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区

西城郡、魏兴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设置西城郡,治所设在西城县,故址在今安康市汉江北岸中渡台,曹魏黄初二年(221)改名魏兴,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大业三年(607)复设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撤销。
  
汉阴郡 本安康郡,治所设在西城县,唐至德二年(757)因恶安禄山之姓,改名汉阴郡,故址即今安康市老城,乾元元年(758)撤销。
  
宁都郡 西魏废帝时(552—554)设置,治所设在宁都县,故址在紫阳县西北30公里白马石,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晋昌郡、魏昌郡 东晋永和三年(347)设置晋昌郡,治所设在壬水口,故址在紫阳县西南2.5公里曹家坝,地处任河与汉江交汇处,古称壬河口或壬水口(《太平寰宇记》作王水口者误)。南朝宋泰始元年(465)撤销郡制,齐建元二年(480)复设,北魏正始二年(505)占领,迁治长乐县东阳村,故址在石泉县南60公里石泉嘴;延昌三年(514)又迁治龙亭县,故址在洋县东18公里龙亭镇;梁大同元年(535)收复,在壬水口复设,西魏废帝二年(553)改名魏昌郡,北周武成三年(561)再迁治东阳村,北周保定三年(563)撤销。
  
安康郡 南朝宋设置,治所设在安康县,故址在石泉县东南5公里毛家湾,隋开皇三年(583)撤销。唐天宝元年(742)又以金州改置,治所设在西城县,故址即今安康市老城,唐至德二年(758)改名汉阴郡。
  
金城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在直城设置,故址在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北周废。
  
忠诚郡 一作中诚,北周设置,治所设在石泉县,故址在今石泉县东南60公里石泉嘴,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魏明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置,治所设在汉阳县,故址在汉阴县漩窝街西3公里瓜园,西魏废帝时(552—554)撤销。
  
洵阳郡 南朝梁设置,治所设在洵阳县,故址在今旬阳县西6公里旬河北岸的鲁家坝,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淯阳郡、长冈郡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在淯口戍设立淯阳郡,故址在旬阳县蜀河镇郭家坪,北周保定二年(562)改名长冈,三年撤销。
  
锡郡 曹魏太和二年(228)设置,治所设在锡县,故址在白河县东白石河西岸,景初元年(237)撤销。
  
南上洛郡、丰利郡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在锡县南部侨设上洛郡,属雍州(侨治襄阳),义熙十年(414)改名南上洛郡,改隶梁州,梁天监二年(503)改为实郡,治所设在熊川县境,故址在白河县南,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丰利郡,治所设在丰利县,故址在白河县南,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
  
吉阳郡、吉安郡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设置吉阳郡,故址在平利县老城街,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吉安,北周天和四年(569)废。
  
南梁州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在西城县设置,故址在安康市汉江北岸中渡台,西魏废帝元年(552)废。
  
东梁州 北魏正始二年(505)在西城县边界设置,故址不可考,孝昌三年(527)迁治直城县,故址在今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西魏废帝元年(552)黄众宝反叛,围攻州城,平叛后,迁治西城县,故址在今安康市老城,三年改名金州。
  
洵州 西魏废帝元年(552)以巴州改置,故址在安康市北部,隋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设,治所设在洵阳县,故址在今旬阳县旬河北岸,七年撤销。
  
金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以东梁州改名,治所设在西城县,故址在安康市老城,隋大业三年(607)改为西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金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安康郡,至德二年(757)改名汉阴郡,乾元元年(758)再改为金州,明万历十一年(1583)又改为兴安州。
  
兴安州、兴安府 明万历十一年(1583)汉江暴涨,金州城圮,州治迁到旧城南,并改名兴安州,次年筑城;清顺治初,新城圮坏,四年(1647)迁回老城;康熙四十五年(1706)改筑于赵台山下,北距老城1.5公里,即今安康市新城(又称南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为兴安府,民国2年(1913)2月撤销。
  
直州、西安州 西魏废帝元年(552)设置,治所设在直城,故址在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隋大业三年(607)撤销;唐武德元年(618)在汉阴县(即直城)设立西安州,二年复名直州,贞观元年(627)撤销。
  
