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打冰球的成年人,有了自己的社群




阿星 16 岁去到广东,在广东的一家商场里,他第一次看到冰,看到冰场。那时候商场里的冰场是和游乐场一样的存在,但对阿星来说确是终身爱好的起点。


50 块钱的门票对于还在上学的阿星来说不算便宜,但好在渐渐成为“冰上健儿”后,一位冰场新来的东北经理主动递出橄榄枝,问他要不要来兼职做“安全管理员”。能滑冰还能赚钱,阿星很快答应了。后来冰场又来了一位东北的冰球教练,早上商场没什么人的时候,冰球教练就拿出球杆在冰场运球。阿星从小在南方长大,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冰球,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也可以打冰球。后来阿星也买了一个球杆,和教练每天早上在冰场传球。过了一个暑假,越来越多常去冰场的年轻人也对冰球感兴趣,大家一拍即合:要不然组个冰球队吧!因为冰场不是专业的冰球场地,白天打球的话会有球飞出场外打伤人的风险,所以练习的时间只能安排在商场关门之后。这个“七拼八凑”的冰球队就这样坚持着一周练习两次,在关了环境灯的商场里,肆意地挥洒着汗水。


阿星


冰场因为营收问题停业后,阿星开始了流浪打球的生活。阿星有一个 QQ 群,广东各地的业余冰球爱好者每周都会在群里约时间,大家这周在广州打,下周去深圳打,有机会还会去香港、泰国参加邀请赛。回想起来,2011 年到 2015 年那几年,阿星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咖啡店和酒吧,一边坚持一周打一次冰球,哪怕要开车 120 公里去到深圳。



2015 年北京冬奥申奥成功,阿星渐渐把生活和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更有冰上运动氛围的北方。刚到北京后,阿星做了一个公众号,分享冰球文化、冰球规则、教学视频,“我发现大家知道哪里可以练冰球,哪里找教练,但是对冰球的理解是很入门的。比如问七八岁的小朋友他的偶像是谁,他说不出,因为他不看比赛,他只是在训练。确实有一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投入很多时间和金钱学习冰球,但只是在学这门技术,对文化的了解比较少。”相较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NBA 在中国的影响,冰球文化的推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同时在这过程当中,阿星发现就算自己到了北京,还是没有解决打冰球的问题。



那时候,国内打冰球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4-14 岁爱好冰球的小朋友,一类是活跃在什刹海、八一湖等户外冰场的老一辈冰球爱好者。20 岁到 40 岁之间的冰球队成为一个断档。


现代冰球起源于加拿大,文化的疏离感让大多数人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学习冰球。


小孩子止步于父母需要面对的金钱和精力的投入,而成年人则止步于尝试。阿星 18 开始接触冰球,当意识到冰球已经成为他终身的爱好后,让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了解冰球、喜欢冰球的想法愈发强烈。“没装备,没技术,没问题,让大家过来玩”,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多送孩子来学习冰球的家长也开始穿上装备上冰滑行,慢慢主动找到阿星,想体验冰球的成年人多了起来。



2021 年夏天,阿星创立 SocialHockey,不是俱乐部也不是空间,阿星称它为社群。正式组织成人冰球培训后,阿星不断尝试降低大家学习冰球的门槛。“之前做冰球培训的时候,给的是全套护具,一套装备七八千,学员穿一套要半个小时,一看要用那么贵的装备,很多人试都不敢试了。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只用球杆、手套、头盔这些在基础教学中所必须的基础装备。让大家先玩起来,感兴趣的话,再投入装备。对于我来讲,更希望是做一个谁都可以玩、并且想玩的冰球社群”。就像 SocialHockey 的中文含义:一起冰球,一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二是希望冰球也能扩展生活方式的边界。



SocialHockey 新人培训的时间是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三的晚上。八点半开始,换衣室便开始进出形形色色的人。有瘦小的女生,有放学后过来的小孩,有外国人,有中年夫妇,很难想象这些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皆是因为那个电视里充满对抗性的冰球运动而出现在这里。


老球员背着球包自己直奔换衣室,聊着天的功夫就把繁重的护具穿完了,自觉地走上冰场开始热身。新球员穿好装备后,等着助理教练带上冰场的间隙,站在场外看着老球员在冰上滑行、传球,跃跃欲试。


球员在训练中。


Hans 是第一次上冰,刚学习滑冰的时候因为穿着冰鞋双腿抖得厉害,他总是比别人要慢半圈,半个小时滑下来愈见流畅,表情也舒展开了。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每次快滑到头的时候,都忍不住背对着所有人,露出一口大白牙。那些时刻,他们完完全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里。


