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徒弟加一起,不如一个李伯清,散打评书注定没有未来

李伯清创建散打评书,距今不过30年多,散打评书已经走过了发展期,鼎盛期,衰败期,目前已经开始走向最后的消亡。

散打评书创始人李伯清

从90年代开始,李伯清为了传承散打评书,陆陆续续收了70多个徒弟。这70多个人中,大部分都不会讲散打评书,不过会讲的其实也不少。

根据李伯清自己讲,会讲散打评书的有廖健、王磊、吴易、钟燕萍、闵天浩、张德高、万喜、肖干虾儿、杨松、马维维、凌淋、陈功……看起来也有10多个。

不过连闵天浩这个曾经李伯清认可的散打评书第一传人,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段子手。散打评书忘到了九霄云外。

除了肖干虾儿和陈功其他还有谁在讲散打评书?

闵天浩号称散打评书第一传人

肖干虾创办了肖干虾书场,但是主业也不是讲评书了。毕竟讲评书肯定没有通过拍抖音段子吸粉,然后带货来钱快……

90后陈功还在坚持,《刘氏三雄》、《傻儿传奇》《白塔传说》……都讲的有模有样。但是那个感觉还是不对,听起来和听李伯清的评书完全是两个感受。我打赌他坚持不了10年,哪一天李伯清老师去了,散打评书也就失传了。

肖干虾

郭德纲挽救了相声,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能挽救散打评书?

小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田连元,单田芳这些评书大师固定在电视台讲评书,后来慢慢的消失在视线中,连评书这个行业也开始销声匿迹。

在四川,传统评书30年前就已经走向灭亡了,李伯清用散打评书为传统评书续了30年的命。

评书大师田连元

评书起源于话本,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相声活下来了,而评书却走向衰亡。

相声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灵活多样。追求的就是短平快,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逗观众笑。

评书的特点是什么:故事性强,篇幅一般较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单纯,眉目清楚;语言丰富,表演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较多。

李伯清

说白了评书就是讲故事,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有闲工夫听你讲故事,看电视不行吗?而且传统评书的故事《济公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放在以前社会不发达,很多底层人民没有文化,听起来津津有味,对于见过大世面的现代人根本没有一点吸引力。

这就是传统评书衰败的原因。

郭德纲重新让相声火了起来

而李伯清的散打评书很好的避免了传统评书的缺点,不再局限于故事,而是天马行空,尽量贴近生活。

所有的故事都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语言又相当诙谐幽默。既搞笑,又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在里面。

比如李伯清讲的《李伯清大话水浒》,虽然故事还是水浒的故事,听起来像传统评书,但是发散开来全部是现代社会的人情世故,你总能在李伯清的评书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这就是散打评书的魅力。《李伯清大话智慧》《舌尖上的四川》……都是这个套路。

散打评书延续了传统评书的生命力

为什么李伯清可以,而70多个徒弟一个都不行了呢?散打评书看似简单,实则对生活阅历要求很高,形散而神聚。

要讲好散打评书必须具备两个硬性条件,一是要会传统评书,二是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用传统评书来搭建骨架,用生活阅历来发散调侃,增加趣味性吸引观众。

而李伯清为什么可以,李伯清14岁开始工作,从木匠,厨师,蹬三轮,拉架架车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脑海中积累了太多的素材。而且他又钻研过传统评书,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这才终于创立了散打评书。

李伯清

显然李伯清的70多个徒弟,大部分一个条件都不满足,有的也只能满足一个条件,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没什么人听的传统评书,有那个时间都去拍抖音变现了,同时也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廖健,肖干虾,闵天浩这几位讲半个小时散打评书很精彩,讲2个小时也有人听,再讲就不行了。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已经支撑不住更长的内容。

陈功是李伯清最看好的徒弟

肖干虾就是个段子手,传统评书的造诣基本为零。

陈功是李伯清目前最看好的接班人,传统评书讲的不错,但是90后的他生活阅历太浅了,根本撑不起一个系列的散打评书。陈功不行,其他徒弟就更不行了。

所以李老师老去的那一天,也就是散打评书失传的一天。只能期待未来有一个评书界的郭德纲出现。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散打   评书   徒弟   人情世故   段子   阅历   相声   走向   传统   未来   故事   李伯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