西城县 战国楚西城邑,丹阳之战后(前328)归秦,秦设西城县,故址在安康市汉江北岸中渡台,西魏废帝元年(552)迁治汉江之南,即今安康市老城。《梁州记》载:西城县在金州西北四里,汉水之北,西城山之东。北周天和四年(569)撤销西城县,把吉安县迁治城内,隋开皇初复名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98)改名吉安县,大业三年(607)又改名金川,唐武德元年(618)再改名西城县,元至元年间撤销。
  
金川县 隋大业三年(607)以吉安县改名,故址即今安康市老城,唐武德元年(618)改名西城县。
  
砖坪厅、砖坪县、岚皋县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今岚皋县北5公里处修建城郭,设置安康县丞一员驻守,嘉庆二年(1797)以此当边要,割平利县苦竹关至金猫关、紫阳县吊阳关至白芷垭(今名柏枝垭)及安康县岚河铺一带,设立兴安府抚民通判驻此管理,后因城池隘小,交通不便,于是改迁于今岚皋县城;道光二年(1822)改设砖坪厅,民国2年(1913)改为砖坪县,6年5月改名岚皋县。
  
宁都县 东晋分西城县地设置,故址在紫阳县西北30公里白马石,隋开皇三年(583)撤销。
  
广城县 南朝宋设置,故址在紫阳县西南30公里广城乡境内,西魏废帝元年(552)撤销。《水经注》载:“汉水东经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王谷是壬谷之讹,壬谷就是壬河河谷,是古代安康盆地通往四川北部的交通要道。壬河今作任河,过去载货10吨的木帆船可以上航四川万源县大竹河,小木船可以直航城口县冉家坝,沿山谷还修有栈道数百里。
  
紫阳县 明正德七年(1512)初,在紫阳滩左筑设紫阳堡,十一月改设紫阳县,故址在今紫阳县东1000米旧县村,嘉庆三十五年(1556)迁到滩右,即今紫阳县城。
  
安阳县 西汉分城固、西城2县地设置,故址在石泉县东南5公里毛家湾,东汉末县废,曹魏复设,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太平寰宇记》汉阴县条载:“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今毛家湾一带发现汉魏南北朝文化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瓦当、陶器残片及古墓葬。
  
安康县 晋太康元年(280)以安阳县改名,故址在石泉县东南5公里毛家湾,北周迁治直城,故址在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唐至德二年(757)改名汉阴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在兴安府郭下复设安康县,故址在今安康市城,1988年5月改设安康市。
  
汉阴县、汉阴厅 唐至德二年(757)因恶安禄山之姓,将安康县改名汉阴县,故址在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北宋皇祐四年(1052)城被洪水冲圯,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治新店,即今汉阴县城,元至元年间撤销,明洪武三年(1370)复设,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撤,五十五年设立汉阴厅,民国2年(1913)改设汉阴县。《太平寰宇记》载:“汉阴县,本汉安阳县,属汉中郡。有安阳故城,在今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康县,……宇文周始从旧县移于今所,唐至德二年改安康为汉阴。梁门山在县东十八里,即月川水之源也。……直水源出永兴军乾祐县弱岭姜子关,经县理西又南注于汉。”
  
直城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置,为直州治,故址在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北周撤销县制,而将安康县迁设城内。
  
