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我们到八一镇尼西沟大生产 莲花白最大的有16斤…

#头条创作挑战赛#

回眸参军五十载

雪域浪人


第一篇:崇敬军人,我要去当兵

第二篇:双流中和镇,新兵集训忙

第三篇 神秘的青藏高原

第四篇:穿越“生命禁区”

第五篇:顶风冒雪奔拉萨

第六篇:栉风沐雨、只为神圣使命

第七篇:老部队的红色基因与历史沿革

第八篇: 尼洋河畔大生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西藏由于计划经济再加上自然条件局限,拉萨当时食品物资供应都没有放开,如食用油类、猪肉和蔬菜这些人们生活必须品都非常紧缺,有钱都买不到。凡回内地休假的干部职工,在返回西藏时带的几乎都不是土特产,而全是各种青菜之类的东西,诸如青椒、西红柿、四季豆、芹菜等鲜菜。为解决单位生活所需,各大单位都在政府指定地设有农场,小单位也在郊区统一划定有菜地,由单位自行安排专人看管,种植和收割。我们部队当时也有两个农场—山南农场和尼西农场。而各连在尼西还设有留守处,有专属菜地。我所在1连在尼洋河畔留守处也有一大片菜地,我们3班奉命到这里执行种菜任务。

种菜、做饭、喂猪,相信在西藏部队基层连队服役过的老兵,都有过亲身经历和难忘的记忆。新兵下连队后,进炊事班是一种锻炼,当“猪官”更是一种磨励。煮饭是个技术活,生熟、咸淡、成色等掌握不好,没有“卖相”是个很不光彩的事情,多时都要挨骂。煮饭还有个起早的问题,如果是值班日早上4点过5点钟就必须起床,否则就要误饭。猪官虽说不起早床,但那个活的确有点脏、而且还累。种菜相对于煮饭喂猪来说就好了许多,种菜都是正常作息时间,而且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所以到生产班种菜是幸运的。

1973年4月2日,我们乘坐16团配属的解放车从拉萨出发前往尼西。汽车穿过拉萨市区,越过拉萨大桥向左进入318国道,一直向东,经达孜县进入墨竹工卡县便开始了慢步跋山之旅,驶向5013米的米拉山。

米拉山亦称“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西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高耸入云的米拉山横亘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它高大耸立犹如一扇超级大石门,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完全控制, 使其无法西进或北上,从而将拉萨和林芝地区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林芝地区荡漾着印度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长年笼罩在来自热带、亚热带的雨水中,自然气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而原始。拉萨地区由于吸收不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吹拂,就变得干燥而寒冷,不仅没有林芝地区那样丰富的原始森林和动植物资源,而且山体显得浑圆低矮、瘦骨零丁, 灌木草丛没精打彩。

米拉山一侧的错木拉梁是尼洋河的发源地,米拉山也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涓涓细流向东南汇聚成尼洋河水系,向西北面汇聚成拉萨河水系。尼洋河一路往东奔流300多公里,于八一镇南约40公里处汇入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坡是满山茂密而葱郁的云杉和冷杉原始森林,林中盛产麝香、灵芝、猴头、木耳和松茸等多种珍贵林副产品。还有众多的诸如藏马鸡、红腹角雉、白腹锦鸡以及叫声宛转动听的画眉等观赏鸟类,人们将其称为西藏的江南。

尼洋河从米拉山向东延伸,涓涓细流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流速变急,流量越流越大,河面也越流越宽阔。到了松多兵站已汇聚成溪,流经工布江达河面逐渐娈宽,水流也渐渐平缓了下来,尼洋河两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澈、含沙量极低,是林芝人民的“母亲河”。

汽车翻过米拉山口继续往东,便进入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米拉山不仅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亦是拉萨地区与林芝地区的分界线。拉林公路沿着尼洋河岸延伸,虽是慢下坡,但因路况不好车速很慢,中午1点半左右到达了松多兵站,我们在松多兵站用午餐。三菜一汤很满足,用餐后我们继续向东行驶。

拉林公路翻过米拉山后一直挨着尼洋河岸延伸,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时而悠静,时而咆哮。河岸绿植成荫,阳光从茂密的丛林中透射到公路上,洒落在草丛中,温暖着大地与众生。林中的鸟儿在欢快地飞翔着、鸣叫着、追逐着,伴着尼洋河那潺潺的流水声在微风中久久地回荡。初春的尼洋河令人陶醉、让人心旷神怡!

