字是辈分的象征,老人是“贻”字辈,然后再由父亲将名字定为“颜贻交”。新生儿响亮而富有活力的哭声并没有为这个家庭带来欢乐,相反可能是更加沉重的负担。

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新衣服可能直到过年才会有一件。这个家庭中有三个男孩,一个女孩,每个孩子都需要帮助家庭承担一系列的劳动。颜贻交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下地种田,帮助父亲处理一些农活。

因为家中孩子众多,又缺少金钱,他从小没有经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山间和田野,就是他最好的老师——连绵起伏的东南丘陵教会他去坦然面对人一生中的波浪起伏,广阔无垠的田野也培育着他宽广的胸怀。

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并不长久,在那个贫寒而又疾病肆虐的时代,突如其来的饥荒或者流行病就能轻易夺去人宝贵的生命。颜贻交的两位哥哥相继去世,家里仅仅剩下他和妹妹两个孩子。15岁的颜贻交突然就成了家里的另外一个顶梁柱,跟着父亲在田间继续辛苦地农作,以求能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关于15岁之前全部的记忆。

而人生,也在他15岁那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这一生的波澜壮阔都源自15岁那年的决定。他忘不掉那个下午,一群拿着土枪土炮的人从他们村子里路过。他害怕是国民党的军队来抓壮丁,一直躲藏在家中不敢出门。

但是那群人好像没有像从前路过的国民党军队一样四处抢夺粮食、牲畜,而是挨家挨户地递上传单,和村民友好交流。

“咚——咚——”终于有人来叩响了他的房门,他踌躇再三,决定赌一把,打开了房门。门外的人衣衫褴褛,但是精神抖擞,见到他便向他笑了笑,递上了传单,“我们是红军游击队,欢迎加入我们。”

说着,门外那人便继续向颜贻交介绍游击队,介绍工农红军,介绍中国共产党。颜贻交将信将疑地听着,不时频频点头,以表示他在认真倾听。介绍到最后,那个人说道:“大家都是穷人,我们就是要为穷人打天下,为穷人谋福利。”

直到多年以后,这句话依然被深深铭刻在颜贻交的心中,成了他的初心,也成了他一辈子不懈奋斗的目标。可以说,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游击队离开之后,颜贻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在乡下继续难以保证收成的农耕时光,还是勇于参军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去奋斗,去冲锋陷阵?昏暗的煤油灯在夜空中不规律地闪烁,星星之火,就这样见证了他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

数日后,他安顿好家中的种种事项,带上干粮,毅然上山寻找游击队,加入了其中,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他的人生注定是为人民而不断奋斗的不平凡的一生。

二、雄关漫道真如铁

浙南,平西,这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历史的地区,在这里,粟裕将军带着红军挺进师辗转作战,宣誓出征抗日;在这里,刘英书记冒着巨大风险,召开浙江省委第一次大会,宣告浙江革命的全新时期。

颜贻交加入游击队之后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在当时,游击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平西的丘陵地区,在离他们仅仅几公里外的水头是平西、北港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许多国民党军队在当地驻扎,并且在多个交通要道都设有关卡。

青年颜贻交的主要任务就是作为交通员,利用自己年轻,像小孩子的样貌,穿梭在根据地和国统区之间传递情报。但是很不幸的是,在一次传递情报的过程中,他路过水头时被国民党特务盯上,随后便被秘密抓捕,关进了大牢。在监狱里,残忍的敌人对他实施了各种令人发指的酷刑,不断地鞭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但是他咬紧牙关,坚决不透露组织的任何秘密——“不能说,打死也不能说。”

多年以后,他回忆起那时的场景,眼中还是会泛起泪花,但目光依然如当初一样坚定。幸运的是游击队的领导们在发现他被捕之后,迅速组织力量成功进行了营救,使得他能够回到游击队继续他的革命斗争。

颜贻交加入游击队之后不久,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爆发,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了顶峰,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共之间特别是南方的国共军队之间的矛盾。颜贻交跟随游击队辗转多地,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也适时出击成功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之后,解放战争又迅速爆发,为了配合各解放战场的战斗,各国统区的游击队在敌人后方展开积极的宣传扩军工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战机出击,配合各战场的战斗展开。

颜贻交所在的浙南游击队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周旋,不时有战斗发生,游击队也成功拔掉了国民党的一个个据点,革命的星火已经逐步在瓯江两岸燃烧开来。

