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那山那水

文/唐日宪

山谷青翠欲滴的竹林还是那么绿,小溪波浪卷起的涟漪还是那么晶莹,炊烟袅袅依旧,池塘蛙鸣依旧……微风里,是扑面而来的樱花桃花玉兰花百合花的芬芳,感觉置身仙境。没错,这便是浏阳河源头一曾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大围山镇中岳村。

几十年前的那年初春,因工作原因,我受宣传部领导的指派,驱车陪同《长沙晚报》记者林晓光到大围山深处的贫困村采访,一起吃住在村部的小学。

采访的第一天,便发现了一桩奇怪的事:山沟沟里的小村庄,无论是村头还是村尾,又抑或是田垅和山坡,都难得看见劳作的女青年。仔细一问,村干部无奈地解释,村里实在是太穷了,村子里的妙龄姑娘都远嫁他乡去了。适龄青壮的男劳力,则面临着娶老婆不到,十个男人里七八个打光棍。更让人糟心的是,年过半百的单身老汉逐年叠加……

穷到没钱娶老婆,这事让我很是吃惊,因此每到一户人家我都会仔细打量对方的家境:有的人家连一间砖头砌的房子都没有,泥巴筑的土墙老屋四面透风,屋顶百孔千疮;有的人家,大门用破晒簟抵御冰雪;还有的人家屋里根本就没有窗玻璃一说,一个废弃的塑料袋撕开用钉子钉上就挡风遮雨。更有甚者,几口人床上盖的棉被没有被套只有发黑生霉的破棉絮,伸手触摸,邦硬冰冷。三条腿的床,用土砖垫着。堂屋里吃饭用的“桌子”,则是用几块青石板搁着一块破脚盆底。灶屋里的半边铁锅,锅底泛着斑斑驳驳的铁锈,可见油水是少得可怜。而最惨的一户人家,连吃饭的碗都是用竹蔸锯成的……

几天采访下来,所到之处,所见之人,不分男女老少,多是一幅灰头土脑、愁云惨雾的容颜。

乡亲们得知我们一行是上级媒体派来访贫问苦、听民声、察民情的记者,纷纷争相叙说着相关问题。几天后,林晓光记者撰稿以扶贫脱困、攻坚克难进行了长篇报道。而我当时在宣传部任新闻专干,参与了《浏阳日报》的试复刊工作,如实写了内参,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努力尽到党报连结党群关系的纽带桥梁作用。

很快,上面便有了动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乡亲们的日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随之,《浏阳日报》正式复刊,大围山、张坊山区的通讯员李建军、洪佑良、孔石明等众多作者,纷纷采写了许多感人的报道,宣传党的春风吹遍大山深处,改革开放给山区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村民们借助着好政策开始发家致富。那一篇篇来自最基层的鲜活报道,分享了山区人民旧貌换新颜的喜悦,这让我兴奋不已。

当时,印象最深的“山里伢子”李建军,从泥巴腿子到学做木匠,再到考上代课老师,后又被选拔当上了乡干部。再后来,李建军任中岳乡党委书记,开启了中岳经济腾飞的新征程。修水利、建电站、架桥筑路、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大山沟沟的老乡们硬是靠着党的富民政策,靠着自己的双手大打翻身仗,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过上了扬眉吐气的好日子……

如今,中岳那山那水,旧貌换新颜,早已今非昔比。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不仅有满园关不住的春色,更是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创旅游,给美丽中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观雪,为了来中岳村吃蒸菜、住民宿,城里人跑中岳的勤快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张扬先生代表作《第二次握手》的创作地,据说不久还会建一个创作展览馆,以文化撬动旅游呢。

午后,泛舟鲁家湾,竹筏子在蓝宝石般的溪水上泛舟漂流,让人误以为入了世外桃源。几十年前,这潺潺的溪水,曾见证过中岳人曾经的那份局促;中岳这一方山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振兴乡村经济的大潮中,美得让人流连忘返,溪水日夜在歌唱,唱来了春天,也唱来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修水   浏阳   河源   访贫问苦   糟心   宣传部   旧貌换新颜   山沟   泥巴   溪水   乡亲   屋里   山区   采访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