长乐县、永乐县、石泉县、武安县 东晋永和三年(347)设置长乐县,故址在今石泉县东南60公里石泉嘴之南500米处,北魏延昌三年(514)改名永乐,梁大同元年(535)复名长乐,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石泉县,因县北的石泉得名。北周保定三年(563)迁治废魏昌郡城,故址即今石泉县石泉嘴,今为藕阳乡政府驻地。唐圣历元年(698)改名武安县,神龙元年(705)复名石泉,大历六年撤销县制,贞元元年(785)十二月复设,南宋嘉定三年(1210)迁治敖口镇,即今石泉县城。《太平寰宇记》载:“石泉县,(金州)西南约三百里,旧六乡,今五乡。本汉西城县地,梁武帝立晋昌郡。治王水口。夏侯道迁以梁州入魏,移晋昌郡于所领长乐县东阳村,即今石泉县理是也。后值黄众宝反叛,移晋昌郡于旧理,因改曰魏昌,周武成三年又移理东阳川,仍并所领诸县为永乐一县,理于今县南一里旧长乐县所理处,续改名石泉县,以县北石泉为名。保定三年废魏昌郡,移石泉县理郡城,即今县理是也。唐圣历元年改为武安县,神龙初复旧为石泉。大历六年以户口散落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金州刺史姜公辅复奏,本州先废石泉县以地并入汉阴县,山谷重阻一千余里,来往输纳,民为不便,请于旧所复置,诏从之。汉水在县东百步。”《太平寰宇记》系北宋初作品,所述石泉县沿革及地理环境即今石泉嘴。清道光二十九年所编《石泉县志》以为石泉嘴为古汉阴县治实误。嘉庆十二年所编《汉阴厅志》载:“<宋史·地理志>汉阴县绍兴二年迁治新店,以旧县为镇。嘉定二年升敖口镇为县,有饶风镇。<汉阴旧志>旧治在石泉界汉水之南,皇祐四年没于水,绍兴初徙治新店,即今治也。按志但云升敖口为县,而不书县名,盖敖口即敖头。<水经注>谓为安康县治。疑汉阴既移新店,石泉即移敖口,而池河以西皆归石泉矣。今饶风镇在石泉西。”其说是正确的,汉阴县旧治在今石泉县池河东岸谭家湾,与《太平寰宇记》记述的汉阴县地理位置完全相符。
  
魏宁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分石泉县地设置,故址在今石泉县东南45公里喜河街,北周天和三年(558)撤销。《石泉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版)载:“魏宁城故址,在梅湖街,县东南九十里。其地为入川要津。”梅湖街今名喜河街,街东有古城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出土汉魏六朝时期瓦砾残砖、陶罐、铜镞等。
  
汉阳县 北魏孝昌三年(527)设置,故址在汉阴县漩窝街西3公里瓜园,城邑遗址犹存,西魏废帝元年(552)撤销。《水经注》“汉水自直城南历汉阳潕口”,即此。
  
广德县 唐武德元年(618)设置,故址在汉阴县东部,贞观元年(627)撤销。
  
宁陕厅、宁陕县 清嘉庆五年(1800)分长安、盩厔、石泉、洋、镇安五县地设立宁陕厅,故址在今宁陕县北7公里老城,民国2年(1913)2月改设宁陕县,25年迁治关口,即今宁陕县城。
  
旬阳县、洵阳县 战国楚旬阳邑,故址在今旬阳县西6公里鲁家坝,地处旬河北岸,公元前312年归秦,秦设旬阳县,东汉撤销;晋太康四年(583)复置,改为洵阳,宋代迁治今旬阳县城,元至元年间(1264—1294)撤销;明洪武三年(1370)复设,1964年9月又改为旬阳。
  
洵城县 唐武德元年(618)分洵阳县地设置,故址在今旬阳县西北50公里红岩乡田家湾,贞观八年(634)撤销。田家湾古城遗址东濒洵河,西依山坡,到处散布绳纹瓦砾、菱纹砖和隋唐墓葬。
  
赤石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设置,故址在旬阳县东南部赤岩乡,北周保定三年(563)并入黄土县。
  
长冈县 北周保定二年(562)在长冈郡城设置,故址在旬阳县蜀河镇北郭家坪,三年撤销。
  
黄土县、淯阳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在淯口戍西16公里处,设置黄土县,故址在旬阳县蜀河镇西16公里,北周保定三年(563)迁治废长冈郡城,故址在旬阳县蜀河镇北郭家坪;唐天宝元年(742)改名淯阳县,大历六年(771)撤销,长庆元年(821)复设,北宋乾德四年(966)并入洵阳县。郭家坪古城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绳纹、菱纹砖,“永建”、“嘉平”、“天监”、“太康”等纪年砖,遗址西南侧有黄土岗。
  