而那些已经可以在冰上带球滑行的球员,穿着“铠甲”,手握球杆在冰上快速滑行的时候,身上带着一阵劲风和几分野性。



SocialHockey 正式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在 SocialHockey 除了付费邀请的专业教练,并不存在某个特定的职能岗位。社群里从来不缺乏积极的志愿者,和阿星在什刹海冰上相识的体育毕业生是现在冰场的助理教练,半头白发的冰上新手是现场解说志愿者,新加坡小球员的爸爸是记分志愿者,还有摄影志愿者、裁判志愿者等等。阿星说“可能在疫情前讲志愿者,大部分人都在忙,不一定有时间去帮忙做这些事情,或者真正意识到这些东西。但是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态度,有些人觉得现在需要有一个爱好,有一个自己的社群,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一群通过冰球而相聚的人,共同维护着他们的社群,他们感受自己的存在并主动参与,社群也因此焕发着活力。



距离 2022 冬奥会又过了一个冬天,冰雪热潮仍在升温。国家冰球馆的对外开放以及北京市冰球协会的支持,让冰球这项小众运动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今年初春,SocialHockey 迎来了第一场联赛。这个赛季的 6 个球队,是通过选秀选出来的。选秀那天,90 位业余冰球爱好者聚到了一家精酿酒吧里,参加选秀的前提是必须要以个人名义报名,不允许球队报名。这样既避免了强强联合的队伍,又可以让不相识的人成为队友。90 个人分为 6 个球队,选出 6 位队长,再通过一轮一轮的选秀,把所有的球员分成 ABCD 四个梯队。球员选择哪个球队,便拥有一件那个球队的球服。那天晚上,酒吧里热闹许久,每一个人来的时候代表的都是自己,但出去之后就是一个队伍。


进入同一支队伍的球员们。


6 个球队的球衣各具中国文化元素,玉龙队的“玉龙”灵感来自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是中国龙图腾最早的实物,也称为“中华第一龙”。玉龙队的队名也因此将英文译为 PURE Dragon。


阿星指着电脑里的设计文稿说:“比如下个赛季的摇滚鸭,其实我一直觉得北京是可以有一个鸭子的形象符号的,但是很多人对鸭子有歧义,所以想和年轻人喜欢的摇滚文化、以及北京曾经的一些摇滚印记结合一下,叫 Rock Duck,是不是很摇滚?”



今年夏天,SocialHockey 将会推出更多街头冰球的活动,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可能冰球只能在专业的冰场里,穿着专业的装备才能打。但街头冰球不需要特殊的场地,沙地、草地、水泥地都可以。不用穿护具、不用穿冰鞋,规则也是简单易行。穿着运动鞋,拿着球杆就可以体验冰球运动的乐趣。如果路过的人感兴趣,随时可以交流、体验、加入比赛。“运动是一个很好的链接,冰球也不例外,打完之后在旁边的咖啡店、酒吧喝一杯,大家聊聊冰球,聊聊工作和生活。”阿星期待着。融入生活的冰球,也将拥有更多生活里的爱好者。



2020 年 5 月份,阿星曾拿到一笔盖冰场的投资,当项目发展渐渐偏离他的初心后,阿星果断决定即便什么都拿不到也要退出,“因为感觉到我好像有点不想上冰了。自己都不想上冰,这个事我接受不了。”


阿星开过酒吧、卖过装备、拿过投资,当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未觉得这个市场缺他这样一个人。只有质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北京推广冰球的时候,他相信,他要做样一件事情,他想把冰球推向更多的人。带着这样的坚定,阿星组织了北京第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业余冰球联赛。


球员们来到户外打冰球。


“有这些小众爱好的人,他们想找一个自己的群体挺不容易的”,有很多上海、杭州、武汉的年轻人联系到阿星,希望 SocialHockey 也可以到他们的城市中去。虽然目前还无法实现,但阿星看到,那个 20 岁 - 40 岁冰球队的空白,已经渐渐有了色彩。


从在南方的商场里接触冰球到创立 SocialHockey,阿星打了 15 年冰球,现在每当提起这项运动时,他仍充满兴趣。阿星说“当有了终身爱好,就会有莫名其妙的使命感,也会有莫名其妙的运动力”。起初,阿星在冰场上是不教学的,因为他不觉得自己是一名教练。但现在,阿星也会教初学者,他发现初学者的第一堂课,兴趣和技术一样重要。



“其实想打冰球不难,但是打好冰球很难,我现在仍在不停地学习。如何让源于西方的现代冰球在国内能够得到‘本土化’的推广,是我想去做的。如果你对某一件事特别热爱,就会不断地尝试创新,希望这项运动发展的更好。”一个终身爱好支撑着阿星走到今天,也会支撑他走向更远。


虽然以社交属性为主的各种运动仍在此起彼伏,但只有发自内心热爱一项运动的人,才会坚持下去,最终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冰球   球杆   北京   社群   冰场   球员   冰上   成年人   志愿者   教练   装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