在松多到皮康公路上,我们几次遭遇牦牛群阻挡。它们一副闲庭信步的傲拜模样,逍遥自在的行走在公路中间,任凭汽车鸣笛,它们理都不理。驾驶员对此也老有经验的了,将车慢慢靠近牛群,用保险杠顶向它们的身体,但它们还是慢条斯理我行我素。它们不让,我们也不敢强行冲击,相持大约20多分钟,它们才离开公路让我们得以前行。公路上成群结队的牦牛都是藏民牧养的,成年牦牛硕大的身躯、强键的体格,发威时的蛮劲,我们只会敬而远之。

晚上,我们住宿“皮康兵站”。皮康兵站海拔只有3500米左右,气候比米拉山口好了许多,皮康兵站食宿条件也很不错。到达兵站时已接近傍晚,黄昏时刻也看不了什么风景,再加在车上巅簸了一天,虽说不是很累,但感觉还是有些疲劳,用完晚餐简单洗漱后,早早的进入了梦乡。

4月3日中午,我们安全到达尼西留守处,正式开启了种菜生活。

我们连队留守处距离八一镇约18公里,俗称“尼西沟”。我们这儿的营房比拉萨的营房就好了许多,营房设计依然是四合院,但全是木料搭建的,墙壁、屋面、地板都是木料制作。听老兵们说这营房也不是我们部队自己修建的,而是原军区营建大队建造的。尼西沟很深很长,沟两侧的山相距较近,可能就500米左右,宽的地方可能有千米,我们驻在沟口上,前行数百米便是拉林公路。

在我的浅意识里家乡的山也算是比较高的了,没想到这里的山比家乡的山还高出许多倍。家乡那弯弯曲曲的小安溪河,同这里相比,那也是小巫见大巫,没有可比性。尼洋河那碧绿的河水穿行于低矮的灌木丛、水草、沙洲和农田之间,水流就象那成熟的少女,时而半遮半掩,时而敞开胸怀,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真可谓是一路河水一路风光。

我们营房边上安装有一木制水槽,宽约2米,长约数百米,是原营建大队豆腐房磨制豆腐而安装的,后来成了我们1营包括修理连的生活用水源。内地的四月早已是春暖花开、万紫千红了,而尼西这地方却依然透着寒意,那木制水槽可能是制作年代久了或许是工艺问题,有些漏水,漏出的水结成坚冰倒挂在木制水槽下面,几十公分到1至2米不等,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营区边上有一条小溪,溪水不深,但流速很快,和前面尼洋河的水没有什么区别,碧绿、清澈而透明,水质相当的好。周末,那就是我们洗衣服的好去处,衣服被盖或床单搓洗一次后,就放在那小溪进行清洗。有的战友在洗大件时(诸如被盖、棉衣等物品)为了省事,直接将所洗之物用一根绳子捆绑好,套在小溪边的树上,就自由活动去了,等1、2小时后从水里捞出来凉干即可,非常省事。

尼西沟的邻居很多,有军区通信二团,汽车独立营,52师高炮营,汽车16团教导营。通信二团距离我们最近,我们住沟下面,他们住在我们左边山上,我们经常跑去通信二团蹭电影看。

七十年代初林芝原始森林还有流窜土匪,我们生产班9个人配有5支枪,3支五六式冲锋枪、2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每支枪都配有一个基数的弹药。班长给我配了冲锋枪,第一次挎着冲锋枪,非常高兴感觉特别神气。

生产班的主要任务就是种菜、养猪,同时负责完成连队指派的其他临时性任务,诸如为连队伐木材,砍伐竹扫把等。

我们入伍前都是农家子弟,而且都干过多年的农活,按理说种菜应该是轻车熟路的事情,没什么难度,但在尼西种菜和内地种菜还真有点不一样,有的还得从头学起。

西藏的土质与内地不一样。西藏的土层含沙量重,而且都比较薄,一般都只有30公分左右,往下就全是鹅卵石与河沙。西藏能种粮食作物或者说菜蔬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人工开垦出来的,自然形成的相对较少,人工开垦的土地就意味着粘土含量少,再加上日照时间长等特殊情况,保湿度非常差。

