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位长达41年,诸葛亮临终才发现他的城府很深

一提起刘禅,众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刘备怒摔刘阿斗”和“扶不起的阿斗”这两句俗语,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刘禅是一位既无能软弱又资质平庸的君主。

刘禅这一生极为坎坷,早在他还是一个襁褓婴儿的时候,就经历过战争的洗礼。

赵云当年七进七出,才保住了刘禅一命,彼时,刘备因为发怒,狠狠地摔过刘禅一次,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刘禅在年幼之时曾被摔坏过脑子。

但事实上,刘禅却并非是众人印象里的那个懦弱帝王,而是一位城府极深之人。

刘禅

三国鼎立之时,各国关系紧张,朝堂波谲云诡,纵然是像曹操那般聪慧之人都未能坐上帝位,可刘禅却能在皇帝之位上稳坐四十一年之久,着实令人震惊。

后人受《三国演义》和《出师表》的影响,总会将刘禅坐稳皇位的功劳归咎在诸葛亮的身上,但是诸葛亮早在刘禅登基十几年的时候便已经离开了人世,诸葛亮临去世之前也曾感慨过刘禅的聪慧。

那这位聪慧的君主为何会被扣上平庸的帽子?他究竟是大智若愚?还是愚钝至极?诸葛亮临去世之前又目睹了什么呢?

诸葛亮

身世坎坷登帝位

刘禅的身世非常坎坷,他出生在建安十二年,是刘备之妾甘夫人生下的孩子,建安十二年,三国之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刘禅出生后不久刘备就与曹操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抛弃妻儿,带着张飞等人逃离了现场,幸好有赵云出面保护刘禅,他才逃过了此劫,后来刘备称帝之后,建立了蜀汉政权,将刘禅封为了皇太子。

虽说刘备政事繁忙,但是他对儿子的教育却尤为关注,他自小便叮嘱儿子读书识字,刘禅在很小的时候便阅读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籍。

刘禅

刘禅的教师团队可谓是精英中的精英,彼时,伊籍亲自教授刘禅《左传》,诸葛亮也时常陪伴在他的身边教他读书。

从教育来看,刘禅的文学素养绝对是不输他人的,刘备当年在遗诏之中表述过对儿子的看法,他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同样极高,他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是一个刚直之人,从不行阿愚奉承之事,因此他对刘禅的夸赞可信度是很高的。

诸葛亮

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离开了人世,少年刘禅被突兀地推上了天子之位,他在成都继位称帝之时,只有十七岁。

刘禅即位初期,蜀国的情况非常危险,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仍旧非常坚固,基本无法撼动,偏安西南一隅的蜀汉尤为微弱,难以挽回危局。

虽说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但是他的面前摆着的却是一盘无法复原的残棋。

品读刘备的遗诏,我们能够看到刘备的真挚与对诸葛亮的器重,但是他整篇遗诏一句都没有提到“兴复汉室”,由此可见,就连刘备也已经对复兴之事不抱期待了。

诸葛亮

十七岁的刘禅既没有父亲一般的人缘,没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也缺乏政治历练,彼时,三国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内忧外患的益州已经经不起人心的动荡了,这位少年天子也没有试错的机会。

所以他选择了听从父亲的遗嘱,事无巨细,凡事先过问诸葛亮,再做出决策,正因如此,后人才觉得他对诸葛亮如此依赖。

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极好,他不仅是诸葛亮亲自带出来的学生,而且在蜀汉军事最繁忙的时候,诸葛亮还会抽空为他抄书,由此可见这对君臣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刘禅受儒家思想所影响,深刻懂得“仁君之道,无他,用人而已,用人之道,无他,勿疑而已”的道理,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并不是因为个人的软弱,他的放权恰好体现出了他的聪慧和帝王之术,正所谓“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

刘禅

昏庸之名多误解

后人之所以会认为刘禅无能,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对于百姓有着极大的影响,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各种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和丑化的戏剧处理,使得三国人物形象尤为鲜明。

他丑化了曹操,放大了他的过失,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之人,他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贤能,又将刘禅塑造成了庸俗形象,说他是昏庸软弱、不学无术、放纵宦官专权、贪生怕死之人,这一点与史实大不相同。

罗贯中所塑造的阿斗形象深入人心,在其渲染下,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由紧密配合的君臣变为了名臣和庸君,这是极为错误的。

刘禅

第二是因为刘禅宠信小人,刘禅身边有一位名叫黄皓的宦官与他的关系尤为密切,黄皓以宦官的身份在刘禅身边,多有干政之意,引起了朝中官员的不满。

黄皓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力,多次在皇帝刘禅面前尽谗言,刘禅在他的蒙蔽下,从“亲贤臣,远小人”慢慢变为“了亲小人,远贤臣”,最终给蜀汉招来了许多事端。

最后是因为他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模糊,刘禅刚刚登基的时候,政局动荡,他想凭借自己一人之力统治蜀汉政权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只能依附于诸葛亮。

按照古代礼法,幼主通常可以在十八岁成人之后正式亲政,以个人意志决定朝中大小事宜,但是在刘禅十七岁登基到二十八岁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朝政几乎全由诸葛亮把控。

诸葛亮

诸葛亮事无巨细,大小全揽,虽是辅政之名,但是已经开始行代政之事了,功高盖主无疑是犯了君王之大忌,但是刘禅却对此欣然悦纳。

诸葛亮是忠臣,也是一位严师,他在《出师表》中字字啼血地讲述了他对刘禅的殷切期待,他期待刘禅可以“亲贤臣,远小人”,可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以圆刘备未完之梦。