到1948年11月5日,经过中共闽浙赣省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正式成立,浙南革命浪潮又一次被推向新的高潮。也正是在这一年,颜贻交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随后,颜贻交跟随部队继续参加斗争,在这段时间,他跟随“老海同志”(时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的郑海啸)转战瓯江南北,到丽水进行剿匪,还曾经到宜山攻打大刀会,进一步宣传革命。到1949年春,瓯江南北广大的游击根据地已经基本连成一片,国民党军队被迫退守在县城和一些枢纽城镇。

1949年5月6日,在经过多轮谈判之后,驻温州的国民党第二00师师长叶芳召开大会宣布和平起义,温州这座古城也终于没有进一步遭受战争的摧残。

5月7日,根据之前双方拟定的协议,浙南游击队各部队进入县城、市集进行接收工作。颜贻交也兴奋地跟随部队离开了奋战多年的根据地,进入平阳县城,准备投身新一轮建设家乡的工作。

他望着街上奔走相告的人们和随风招展的红旗,一股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过去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些在大山里与敌人周旋的日子,那些在黑夜里急行军的日子,那些流过的血、流过的汗,终于换来了一个崭新的家乡。

他相信,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这一片土地会焕发全新的生机,而他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耕种自己的土地,换来家人的幸福安康——这一年,他已经离开家乡快十年了。

但是天不遂人愿,仅仅几个月之后,几千公里外的朝鲜半岛枪炮骤响——朝鲜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来得突然,一切的进展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颜贻交刚听到这个消息时,以为只是小规模战争,并且发生在国外,应该不会波及到国内,希望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建设家乡。但随着战争迅速扩大化,一个新的人生转折点又这样横亘在了颜贻交的面前。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组建所谓的“联合国军”入朝干预朝鲜战争,在国内,中国政府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号召,鼓励青壮年积极参军,开赴前线,保卫祖国。

颜贻交在收听了几个月的新闻之后发现此次战争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明白,没有国,何来家?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必然要面对来自帝国主义的新一轮围剿,而只有打赢眼前的这场立国之战才能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一个真正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有一个和平的中国,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

他望着自己的党徽,想起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为国再次征战沙场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叫上几个原来在游击队一起奋战的战友,找来一块白布,咬破手指,在上面写道,“共产党员,不畏艰难”——这是一位共产党员铁骨铮铮的誓言,也是一位忠诚的人民战士豪迈热血的宣言。

他们数人把这块布交给了当地军分区负责征兵的领导,领导看到这块白布,不由感慨万分,迅速批准了他们入朝参战的申请。很快,出征命令就下来了,要求他们乘坐火车到东北边境集结,准备人朝参战,颜贻交回望这片20多年来从未离开的土地,难免有一丝眷恋,但是,离去,是为了更好的归来,也是为了这片土地更好的未来。

到达东北之后,按照上级的统一整编,颜贻交被分入了第三十八军的一一三师做一名排长,带领四个班50余人——这支三十八军也正是日后的“万岁军”,是一支在朝鲜战场上叱咤风云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

谈起跨过鸭绿江的时间,颜贻交的记忆非常清晰,“是1950年10月,上面下了命令,要我们连夜渡过鸭绿江。”接到命令之后,颜贻交所在的部队迅速开拔,绵延数十里的行军队伍穿梭在夜色之中,此去,可能便是一生一世不再归来。

他转过头,望着河山故里,向南面的家乡深深鞠躬,“那时候,我们都已经抱定必死的决心,没有一个人打算活着回来。要么打赢,要么就死在朝鲜。”多年以后他依然如此强调,手臂挥舞,似乎依旧是那个走在队伍前面,指挥自己的部队迅速跟上的指挥员。

进入朝鲜以后,志愿军迅速投入战争,第三十八军接连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在第二次战役当中,颜贻交所在的一—三师更是发挥了其机动能力强、运动速度快的特点,用两条腿跑赢了“联合国军”的车轱辘,“我们就在山上走啊走,一整天没怎么休息,白天走,晚上也走,就在那里走啊走……”

终于他们比美军提前5分钟占领了三所里地区,成功切断了南北敌军之间的联系,并且固守阵地,与敌人激战两昼夜,堵住了敌人多次疯狂的突围进攻。

颜贻交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炮火和子弹就像下雨一样倾泻下来,都是子弹,但是战士们都不退后,就在那里勇敢地阻击敌军,过一会就有战友中弹倒地。我的仇恨更加涌上心头,我们就在那里,决不能后退。”