种植方法也不一样。比如说种植萝卜和土豆,内地都是把地弄平整,然后“打窝”下种,下种后盖上事前拌好的灰肥即可。西藏则需要把平整的土地分割成70/80公分的条型,然后象内地种植红苕那样把分成条块的土地垒箱(北方称“垄”),在两箱间留一条沟,便于日后浇水和行走。萝卜和土豆都是种植在箱上,种萝卜不用“打窝”,而是用一根木棍或竹棍,按一定距离(一般25公分左右)在箱两边沿插个小孔,植入3/5粒萝卜种子,然后淋入少许清粪水或者灰肥但不能覆盖泥土,数天后它就长出来了。西藏萝卜个头大而且长的很长,垒箱种植更加有利于萝卜的生长,便于浇灌管理。种土豆还是要象内地种植一样,只是要种在事先垒好的箱上,还是要“打窝”,窝打好后将切成片的土豆种(必须要有发芽特征)沾上草木灰或者先把土豆摆放在窝中然后再覆盖上草木灰。种植萝卜和土豆时,事先都要先施底肥,就是先把牛、羊粪均匀的撒在待种植的土地上,然后翻土垒箱,将牛羊粪埋入土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日后的管理中,基本上就可以不施肥料了,只用除草、浇水,适当松下土就可以了。这里说的浇水实际上就是灌溉,将溪水直接放进菜地,使水顺着播种时预留的沟渠里,让它自己慢慢浸透,灌溉一次可以保持一周时间。种莲花白就不一样了,莲花白菜要经常松土、除草和不断追加肥料,管理用工比种萝卜和土豆就费事多了。

生产班的生活很单调,伙食开的也比较差,吃的主副食都由拉萨连队按月配送,如果有其他特殊原因,多日不见油晕是常有的事情。二就是饮事员是藏族,烹饪厨艺的确是差,他根本不知道怎样来改善伙食,如何做出可口的饭菜,因为他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汉族的差距有些大。三是炊事用具配置差,没有配备高压锅,米饭面条都是半熟,开始那段时间很不习惯,但我们却从未有过牢骚,因为我们都来自于农村,而且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磨砺,很能吃苦。在留守处班长是最大的“官”,领导能习惯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从到生产班至五一节,一整月都没有吃过肉,大伙实在是馋得不行,班长也有点心疼弟兄们了,就给连队首长请示,连队同意将我们喂的一头不产仔的母猪宰来改善生活,把大家都高兴坏了。说是宰杀一头猪,其实我们就只吃了一顿肉,其余的全部都送拉萨连队了。

那头猪长着黑色皮毛,很大的个头,足有4百斤,走起路来悠闲自在,一摆一摆的。宰杀生猪我们在农村见的多,却没有亲自动手宰杀过,这让全班战友都犯难了,全班人都没有宰杀技能和经验,也没有宰杀工具,加之那猪喂养的时间长,个头又大,大家就张三望李四。后来班长说用枪击杀,先两发子弹都是打的猪头,子弹打了个对穿过,那猪却没有倒下,还狂奔乱跑,后有人提出打猪的心脏,这个建议还真管用,又是两发子弹打进去,猪终于倒下闭气了。当时也没有打气用“挺杆”什么的,就是“软打整”。五、六个人从中午弄到天黑才算完成了任务。战友们早就馋的不行了,当晚就整了一大锅来吃,用餐时没有电灯也没有蜡烛,只有几块从松树上劈下的“油积块”,将其点燃代替照明,黑灯瞎火但大家吃的津津有味。

