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19年的儿子被找到,毛主席拒绝相认,批复:把他交给人民

失散19年的儿子被找回,毛主席却拒绝与其相认。

1953年,毛主席收到一条消息,他当即站了起来,抑制不住的喜悦从脸上涌出,他与妻子贺子珍所生的第四个孩子毛岸红,在失散19年后,终于被找到了。毛主席对这个孩子很是疼爱,只要将儿子接到北京,父子就能团聚,此时他却做出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决定:拒绝和毛岸红相认。主席为何拒绝与儿子相认?这件事情背后,又有什么隐情?

工作中的毛主席

毛泽东和毛岸红相处的时间极为短暂。1932年,毛岸红在福建出生,毛泽东得到消息后,从江西起身,一路快马加鞭,只为尽早见到这个小生命。当时的毛泽东革命生涯受阻,被撤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这个小生命的出现破开了盘旋在他头顶上空的云翳,看到儿子,毛泽东就像看到了希望。毛泽东给这个代表希望的儿子取名毛岸红。

希望并没有如期而来,1934年,受到错误路线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急需进行转移。长征路上困难重重,谁也无法预料到危险何时到来,毛泽东连自己的生死都不能保证,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他将儿子留在了苏区,交给弟弟毛泽覃和弟媳贺怡。表面上的万全之策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盘根错节,毛泽东夫妇没有料到,此次同毛岸红的分别,便是永别。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

毛泽覃接过侄子时,毛岸红不到两岁。贺怡对这个小家伙非常喜爱,但是战争不容丝毫的温情。大部队撤出苏区后,国民党军队压了上来,一枚枚炸弹从空中落下,飞机的轰鸣一如死亡的丧钟,一堵堵墙壁应声倒下,墙下渗出鲜红的血液,砖石间探出扭曲的肢体。苏区防线很快就被攻破,毛泽覃率部撤到山区。

此时,两岁的毛岸红成了隐患,不仅影响行军,而且毛岸红的哭声很可能暴露部队的位置。毛泽覃抱着这个侄子看了一晚上,终于下定决心,将他托付给警卫员,让其找一个老乡抚养。

送走毛岸红后,毛泽覃将部队化整为零,在山间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周旋。1935年4月26日,游击当中的毛泽覃被国民党包围,陷入死战,最终突围失败,带着毛岸红的去向倒在了血泊中。不久之后,唯一知晓去向的警卫员也英勇就义,毛岸红彻底流落民间。

贺怡(右)

贺怡对毛岸红的失踪非常愧疚,她不仅是毛泽东的弟媳,也是贺子珍的妹妹,为了找回姐姐亲手交到自己手上的孩子,贺怡一直往返各地,秘密探查毛岸红的去向。1949年,贺怡急匆匆地找到毛主席办公室,一只脚刚跨入房门,喜悦的声音便飞到了主席耳边:毛毛找到了。

听到消息,主席迅速整理完手上的工作,连忙拉着弟媳,询问孩子的特征,贺怡一一陈述,描述完毕,毛主席的表情就像一盆刚点燃便熄灭的炭火,只留下几点不甘的炽红,他的嗓音也如同被炙烤过一般,十分苦涩地对贺怡说,这不是毛毛,年龄,相貌,都不一样。

贺怡失落地退出了房间,但是她没有放弃,同年11月,贺怡前往广州,再次尝试寻找毛岸红,此次前往广州,贺怡再也没能回到北京。

贺子珍和毛泽东

到达广州后不久,贺怡收到毛毛可能在江西的消息,为了尽快将毛毛带回主席身边,贺怡不顾众人劝阻,连夜乘车,前往江西,司机因为疲劳驾驶,车辆在路上侧翻,贺怡抢救无效去世。毛主席对弟媳的离世十分悲痛,他沉着声向周围人说到,不要找了。

但是寻找毛毛的脚步并没有片刻停歇,许多人都想帮毛主席找到这个儿子,特别是1950年毛岸英牺牲后,主席在世上的至亲又少了一个,如果能找到毛岸红,不仅对于主席,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慰藉。