在战斗中,作为排长,颜贻交始终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指挥他的部队夺取一个个阵地,炸掉一个个碉堡,他在战斗中也多处受伤,但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战斗到了战役的最后一刻。

在数次战役之后,中国军队已经把美军从鸭绿江重新赶回了三八线以南,颜贻交所在的部队也在三八线附近与敌继续展开激烈鏖战,阵地反复易手,炮火把土坡都削去了几米。

朝鲜的冬天总是寒冷的,漫天的白雪让枪炮有时都难以使用。志愿军战士们缺少棉衣和粮食,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们心甘情愿地趴在雪地里,饿了吃炒面,渴了喝雪水,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进攻。

在三八线附近的战斗中,颜贻交带领其部队多次勇敢冲锋,夺取多个重要阵地,并且进行有效的防守,阻止敌人进攻,为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背靠汉江,顽强阻击美军,使得美军难以逾越一步。颜贻交也两次被授予二等功,成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协议签订,双方实现停火,朝鲜战争告一段落。颜贻交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在1956年回到国内,随后,他决定递交转业申请,回到家乡工作。上级也同意了他的申请。颜贻交的人生又开始了崭新的华章。

三、而今迈步从头越

1956年,颜贻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在经受了数年寒风肆虐和炮火交加之后,他终于可以回到这片自己最热爱的土地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上级领导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将其委任为中共南雁镇委书记,负责统筹领导南雁镇的各项党建活动和日常工作安排。

回到家乡之后,他迅速投入到这全新的工作之中。因为没有接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教育,仅仅只是在部队上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他在刚刚投入工作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感到一切都并不轻松。但是他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中央各项讲话、政策精神,争取把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为当地的百姓谋取更大的福利。

在那个年代,由于物资短缺,买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仅需要金钱,还需要粮票,只有两者匹配才能购买粮食。当时颜贻交一个月只有 27 元工资,还能领到几十斤的粮票,可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为了和群众一起面对困难,也帮助人民渡过难关,颜贻交在政府中带头将自己的粮票分给了有需要的困难群众。

随后,由于工作能力出色,他被调往其他乡镇继续工作,带领当地人民逐步脱贫致富,渐渐走上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到来,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重镇,勇立潮头,极大地活跃了民营经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颜贻交也积极落实政策,帮助当地群众自主创业,并且把当地的道路进一步翻修,促进了当地和外界的交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深感自己已经对处理事务力不从心,新生代的年轻人也逐渐扛起了建设祖国的任务,并且朝气蓬勃,思想更为现代化。

思虑再三,他又向上级请求辞去相关职务,把更广阔的天地让给了年轻人。“我们要相信年轻人,把祖国和未来交给年轻人去建设”,他回忆起那时候递交申请的场景,依旧不住强调,“时代要看年轻人。”

上级感动于他这一份对祖国热爱,对人民忠诚,毫无私心的赤子之心,在批准他的离休申请的同时,也表示将按“干部离休”待遇照顾他以后的生活。

颜贻交回到自己在山门的故居生活,但他依然想要为他毕生热爱的家乡做出最后的贡献。他经常与来发放退休金的工作人员说:“我一个老头子,花不了这么多钱,你们拿去给有需要的人吧。”

在不得不收下这份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之后,他又拿这笔钱去救济有需要的人,由于自己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亏,他特别重视教育,经常资助一些考上大学但没有钱继续学业的学生,并且捐钱给当地的各类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建设。

每年到了寒暑假或者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他也总会受邀出席各种纪念活动,向年轻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岁月的故事,他就像一支蜡烛,在岁月浸透之后,也依旧要燃烧自己,为尘世带去光芒。

哪怕是在被人认为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晚年,他也依旧葆有最纯真的赤子之心,想要发挥自己最后的热量。

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老人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断奋斗的一生,谈起家人,他总觉得有一些亏欠。他在15岁便投身革命,多年没有回家照顾老母,在短暂的归乡之后又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直到1956年才再次回到家乡。

颜贻交在家乡经人介绍和他后来的妻子成婚,婚后共育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妻子也因病早逝,早早离开了他们,他工作忙,又难以很好地照顾儿女们。随着儿女的渐渐长大,他们也都离开了他,经常孤身一人在家的他也更加习惯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老人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颜国胜——一个很朴实的名字,也饱含着老人一生当中对祖国的最炽热的忠诚。国胜,国胜,期待自己的孩子依旧能够为国奉献,为国奋斗,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一路胜利前进。

