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红军长征过草地,那片“吃人”草地如今怎么样了?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常言道,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伊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逃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红军开始了一次艰苦的战略转移。

他们翻雪山、过草地,无数英魂长眠在万水千山之中,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体现人类坚强意志的远行。

1935年8月21日,红军翻过寒冷的雪山之后,便开启了一段更为艰难的长征旅程。

走进松潘草地,这里沼泽遍布、危机四伏,短短几天,队伍人数骤减,这片草地也被称为“生命禁区”。

当年在这片草地上发生了多少故事,87年后这片“吃人”的草地又变作了什么模样呢?

为什么要过草地?

在过草地之前,1935年6月红军队伍中打头阵的那一支部队顺利翻过夹金山,与红四军即将胜利会师,此次会师令双方士气大增。

一方面,两方会师后红军的队伍壮大,兵力大增,另一方面红四军拥有充足的军需供应,能够暂时缓解一路上缺衣少食的状况。

然而正当大家为会合团聚而欣喜之时,红四军方面的领头人张国焘(tāo)却屡次拖延红四军主力北上,迟迟不采取行动。为了稳定红军内部的团结,中央选择任命他为总政治委员,并依照他“赤化四川”这一计划进行部署。

于是,在过雪山时,毛泽东所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泡汤了,那时双方因为意见相左,始终僵持不下,导致红四军中的左路军一整支队伍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停留了将近一个月。

红军要想继续北上,找到最佳的抗日路线,就只能现在尽快出发,不能再延误战机了。

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从雪山西边出发,这条路海拔高,路冻天寒,但常有商队穿梭于此,从这里走能够到达川西北和阿坝。

这条路要远一些,而且这条路贯通藏民地区,这就意味着红军必须要面对当地持有仇视态度的藏民,为了节省时间和兵力这条路被否决了。

第二条是从雪山东边出发,这条路不长,最后能够到达松潘县休整,但沿途容易遭受国民党的袭击,是一条险路,基本上不用考虑。

而最后一条,也是最难走的一条,从雪山中间穿过去,比起另外两条沿着山体行走的迂回路线,这条山间小径很短,但同时也是无人走过的一条小路,非常危险。

蒋介石方面,曾预测过红军可能会从东边走,以四川为关键点突围,也有可能朝西北方向移动,但他认为红军是不会走松潘县西北方向的那片死亡草地的。

因为这片草地人迹罕至,沼泽遍地,雨水连绵,且因海拔高而气候寒冷,就连对松潘县熟悉的当地居民也不敢随意穿过这片草地,属于是北面的天然地障。

所以蒋介石派薛岳部和胡宗南联合带着部队,阻止红军北上抗日,并且集结了四川当地的军力封锁岷江,南追北堵,企图将红军包围,将其扼杀在川西高原之上。

然而,红军出其不意,偏从草地行军,打了蒋介石一个猝不及防。

1935年8月17日,毛泽东与红一军先锋团团长杨成虎会面商讨,他将己方与蒋方的情况详细分析了一遍。他认为红四军必须要从草地出发,才能北上抗日。国民党围剿共产党之心已昭然若揭,断定红军不敢走草地,北出陕甘,但是他们永远都不能摸清底牌,我们偏要走他们以为不敢走的那条路。

当毛泽东选择走这一步险棋时,实在是出乎国民党的意料,而在行军过程中,也正如蒋介石分析的那样,这片“软沙没人”的草地难以飞渡。

松潘草地上的故事

松潘草地之所以如此凶险,是因为它位于川藏高原与盆底的过渡地段,这片草地十分广阔,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地。

而所谓的草地实际上是高原草地,松潘草地的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在这些绿油油的小草之间隐匿着深不见底的沼泽,由于地处高原,草地上的天气十分恶劣,常常多变,风雪与冰雹交替而至。

这里没有村庄,没有山丘,连鸟兽都鲜少在此处晃悠,可以见得此处的环境有多糟糕。

每年5月至9月份,都是松潘草地的雨季,这时的草地更加凶险,到处都是滞留水坑的沼泽,泥泞不堪。好巧不巧,红军正是在8月份开始过草地,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进入草地以后,据红军老战士回忆,当时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有三难:

第一是行难,红军在过草地的途中有三怕,一怕过沼泽,二怕下雨,三怕渡河。

那时正值雨季,每天红军走过的草地都暗藏着无数个陷阱,说的是行军走路,倒不如说是左一脚、右一脚地跳进淤泥里。

士兵们一脚踩进去,草地上的水就没到了膝盖上,这是因为看似丰厚的土壤,其实大多数都是常年腐烂在此的草叶堆积而成的。

许多士兵在走进草地的第一天就把草鞋给弄丢了,草鞋丢在土里是最麻烦的,想找几乎找不到,于是到后面有许多人打着赤脚走过了草地。

打光脚走难免会有划伤的情况,而草地里的水几乎都是死水,水坑里泡着陈年腐草,呈现出淤黑色的水质,打着光脚,伤口再在上面一泡,一天不到就会红肿溃烂。

更要命的是,千万不能踩漏草甸滑进沼泽里面。这些沼泽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实际上都深不见底。

松潘草地十分宽阔,为了赶进度,红军每天都要走至少十几里的路,难免会精疲力尽。有时不小心陷进去了,千万不能拼命挣扎,会越陷越深,而且施救人也不可大力猛拽人上来,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把自己也拉进沼泽之中。

二怕下雨,本身正好在雨季时期,下雨的概率更大,脚底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落进沼泽里去,增大了士兵们牺牲的风险。

