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的六枝矿中轶事之七(学农往事)

白平,从右至左第四位同志

作者简介:白平,原贵州省公安厅巡视员。曾任六盘水市公安局局长、黔西南州公安局局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三线二代,曾先后三次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现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顾问。

七、学农往事

炼一颗红心,磨两手老茧”,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最具革命化的铮铮誓言。

一九七四年三月,为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五.七”指示,学校决定:高一年级各班轮流停课,参加劳动。那一年,我正好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六枝矿务局中学与当时的六枝公社塔山大队协商,租用了学校附近铁路坎上的十多亩荒山,准备改造、修建为学校的“学农基地”。

在动员会上,校领导充分阐述了建设“校办农场”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其重要性、必要性,被渲染得像一团团的火焰,一下把大家烧得热血沸腾。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准备大干一场。

记得驻校工宣队的吴师傅,在给我们讲解、演示完砌筑石坎挡墙的技术要领、注意事项后,我们便兴致勃勃地握铲挑筐,奔向了新的战场。

为了建这片荒山上的“大寨梯田”,我们像一群拓荒者,有的负责在荒山上就地取材,撬砸石块,砌筑挡土墙。有的则跑到一、两里外的荒地上取土,负责填充到梯田的洼地里。

一时,学校附近的这条铁道线上,挑土的、抬土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俨然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劳动中,大家腰酸背痛肩膀肿,每天完成任务回到宿舍,便倒在床上,不想动弹。

漫长的一周,终于结束了!

经过大家轮番作业,两个月后,这座遍地石头、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荒山,终于变成了一块块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梯田。同时,几间简陋的猪圈房,也横空出世。

一位当时在高一(五)班就读的发小,曾告诉我:“大寨梯田”建好后,各班都在上面种上了包谷。

一次,她们几位女生,从学校抬着几桶大粪去“学农基地”,准备给包谷施肥。同学们俩人为一组,沿着学校附近一条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地抬着粪桶缓慢前行。就在从小道即将下到铁路边时,走在她前面的那组同学,在前低后高的状态下,粪桶霍地向前倾斜,只听“哗啦”一声,一桶粪水倾泄而出,全部倒在了前面那位女生的后背上。

令人尴尬的是,因学校没有澡堂,附近六十六工程处的澡堂也没开门,这位女同学只好回到宿舍里,用自来水冲洗了一下。接连几天,我这位和她同一寑室的发小,都觉得臭味扑鼻,难以入眠……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记得在这次学农劳动中,我们利用才学到的砌墙技能,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垒砌筑起了母校正大门两边的围墙,并用水泥在墙面勾了缝。尽管这围墙不长,也没用水泥抹面,显得那么粗糙和简陋,但它却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彰显着我们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至今,我还记得:在这围墙上的显眼处,镶嵌着一块石板,上面镌刻着“六枝矿务局中学”几个楷书大字,下面的落款是“七五届学生修建”。我知道,这民间高手,是二班的一个姓陶的同学,他来自于普定县的一个石匠之家。

其实,当时学校的学农劳动,还有很多。几十年后,还有很多同学和我谈起一些当年我们到农村去学农、支农的轶闻趣事。

一九七四年五月下旬,我们特意徒步去了几十公里外的镇宁县丁旗公社刘关大队。据说,这个大队是我省农业战线上“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早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批示、肯定过他们走合作化生产道路的一些有益经验。

我们到达目的地后,由校领导统一将大家安排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校里食宿。一日三餐,都由随行的学校炊事员负责。同学们每天早饭后,按班分组,分别去帮大队的“贫下中农”干农活。

整整一个星期,我们掏牛圈、挑猪粪;到地里松土、去田里疏泥。干得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一位同学,在往稻田里运送肥料时,肩上的一担牛粪,早已把他压得气喘吁吁的,可田间小道还湿滑、泥泞。他一路踉跄,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却一个跟斗,栽了个“倒栽葱”在稻田里。爬起来后,他一身的泥水。

事后,个别同学调侃道:这才叫“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现在,无论岁月怎样流逝,这些情景,总会像黑白老电影那样,一幕幕掠过我的眼前……

这是我们这一代学生,挥之不去的青春浪花!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5

标签:黔西南   粪桶   贵州省   包谷   大寨   梯田   荒山   矿务局   澡堂   轶事   红心   围墙   大队   往事   时期   同志   同学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