闾川县 一作驴川,唐武德元年(618)设置,贞观二年(628)撤销。故址在旬阳县南13公里吕河口西侧的段家坝,古城遗址犹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散见大量瓦砾、残砖和隋唐墓葬。
  
锡县、锡治县 春秋麋国地,称锡穴,战国时属楚,丹阳之战以后归秦,秦设锡县,故址在白河县东白石河之西,新莽改名锡治,东汉复名锡县,南朝梁撤销。
  
丰利县 西魏文帝时设置,故址在白河县南,北宋乾德六年(968)撤销。
  
熊川县 南朝梁设置,故址在白河县西部,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
  
阳川县 南朝梁设置,故址在白河县西部,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销。
  
白河县 明成化八年(1472)设置白河堡,十二年改设白河县,故址在今白河县城西,明末城毁,清初迁驻冷水河,即今冷水街,康熙二十五年(1686)迁到今白河县城。
  
上廉县、吉阳县 晋太康四年(283)设置上廉县,故址在平利县西北30公里老县街东南,南朝宋永初年间撤销,南齐复设,梁天监二年(503)改名吉阳县,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名吉安。
  
吉安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以吉阳县改名,故址在平利县老县街东南,北周天和四年(569)迁入西城县故城,故址在安康市汉江北岸中渡台,隋初复名西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又改名吉安县,大业三年(607)再改名金川县。
  
平利县 唐武德元年(618)在吉安旧城设立平利县,故址在今平利县老县街东南,八年迁治古声口戍南,声水之东,黄洋水北,故址在今平利县锦屏乡南,大历六年(771)撤销,长庆元年(821)复设,北宋熙宁六年(1073)降为平利镇,并入西城县,元祐右二年(1087)又设,元至元年间又撤,改设平利巡检司,明洪武三年(1370)在女娲山东复设,故址在今平利县清太乡东部,五年迁到女娲山之西,故址即今平利县老县街,在平利县西40公里处,十年六月撤销,后又复设,清嘉庆八年(1803)又迁到白土关,即今平利县城。
  
镇坪县 明清设立镇坪巡检司,属平利县,民国19年(1930)五月改设镇坪县,故址在今镇坪县石砦河南11公里旧城街,20年县城失火,房屋全部被焚,次年六月县政府迁驻城西罗汉洞,民国25年(1936)迁治牛头店,在今镇坪县石砦河北31公里,1954年又迁驻石砦河,即今镇坪县城。
  
吉挹城 又名吉挹垒,故址在安康市西南4.5公里魏山上。吉水流经山下,三面陡峻,北通一道。东晋太元三年(378)前秦梁州刺史韦钟围攻魏兴太守吉挹于西城,吉挹筑垒据守,即此。
  
敖头城 一作磝头城,又称敖口、滶口,故址即今石泉县城。饶峰河即古敖水,入汉江之口称敖口,宋代设有滶口镇。《水经注》:“汉水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阻,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南朝宋元嘉十年(433)萧思话进攻杨难当,遣萧承之据守敖头,即此。
  
伎陵城 故址在旬阳县西25公里汉江南岸,北岸有木兰塞故址。曹魏太和元年(227)孟达拟以所守新城投降蜀汉,魏将司马懿率兵讨伐,行至城下,吴、蜀各遣将向西城的安桥、木兰塞援救孟达,即此。《水经注》载:“汉水东迳西城县故城南,又东迳木兰塞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围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迭数十里,中为木兰塞,盖吴军向木兰,蜀军向安桥也。”
  
衡口镇 今作恒口镇,在安康市西30公里。北宋设置,因处衡河之口得名。清代改为衡口铺,嘉庆三年(1798)筑堡城,周长2.5公里,墙高5米,有4门,今已拆除。
  
秦郊镇 故址在安康市西15公里,今名五里镇。地处月河之北,汉高祖初定汉中,于此设立萧山县,旋废;南朝宋设立秦郊镇,清代改为秦郊铺,后又改名五里铺,今设五里镇。
  
申口镇 故址在旬阳县东南部神河与吕河交汇处。原名申口,北宋设立申口镇。唐宝应初,襄邓防御使裴戎与山东节度使来镇相攻,为镇所败,追擒于申口,即此。
  
水寨 故址在安康市汉江北岸。唐代设置。后唐清泰初,蜀将全师郁进攻金州,拔水寨,防御使马全节狙击,即此。
  
九龙寨 故址在平利县南180公里九龙山上。地处平利、镇坪和四川城口县交界。《陕西通志》载:“山连八里岗,俗称呼为蛮王寨,旧址尚存,后三里有九龙洞。”
  