我们的菜地足有40亩地,要把它打理好、获得丰收,切实解决连队生活用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种菜需要大量的有机肥,肥料从哪儿来?这就是一大难题。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利用下种、除草的空隙外出拾肥料。也就是将那些道路旁、草地上散落的牛、羊粪便拾起来,挑回去集中浸泡后施浇于菜地。最先是用粪桶、麻袋装,费时费劲效率低下。后来给班长建议改用板车,班长托人从拉萨连队带来两副板车轮骨,然后就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板车,板车两边还制作了栏板。有了板车后,每4个人为一个组,拉着板车、提着粪桶、拿着无把铁揪,带着帆布手套,每天早上出发,沿公路到处拾遗,多数时间都是在下午3/4点钟才归队,4个人带着一大板车(300公斤左右)牛马羊粪满载而归。可以说周边数十里的草坪和道路两旁的牛羊粪都被我们拾掇的干干净净。那种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自觉的忘我劳动和奉献精神,只有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方和那群特殊的人才能做到,没有亲自参与过那种生活、没有亲眼看到过的人是不会相信的,甚至有可能说你在瞎编。

我们班长性格比较内向,平时间语言很少,即是召开班务会安排布置工作时发言也很简短。记得有一次为菜地除草,大伙工作干的也不错,因为我们全班人都是“不用扬鞭自奋蹄”那种类型的兵。但就喜欢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班长先前也干预了两次,叫不要说话,但没有引起重视,班长突然发火骂人了,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吓呆了。我们都知道他是11师侦察连过来的,都非常的畏惧他,吓的我们大气都不敢出了。由于他的内向,无形中也压抑了我们的欢快,在那个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书报杂志翻阅的特殊年代和特殊场地,不摆龙门阵不吹牛,空闲时间还真没有什么事情做。

经过战友们近百天的辛勤劳动,莲花白、萝卜、土豆(马铃薯)为代表的蔬菜长势喜人,预示着丰收在望。菜地那一遍翠绿、郁郁葱葱,与两边山上的古老云杉遥相呼应,甚是壮观!

莲花白还没开始卷蕊、就开始长虫了,让我们喜中添忧。班长临时决定让我们放弃早操,每天起床和下午都去菜地捉那些可恶的虫子,每人手上都提着一个空罐头盒,捉住的虫子就往盒里放,然后回到营房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全班战友几天时间的共同努力,将莲花白菜上的虫子捉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又撒上一些柴灰以防再度长虫,为莲花白菜生长创造一个安全环境。萝卜长势也非常的喜人,枝繁叶茂,萝卜头早已放弃它那羞羞羞答答的摭掩,开始不断地向主人坦露出它那白白嫩嫩的身躯,以此搏得主人的宠爱,施舍给它们足够的养分,让它们茁壮成长。马铃薯长势也非常不错,它们悄悄的背着主人,开始在地下不断的拼命繁植。微风吹来,它们频频向主人点头,向主人致谢!用它们无声的行动,感谢主人的养育之恩!

那时尽管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或者说远大理想目标,但该出劳动力的时候或者说需要有人做的事情大家都绝对不含糊。清晨,我们在还没有吹起床哨时就早早起来打扫营地周边的卫生,班长吹起床哨时,整个营区早已被我们打扫的干干净净,空时还主动去帮炊事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73年7月,连队任命我担任副班长,虽说副班长不是什么领导,但到老部队才3个多月晋升副班长,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是令自己有点小惊喜。

我当副班长2个月后老班长便调回拉萨连队任排副去了。新班长是新兵连同班的搭档—汤启禄战友。汤班长的到来,为全班增添了不少的喜悦与活力,大家不再象从前那样拘束了,说话的声音都大了许多,汤班长会处事,战友们也知道维护他,齐心协力干劲很足。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10月末11月初,我们就全面收菜了。莲花白菜、土豆、萝卜都喜获丰收。记得莲花白菜最大的一颗有16斤,白萝卜最大的足有30多公分长,5斤多重,土豆个头也很大。看到堆成小山的各类菜蔬,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也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雪域浪人:本名龙建春,1972年12月入伍,曾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服役。1986年12月转业重庆永川税务部门工作至2014年退休。在这古稀之年,倍感自豪是生命中拥有当兵的历史,最骄傲的还是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

作者:雪域浪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28

标签:林芝   留守处   拉萨   板车   连队   菜地   西藏   年代初   班长   萝卜   土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