老一辈革命家的愿望总是朴实而又饱含赤诚的。此身,已许国,再难许卿。他始终认为他的一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还不够,他还期许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他的子孙后代们,都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而奋斗。

现在的老人依旧保留着当时在军队时的生活习惯,早早起床收拾洗漱,然后骑自行车到凤岭山下,再拾级而上,登山锻炼。凤岭山上,也是当地的老一代革命者们心底抹不去的回忆。

粟裕将军带领红军挺进师在此转战,也在山顶宣誓出征北上抗日,直到他去世也不忘和身边人强调把他一部分的骨灰带回凤岭山安葬;刘英书记也带领省委机关在这里战斗,主持全省工作,甚至把生命留给了这片土地;平西的传奇革命英雄“老海同志”(郑海啸)也曾经在这里领导当地民众坚持斗争,毕生所求,便是百姓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山上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的大字历经岁月沧桑也历久弥新,老人时常会攀爬到此处,瞻仰留下的革命遗迹,回想过去的峥嵘岁月。而现在的凤岭山上,也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所在地,继往开来,我们,一直在路上。

老人的手依旧在挥动,两眼放射着光芒,他跟笔者不住地讲述过去的不易,又会突然拍打着笔者的肩膀:“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好了,你们要珍惜啊,娃。”

旁边的老式风扇依旧在吱吱呀呀,似乎也在讲述老人一生的功绩。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小房,照射在墙上每一张表述荣誉的图片上,静默而又闪光熠熠,是老人在这个年纪最好的体现。

而谈起自己的养生之道,他则强调多吃蔬菜粗粮,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能鼓励自己忆苦思甜。同时还要坚持锻炼,才能始终保持身体的活动性。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身心愉悦,延年益寿。

采访结束了,老人坚持要送我们一段,他的身手依然矫健,身子也算硬朗,陪着我们走了一段路,送到了村口。一路上可以看到,岁月给他留下了度和身体里对祖国的忠诚之心,从未改变。

并不壮实的身体,也刻下了难以消弭的皱纹,但是那行走之中带着的军旅风老人的一生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他经历了这段岁月里所有的大事。

生命的轨迹在日夜不息地向前延伸的时候也时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他的生命里,似乎有那样几个节点,使他不得不面对人生的选择题。而最终,他的选择让自己的人生闪光熠熠。

在成长的岁月里,于我们年青一代而言,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选择题突然出现,而要做的就是选你内心最遵从的那个,然后不懈地努力。

老人总是强调,他只是一名普通军人,一名普通干部,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他希望去做的。他也总是强调,他那些在战场上牺牲,再也没有回来,再也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笔者依旧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在那个年代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我们,在新的时代,所要做的,也是做好人生的选择,努力奋斗。

盛夏的阳光热烈而灿烂,洒在渐渐远去的老人的肩上,雕刻出一个闪闪发光的灿烂背影。远远望过去,依旧能看到那个光辉的身影。他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的一位老人,他叫颜贻交,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奋斗,什么是热爱。

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他是人民的英雄。

采访手记

见到颜老先生的时候正是早上9点左右,颜老先生刚刚从山上锻炼完回来,正在家中看电视。一见到我们到来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在了解了我们的采访意图之后,便开始跟我们回忆起他的故事。

颜老先生出身贫农,对于小时候的回忆,他一直在不停地用闽南话重复,“穷,太穷了……”因为穷,他小时候没有吃饱过饭,更没有接受教育。

在他15岁那年,党领导的浙南游击队在山门一带进行活动,在了解了党为游击队之后他干过交通员、警卫员、班长等职务,和日军以及国民党进行持人民谋福利的目标之后,他毅然决然地独自去报名参加了游击队。在参加了续斗争,随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乡之后从事地方工作多年。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感触良多,面前的这位消瘦但精神饱满的老人有着如此光辉灿烂的履历,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

而即使是在转业离开军队之后,他也在地方上继续为人民辛勤工作,担任了多个单位的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毫无疑问的,颜老先生的身上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对国家的热爱,是对人民的忠诚,他的身上有着老一代革命者们的光辉灿烂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让人不禁动容。

资料来源:100个百岁老人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朝鲜   瓯江   游击队   平西   山门   国民党   战场   部队   家乡   老人   工作   荣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