他曾在北伐前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耳提面命地教刘禅作诗,几乎把这个22岁的成年天子当做了孩子一般,他临行前还为刘禅举荐了多位人才,叮嘱他“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让他多问董允和蒋琬。

刘禅所做的这三件事一直落人话柄,时常为后人所诟病,成为了后人斥责他平庸的原因,但事实上,仔细品读这三件事,我们会发现这个天子真正的智慧。

由于刘禅对诸葛亮尤为顺从,所以诸葛亮也在心中也对这位天子放松了警惕,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才发现刘禅的城府之深。

刘禅

态度转变多聪慧

诸葛亮出兵北伐之时,需要带走大量能力高强的军官,并重新安排宫中官员的任命,当时刘禅的近臣李福专门私下去找过诸葛亮,探听他的口风,问当他离开之后,有没有能够继续辅佐帝王的人。

诸葛亮想了想之后,只说了蒋琬和费祎便没有再说话了,他完全没有在李福面前提过自己的亲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朝中经常有风言风语,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将来会将权势传给自己的家人,刘禅对此早有提防,并明里暗里提醒过诸葛亮,因此他才会专门派李福前去探听口风。

聪明如诸葛亮,当他听到李福的话语之后,便已经想到了刘禅的意思,当即便将自己的家产向李福汇报了一遍,并要求将这些家产交给诸葛瞻,让他靠这些家产自给自足。

刘禅

他的这行为其实就是在变相地向刘禅证明自己的忠心,让刘禅放过他的家人,不要再猜疑了。

刘禅韬光养晦多年,一直到诸葛亮将死之时,才展露出了自己的果敢手段,诸葛亮刚刚去世,刘禅便出面通过间接的方式除去了丞相,让中书令蒋琬代替了丞相的权力。

《三国志》当中记载,刘禅亲自废除了丞相制,让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个职位互相制衡,他的这一行为巧妙地清扫了诸葛亮的势力,并通过制衡之法将军政事务分开,将大权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坐稳了帝位。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一直扮演着一位听从师命的好君主,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没有表示出任何意见。

诸葛亮

可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居然把为诸葛亮立庙之事拖了三十年,直到最后也不同意将诸葛亮的庙立在成都。

由此可见他对诸葛亮其实是颇有意见的,并非世人说的那么恭顺。

多年之后,蒋琬病死,刘禅干脆自己决定国政大事,他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能够给自己和诸葛亮足够的体面,能够在推杯换盏之间削弱相权,收归中央,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尤为罕见的。

放眼中国古代史,多少君臣的关系都是兔死狗烹,为了权力大开杀戒,可是刘禅却能够对诸葛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能成全这一段君臣佳话。

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不仅在于权力之间的矛盾,更在于政见之间的矛盾。刘禅是一位仁慈的君主,后人在评价他的时候多用仁爱来形容他,他不仅多次大赦天下,而且对百姓也尤为关注。

刘禅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受制于司马家人,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专门让人在宴会上表演蜀国的节目,周边的人都以为刘禅会在看到节目之后思乡悲伤,但是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无动于衷,还笑呵呵的,这才诞生了一个充满贬义性的词语:乐不思蜀。

从表面上看,刘禅的乐不思蜀,是没心没肺、是昏庸,但事实上,他就是在用这样的办法保全蜀国百姓。

刘禅和诸葛亮不同,他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容忍,他深刻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因此他登基之后并没有对曹魏采取过于激进的军事方式,他更倾向于韬光养晦。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曾经集蜀汉之力,六次北伐,虽说这六次北伐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伤到曹魏之根本,诸葛亮最后积劳成疾,命丧五丈原,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

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在后人看来是忠心耿耿、野心勃勃的表现,但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六出汉中带来的却是民生凋碧和国库空虚。

彼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悬殊,蜀国在北伐的过程中损耗了大量财力,导致经济急剧下跌,他们已经丧失了过去的资本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立即改正了诸葛亮不顾国力北伐的政策,削减了北伐的规模,而将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和发展工商业农业上,使得蜀国的经济日益恢复,正因如此,他才能够稳坐朝堂数十年。

如果蜀国当年没有因为北伐而消耗国力的话,那或许三国鼎立的局面还能再多维持几年。

刘禅

综上所述,后人对后主刘禅的评价是非常不客观的,我们将目光追溯到三国时期,结合蜀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所谓的庸主只是一个大大的黑锅,蜀国根本就没有办法与中原和北部政权抗争,汉室难兴的罪责也不应该怪在他的身上。

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尤为复杂,诸葛亮确实有治世之才,也有治世之能,他效忠于汉室,效忠于刘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臣,他确实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弹精竭虑,他是一位值得信任之人。

而聪明如刘禅,也一直在扮演着乖乖天子的身份,刘禅愿意放权,愿意维持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愿意成就这位权臣。

诸葛亮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成就,诸葛亮的才能才得以施展,蜀国才能绵延数十年,诸葛亮在去世之前也通过李福之事看到了他的智慧与城府。

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有容人之量,让才是真正的刘禅。


参考资料

范凌.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王植槐,邹敏.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马军.刘禅的"智"与"愚"

聂作平.蜀汉的灭亡并非因刘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蜀汉   阿斗   遗诏   汉室   蜀国   城府   丞相   聪慧   临终   天子   后人   真实   关系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