为帮毛主席找到失散19年的儿子,贺子珍妹妹贺怡慌忙之中车祸身亡,贺怡离世后,贺子珍依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1953年3月,中央致电江西,要求省长邵式平协助调查毛主席儿子毛岸红的下落。

在这份电报送到邵式平手上之前,隐居上海的贺子珍也寄去亲笔信,请求邵式平帮忙,多多留意有关儿子毛岸红的消息。贺子珍和中央都认为,下落不明的毛岸红很可能就在江西,当初毛泽覃将侄子交给警卫员后,警卫员便是将毛岸红托付给了瑞金一带的老乡。

瑞金革命遗址

邵式平收到贺子珍的信件后,早已安排优抚处干部王家珍,前往瑞金调查毛岸红的下落。

王家珍一路颠簸,赶往瑞金,在路上她早已谋划好,一到瑞金,先去找县领导,让县领导召集当地老红军,共同回忆当年苏区陷落后毛毛的去向。计划十分合理,但是真正召集完老红军后,王家珍又犯了难。

经历过战火的老红军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给出的回忆材料十分繁杂,经历过几天的整理后,王家珍的心凉了半截。在所有材料中,丝毫没有关于毛岸红下落的信息。

王家珍并不愿就此放弃,她下定决心,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走过几个村子,王家珍一无所获,就在她以为此次调查将无功而返时,叶坪乡的两个老乡,再一次点燃了王家珍的希望。

一天傍晚,毫无收获的王家珍整理完资料,起身出门散心,同时碰一碰运气。叶坪乡的小路吞吐出泥腥,两个刚干完农活的老伯正在收拾农具,王家珍远远注视了片刻,赶忙小跑过去,拉着两位老伯开始闲聊。

聊到毛岸红时,其中一个老伯一拍大腿,说到,朱坊村一户人家,以前收养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好像就是红军的。

朱坊村

王家珍喜出望外,连夜往朱坊村跑,在朱坊村稍作歇息后,王家珍瞅准天亮,敲响了朱盛苔、黄月英夫妇的门。门一开,王家珍就问,大叔大婶,听说你们收养过一个红军的孩子。朱家夫妇回复,收养过,叫朱道来。

为了确认孩子是不是毛岸红,王家珍详细询问了收养时间,据两老回忆,1934年10月,两个红军战士抱了个男孩,扣动了朱家夫妇的院门,开门后,他们把孩子递给黄月英,请求黄月英帮忙抚养。

黄月英听到是红军的孩子,没做多想就接了过来,至于究竟是谁的孩子,两个红军战士没有交代,黄月英也不方便过问。当时形势严峻,为了预防不测,他们给孩子取名朱道来。

听二老说完,王家珍高兴异常,收养朱道来的时间,和毛岸红失散的时间对上了。然而朱家夫妇接下来的话,又给王家珍泼了一盆冷水。朱盛苔告诉王家珍,他并不是第一个来找这孩子的,两个月前,南京一位名叫朱月倩的女子,也来找过他们,说是想要回自己的儿子,为了孩子的前途,尽管非常不舍,朱家夫妇让朱月倩带走了朱道来。

朱道来和霍步青(朱月倩丈夫)

忙活半天,最终找到的孩子并不是毛岸红,这个结果让王家珍非常不甘,他继续询问关于朱道来的其它信息,从朱家夫妇口中,王家珍得知,和孩子一同送来的棉袄,并没有被朱月倩带走。抛下如此重要的历史物件,这让王家珍十分不解,便要来了朱道来的照片,看过照片的王家珍又惊又喜,照片上的朱道来,几乎就是另一个年轻的毛泽东。

喜悦重新漫上心头,王家珍急忙向邵式平汇报。邵式平将结果递交中央后,请求朱家夫妇将孩子带给贺子珍看看,再做决定。

1953年6月,朱家夫妇连同朱道平,被贺子珍的哥哥接到了上海,同贺子珍相见。一看到这个和主席长相酷似的青年,贺子珍再也控制不住,眼泪顷刻间流了下来,她和毛主席共有6个孩子,只有一个女儿还在身边,其它5个孩子中,毛岸红是最可能活着的一个。贺子珍确信,她和毛泽东失散19年的儿子毛岸红,就是眼前的朱道平。