三怕的是渡河,松潘草地上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地,还有数条或浅或深的河流。在上此前下雨所增添的困难,有一些稍深的河流立马变脸成湍急的河水。

红军行至半途时,已经有许多士兵因为天气寒冷,忍饥挨饿而无法坚持淌过河流。每一次红军过河的时候,冰凉的河水都会带走一些体力不支的红军战士,就算有些河流只有一米深,都会有战士因体力不支而倒下。

黄克诚曾在他的回忆录里谈到,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正在快速通过河段,没想到天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一时间,河水猛地上涨,湍急的河流一层又一层地卷过来,还留在河里的人就糟了殃,不少人就这样被河水冲散、吞没。

后来等雨停了,再往前走他便看见沿路上横陈着无数战士的尸体。

行难过了,第二个是吃难,早在进草地以前,红军就开始筹备粮食,积极向藏族同胞开展说服工作,但由于藏民地区的居民分布稀少,所以在出发前只筹集到了少量青稞麦,完全不够整个红军走完整片草地。

看着袋子里根本不剩多少的青稞麦,为了节约,负责后勤炊事的女红军们是省了又省,宁肯自己挖野菜吃,也要把青稞麦留给伤员。

而且用青稞麦烹调也是一大难题,当时要用青稞麦做饭,一般做的是青稞麦炒面,这样吃比较管饱。

但问题在于,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这广阔的草地上到处都是水坑,但里面装的全是死水,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干吃,或是一粒一粒掰着吃。

一到下雨天,青稞麦就被淋湿了,等天晴拿出来全变成合在一起的疙瘩,用开水淋烫后便化成稀面糊,不顶饱,但是直接硬啃疙瘩又难以下咽。

青稞麦数着吃完了,大家只能一起上,在草地里找能吃的野菜,要想找到能吃的野菜必须要承担中毒的风险。

于是,朱德发起了“尝百草”的活动,鼓励大家一起寻找可食用的野菜。

那时,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队伍里,有一个叫张思德的战士总是冲在别人前面先尝野草是否有毒。

一天,张思德和平常一样,率先走在大家前面尝了尝新挖的野菜,结果他刚吃下去,没多久就开始腹部绞痛,忍不住呕吐起来。临昏迷前,他还不忘告诉大家,这草有毒,说完他才放心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半个多小时后,他才慢慢苏醒过来,看见战士们围在自己身边,他急忙轰他们不要管他的身体状况如何,快去转告其他同志,这种野草有毒。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许多灰心丧气的红军战士。

除了在吃和行两个方面十分困难,红军们夜间休息驻扎也十分困难,这一难也被称为“宿营难”,夜间休息又是战士们最容易遭殃的时刻。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土丘或者河边找到土质踏实,较为干燥的地方驻扎军营。

但大多数时候,红军都找不到合适驻扎营地的地方,只能就地露宿。这些战士们往往就地而卧,或是两人背靠着背睡一会儿,有的女同志会抱在一起睡,这样更暖和一些。

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席地而睡,再加上草地寒冷的气候,人们很容易就一觉不起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夜间休息的时候往往会安排几个人轮流值班。

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战士撑不到第二天,每天早上醒来,周围都会有一些长眠不醒的战士,有些甚至是和自己背靠着背睡觉的战友,伸手去碰他们也没有反应。

他们就好像是累了,永远定格在了那一个动作里,再也醒不过来了。

这种情况到了过草地的最后两天里更加严重,成片成堆的战士保持着原来的睡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红军的左路、右路军分别用了6天和5天的时间,终于走出了这片“生命禁区”。

这一趟下来,红四军折损了上千名战士,但这一切的牺牲是值得的,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在包座战争中,两路红军将胡宗南率领的49师歼灭,为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

如今的松潘草地

长征过去了87年,松潘草地还是那拒人千里的“生命禁区”吗?

当然不是,曾经红军艰难踏足的草地,已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农垦地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还没有十分先进的技术,就靠着人民亲手挖建水渠,将淤积在草地下的水排出去。

渐渐的,原本轻浮松软的泥土沉了下去,变成了坚实、稳固的土壤。

随后,在这些下沉的土壤上播种喜水,扎根深的青草,让它们能进一步稳固土壤。

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以后,政府派遣专家实地考察,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地形,规划堤坝和农田的规模,合理利用土地,避免让松潘草地再一次软化形成沼泽,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土地的规划与开垦也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原来这片地区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他们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逐水草而栖,偶尔一个灾害天气便会使他们吃不饱、穿不暖。

现在有了土地,他们可以将农业和放牧相结合,这样,当地人民的生活就多了一份保障。

其实当松潘草地土壤松软的问题解决以后,原来十分有害的淤泥就变成滋养土壤的肥料,再加之这里每年的雨季,雨水充足,“生命禁区”摇身一变,成为了“生命乐园”。

松潘草地开发后,其优渥的土壤,特殊的天气气候,吸引了除藏区人民以外,羌、回、汉等民族的人民前来这里生活。

同时由于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好,几十年一直未受到人为破坏,山清水秀,于是便大力发展了旅游业,改变当地单一的产业经济,像二道海、丹云峡等自然景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而人文景观,则是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为了纪念红军三过草地,这片草地上长眠了一万多名战士的英魂,政府在松潘草地上还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字,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来了解红军当年的艰难历程和其伟大精神。

在这片草地上曾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动的长征故事,如今人们在此安居乐业,想必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也会十分安心。而他们那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永远都会在这片广阔的草地上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朝着未来进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松潘   草地   松潘县   都会   水坑   青稞   野菜   沼泽   红军   蒋介石   雨季   土壤   河流   雪山   战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