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哪些影响?

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进口贸易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致路径有哪些?

进口贸易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一)技术进步机制

中国进口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的技术进步机制大致路径为:

进口贸易通过技术外溢、竞争效应和进口种类效应等方式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将通过对城市化的促进最终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通过技术外溢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一方面,产品作为技术的载体在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的同时,其中所承载的技术也随之进入到进口国内。

特别是对中间品的进口,其中所包含的先进技术能够直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促进进口国相关产品的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在南北贸易模式中,相对落后的南方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获得产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

进口国在对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购买专利的方式促进本国技术进步。

第二,进口贸易给国内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效应,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的技术升级。

进口贸易的自由化将提高行业进入的门槛,对于企业的技术要求也更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提高的行业门槛,进口国企业会持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

第三,随着进口品种类的增加,可供生产部门选择的产品就更多,制造商选用高技术的中间品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技术升级。

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化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随着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的解决,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在城市打工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的流转,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可以从中获得国家的相应补贴提高收入。

同时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农村用地单位产出增加,农民的收入得到相应的提升。

第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随之增强。

特别是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农副产品、经济作物需求的增加所带动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能够使得周边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第四,农民在参与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于此同时,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回流到农村地区可以逐步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现代化也会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并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

于此同时,加之资本向农村地区的回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结构升级机制

进口贸易通过进口贸易结构升级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传导路径具体如下:

首先,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动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进口结构的变动所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结构,进而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影响就业结构进而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就业质量的提高作用。

首先,随着第二产业占比的提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多,工业部门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使得农村区域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占比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了就业规模,其中餐饮业等服务型行业中对女性劳动者的需求使得农村区域的女性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质量更高,来自农村区域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

这样一来,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缩小。

(三)经济增长机制

进口贸易通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也能够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进口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素供给的增加,二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途径:

首先,进口可以丰富一国的要素投入,不仅包括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以及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对先进机器设备的进口、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伴随其中的资本的流入、专利的购买等都可以丰富中国高水平劳动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料,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数据研究认为进口贸易促进了一国的消费及生产。

特别是对高质量产品的进口在提高国内消费水平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推动企业进行生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以及工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剩和资本稀缺程度的增加使得这一时期的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但是当进入经济发展的后期,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完全吸收并逐渐出现稀缺性,资本要素逐渐丰裕。

此时农村劳动者的报酬得以提升,资本的回报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基于关于进口贸易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给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中国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提高。

总的来说,要提高进口贸易额在GDP中的占比,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宏观层面积极引导进口贸易的发展,为中国进口贸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例如,减少进口关税,简化进口手续,设立进口贸易促进工作组,专门负责对进口贸易的相关问题从政府层面提供解决方案并协调推进。

另一方面,针对从事进口业务的企业以及有进口需求的企业,政府应该重点关注。

特别是中国海关,在对有进口贸易的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需要了解其在进行进口贸易时所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帮助该企业协调解决。

第二,例如,对于东部区域来说,由于进口规模的扩大会加剧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进口开放度的扩大会缩小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那么,针对东部区域的情况,政府在进行政策性引导时,不能仅关注进口的贸易额更应该关注进口贸易在本区域GDP中所占的比重,协调好进口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的比例关系

但对于中部区域来说,该地政府更应该关注的是进口贸易额的增加,在促进进口贸易扩大的同时其他有利于提高本区域GDP的经济活动也要同步提高。

否则将会影响到进口贸易额的扩大给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第三,中国进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对政府政策制定的相关建议如下:

(1)扩大对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产品的进口,增加对先进产品的科研经费,促进中国在各领域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

(2)提高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推动进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助力作用。通过对餐饮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扶持,给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3)政府要重视进口贸易对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国内稀缺的高质量产品的进口。

继续扩大对高质量产品的进口规模,加快农村向城市的转变,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待就业人员的充分吸收。

第四,政府解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主要还要从农村地区入手。

由于进口结构对农民收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需要针对农村区域存在的问题调节进口结构。

提高对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的进口比例,加大对种植和生产技术的扶植。

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形式,先进行局部区域的试点。

在示范基地利用进口的先进农机产品进行生产,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有机经济作物,实验观察农民收入。

推广比较成功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加强各试点间互联互通。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区域的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助农工作小组,各区域扎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扶。

另外,可以通过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加快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贸易   中国   技术进步   城镇   农村居民   作用   区域   规模   农村   结构   我国   产业   政府   城市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