此刻的她完全想不到,毛泽东会拒绝和毛岸红相认。

毛主席拒绝与失散19年的儿子相认,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1953年,毛泽东妻子贺子珍,在上海见到了朱家夫妇,以及他们的养子朱道平,贺子珍认定朱道平就是失散19年的毛岸红,除了毛岸红长相酷似毛泽东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缺乏亲子鉴定,贺子珍采用血型进行证明

首先,1934年,贺子珍将儿子交给妹妹贺怡前,为了日后便于相认,连夜挑灯,改制了一件棉袄,这件棉袄和黄月英随身携带的那件十分相似,凭借母亲的直觉,贺子珍认为,这就是当年给毛毛改制的棉袄。

其次,贺子珍在见到朱道平后,带着朱道平去验过血型,两人的血型一模一样。

有了这两大证据,贺子珍认下了这个儿子,事情实在太大,随行的工作人员急忙汇报给中央,中央派人,秘密将朱道平和黄月英接到了北京。过了几天,许多党中央的领导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前往招待所探望,周恩来,朱德等人看过后,聚在一起商量,都觉得朱道平和毛主席长得十分相似。

周恩来将朱道平的照片带给毛主席,主席接过后,端在手里看了又看,虽然没有肯定的答复,但还是传下话来,“这孩子和年轻时候的毛泽覃真像。”

接到主席这句话,众人十分高兴,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先两个月找到孩子的朱月倩。此时的朱月倩从南京追到了北京,希望能够把朱道平领回去。

毛主席和李敏

朱月倩认为朱道平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自然有一套不同的说辞,据朱月倩所说,自己丈夫霍步青牺牲时,孩子还在腹中,当时是1933年。等到孩子降生后,朱月倩由于长期奔波,奶水不足,所以上级给朱月倩的儿子找了个奶妈,这个奶妈就是黄月英。

随后,由于战略转移,朱月倩需要一同出发,于是朱月倩将孩子取名霍小青,交给黄月英抚养。1934年7月,朱月倩回到朱坊村,看望儿子霍小青,由于局势动荡,国民党大肆捕杀红军后代,为了儿子安全,朱月倩给他改名朱道平。等到局势安稳后,朱月倩去找到朱家夫妇,希望带走孩子。

朱月倩的说法天衣无缝,在那个年代失散的红军后代数不胜数,由于亲子鉴定的技术还没诞生,一时间全党上下对于朱道平究竟是毛岸红还是霍小青,全部犯了难,只好将事情一并上报给毛主席。

拿到报告的毛主席非常为难,看到朱道平照片时,他又燃起了找回毛毛的希望,然而朱月倩的说法也非常合理。最终,毛主席请邓颖超,帮忙召开小型会议,由所有知道内情的同志一起讨论朱道平的身世问题。

小型座谈会依旧没有商议出什么结果,主席最终决定,不论朱道平是谁的后代,但总归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交给人民,交给党。于是将朱道平留在北京,不交给朱月倩,也不由自己抚养,而是交给帅孟奇负责具体照顾,由党负责培育他成长。

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帅孟奇

得知结果后,朱道平的养母黄月英虽然放心不下这个养子,但还是选择相信党的决定,启程返回朱坊村,临走前,毛主席指示,给黄月英500元,三匹布和其他日用品,并派人将黄月英送回了家乡。

留在北京的朱道来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贺家方面一直将朱道来当成毛岸红,他的婚事也是以贺家的名义一手操办的。朱道来一直和三位“母亲”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十年浩劫开始不久,朱道来在南京病故。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想去找自己失散的子女,但是不论内心如何思念,主席都没有付诸实践,因为他认为,将孩子交给老乡十几年,互相之间已经相处出了感情,此时把子女要回来,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都是不和理的。对于朱道来,毛主席不论其身份如何,都将他当成一个革命者的后代进行照顾,此种安排足见伟人的气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瑞金   儿子   警卫员   弟媳   苏区   老红军   江西   棉袄   红军   北京   后代   夫妇   主席   两个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