乌沟堡 故址在安康市北150公里燕子岭。北接镇安县,道途险峻,明清于此设防。
  
江口街 又称东江口、江镇街,在宁陕县东北85公里。江河与旬河在此汇流,地势平坦,人烟稠密,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历代设防,清代都司及主簿驻此。1946年9月豫鄂陕边区在此设立五分区专员公署和东江口中心县,1947年2月撤销。
  
四亩地街 在宁陕县西北35公里。地处蒲河西岸,与佛坪县陈家坝毗连。古代黑水蒲河道经此,清嘉庆十九年(1814)筑城,设把总驻防。
  
烂柴关 故址在安康市东北35公里。道通镇安、商州,今官店街乡与旬阳县交界有关垭,当为烂柴关旧址。
  
铁岭关 又作越岭关,故址在安康市西45公里,与汉阴县交界处。《洪如钟修关记》载:“州迤西为越岭嵂崒,万山中脊高路狭,东接荆郧,南通蜀道,西连兴汉。明崇祯初,关南道萧丁秦扼险为守,建关门一,敌楼二,左右筑墩台,贮炮石弓弩于上。”
  
苦竹关 故址在岚皋县东南35公里,今仍名苦竹关,属花里乡,明清设防。
  
盘河关 故址在岚皋县西22.5公里铁佛街西盘河口。《陕西通志》兴安州条载:“盘河关,在州西南三百里,通四川界,今废。”
  
搆坪关 故址在岚皋县西南。《陕西通志》兴安州条载:“搆坪关,在州西南四百里,通四川界,今废。”
  
寺溪关 故址在岚皋县西南。《陕西通志》兴安州条载:“寺溪关,在州西南四百里,通四川界,今废。”
  
双河关 故址在紫阳县南稍东60公里土门垭。东接洞河,清代设防。
  
毛坝关 一作茅坝关,故址在紫阳县西南60公里。其地连山迭嶂,任河环绕于前,道通四川万源,为古代川陕要隘之一,清代设防。唐乾宁四年(897)许存为荆南节度使,成

所袭,屯于茅坝,即此。
  斑鸠关 故址在紫阳县东南75公里,今为斑桃乡政府驻地。其地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为古代兴安府通往四川城口要隘。
  方山关 马岭关 故址在石泉县东南12.5公里汉江东北岸,今仍名马岭关。唐贞观十二年(638)设立方山关,明代改为马岭关。其地道路纡回盘绕,有九堡十三弯之险。《雍胜略》载:“方山关,在(汉阴)县西三十二里,北阻方山,南临汉永,当东西驿路。”
  土门关 故址在石泉县西北35公里两河乡与饶峰乡交界处,今名土门垭。其地是饶峰河与子午河的分水岭,古代兴安地区由此进入子午道,今有西万公路经此,地势险要,山上堡垒遗址尚存。
  青草关 故址在石泉县西北40公里两河乡东,今仍旧名。关当子午路冲要,明清设防。《续石泉县志》载:青草关,“两峰环抱,双水交流,石磴绝壁,迥出云霄,川陕诸路之锁钥。”
  饶风关 故址在石泉县西北30公里饶峰镇北的饶峰岭上。饶峰即饶风之讹。《续石泉县志》引《建宋将军吴玠碑》云“险峻依天,石径盘纡,为秦楚蜀必由之路,宋金相战,此为雄关。”
  祖溪关 故址在石泉县北61公里斩龙垭。《续石泉县志》载:“祖溪关,即展龙垭,在饶风关北四十里。宋吴玠小校奔金,导以间路,即由此进。”展龙垭,今作斩龙垭,为兴坪乡政府驻地。
  五郎关、五谷关 故址即今宁陕县城。唐代设置五谷关,明代改为五郎关,正德十六年(1521)设立五郎坝巡检司驻守,清顺治年间(1644—1661)撤销,乾隆四十八年(1783)移西安府水利通判驻守,嘉庆五年(1800)撤销,后以宁陕营驻守。《三省边防备览》载:“宁陕厅新城,在五郎关之西里许,地势雄壮,而城中高亢无泉,水北近高山,故可俯瞰,西南白云山逼近,对面地势凶恶,故有空城之变。老城相距十五里,东面溪流激湍,南岸亦有土山,地稍平坦,且与焦家堡毗连,足为辅车之助,故文员仍移安旧城。”
  柴家关 在宁陕县西北65公里,地处蒲河上游。此为古代黑水蒲河道必经之处,明正德十六年(1521)设置柴家关巡检司。《盩厔县志》载:“柴家关,在县南微东三百六十里,自黑水谷历桃李坪、烂柴湾、石牛滩,逾榆叶河,登峻险至老虎坡、梨树坪、小汪涧、一堵墙,度秦岭六十里置关,道通洋县,明置巡司。”
  三岭关 故址在宁陕县西。唐代设置,清废。《汉中府志》载:“三岭关,在(洋)县东北二百余里,扼三岭。”
  榆林关 故址在宁陕县西北。宋代设置,清废。《陕西通志》载:“榆林关,在(洋)县东北二百里。”
  白椒关 故址在宁陕县西北。宋代设置,清废。《洋县志》载:“白椒关,在县东北三百里。”
  旬关 故址在旬阳县北。秦惠文王时设置,因在旬水之上,故名。刘邦进军关中,郦商别将攻旬关,西定汉中,即此。
  铜钱关 故址在旬阳县东南70公里,今仍名铜钱关,为铜钱乡政府驻地。这里是古代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隘。
  七里关 故址在旬阳县东南60公里,今为太山乡政府驻地。《洵阳县志》载:“以铜钱关孤山难守,移镇于七里沟,关因名之。”清康熙元年(1662)设置守备营,雍正十年(1732)改设都司,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改为守备营,嘉庆二十年(1815)迁去,仅以经制外委分防。
  两河关 故址在旬阳县西北55公里乾佑河与旬河交汇处,镇旬公路穿关而过。明代设三岔巡检司。《三省边防备览》载:两河关“后依峻岗,前临溪涧,石磴崎岖,为商洛赴梁洋必由之路,历来用兵多取道于此。然避其险者,由镇安茅坪、傅家河山沟可至汉阴、兴安;由小河榜子、土十三岭可偷越至洵阳各处,间道不可不知。”
  白土关 故址在平利县城。擂鼓山亘峙南北,古时设关于山脊,形势十分险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桑仲直捣金州白土关,即此。《三省边防备览》载:“白土关,今平利县城,扼湖陕边界要隘,地势雄阔,为自来必争之险。……嘉庆七年,因平利县治卑洼,四面高山。故得俯瞰,旧城为溪水冲塌,移县治于关。民间沿旧称白土关,即言平利县也。”
  狗脊关 故址在平利县西北67.5公里,今名关垭子。明清设置,后废。
  乌林关 故址在平利县东。明崇祯六年(1633)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与陈奇瑜、卢象升大战于此。
  金猫关 一作金毛关,在平利县西南90公里,今属乌金乡。明清设置,后废。
  武陵关 故址在镇坪县北部。《陕西通志》平利县条载:“武陵关,在县(指老县街)东南二百里。”
  源溪关 故址在镇坪县南部鸡心岭上,今仍其名。地处川陕鄂三省交界,峭壁百仞,梯径险绝。《平利县志》载:“源溪关,在县东南五百里,接四川大宁县界。”
  文彩关 故址在镇坪县石砦河北3公里的文彩沟附近。明清设置,后废。《三省边防备览》载:“文彩沟界岭,北接光头山,山西为河沟,绵长四五十里,宽二里、三四里不等,老林断续,路从沟砭上行,极为崎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汉阴县   旬阳县   石泉   安康市   安康地区   西城   石泉县   平利县   故址   西魏   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