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大家好!每一个人生都是一个无限可能,我是育之鹭!

如果你觉得与阿德勒的对话不过瘾,鲁道夫的工具又太多,那么今天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就恰好适中,既不会太深奥难懂又不会繁琐。简•尼尔森与她的师父和师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2个孩子的曾祖母,可以说是亲力亲为将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全天候匹配。

有了2位大师做背书,简•尼尔森继续教育的开拓。既然任何的惩罚,包括打、骂、吼叫、羞辱、批评、责备、威胁……都起不到长期影响孩子+只会令孩子丧失信心,那么简•尼尔森认为管教的目的在于:一个是对孩子的影响是否长期有效,一个是是否能培养孩子所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所以《正面管教》就是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我做了简单翻译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几个实用工具

正面管教其实就是一句话:始终用温柔而坚定或者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在错误中、在氛围中、在尊重中解决问题。

但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有几个工具先要掌握的(如图):第一个概念就是不在发怒时处理问题,因为在发怒时,我们的大脑是被杏仁核所控制的,此时大脑的指挥只有两个选项——“打”或者“逃”。所以第一个工具叫做积极的暂停——在情绪失控时让自己或孩子冷静下来的方法。第二个概念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不完美的孩子,所以犯错是难免的,如何把犯错当成是学习的机会呢——矫正错误的3个R,大大方方的承认是我犯了错,然后请求谅解和好,最后专注于解决问题。第三个概念是营造一个孩子愿意听和愿意合作的氛围,叫做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最后一个概念是如何专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相关、尊重、合理和有帮助。

杰森,读五年级,一个游走的火药桶,别人轻轻一拨,他就炸开。老师试过说教、批评、罚抄……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最后老师在一天放学后让他留下,他真的留下了,老师此时告诉他:“谢谢你,杰森,我很感谢你的尊重,因为我让你留下你就留下了。然后我要向你道歉,关于我对你的惩罚,那些我试图让你别在课堂上咆哮的所有惩罚都是我犯的错。我不想再那样了,我需要你的帮助,杰森,你是否愿意同我一道找一个解决的办法?”

杰森表达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老师则耐心鼓励他,如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5天后的再一次爆发,老师也是同样鼓励他,并商量了如果下次要失控时,不用经过老师的同意就走出教室做“积极的暂停”,等感觉好起来再回教室。就这样,杰森从一周四五次走出教室,到每月一两次。这就是积极的暂停的一次巧妙应用。

有一天,简•尼尔森对8岁的女儿说:“玛丽,你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淘气鬼。”

玛丽回应道:“哼,待会你可别来跟我说对不起。”

“不用担心,我肯定不会的。”

玛丽跑回到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摔上门。一会简•尼尔森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去玛丽房间准备道歉。推开门后发现玛丽正在一本《正面管教》书上写“骗子”。简•尼尔森抱了抱她说:“宝贝,对不起。当我说你是被宠坏了的淘气鬼时,我自己也是。我对于你管住不自己的行为而生气,可我自己也没能管住,真是抱歉。”

玛丽:“没什么的,妈妈,我刚才就是一个淘气鬼。”

做为单亲妈妈担心女儿无可厚非,但这也太小题大做了,而且女儿已经向她解释了是为朋友藏的啤酒,一起看看她们多么“有趣”的对话:

妈妈拎着啤酒问女儿:“这是什么?”

“我觉得那看起来像是六瓶啤酒,妈妈。”

“别跟我耍花招,小姐。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妈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在你的衣橱里发现了这六瓶啤酒,小姐,你最好解释清楚。”

“哦,我都忘了这回事了,我帮我一个朋友藏的。”

“哦,是啊!你以为我会相信吗?”

“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跑回房间并摔上门。

妈妈习得矫正错误的3个R技能后,也就是在第二天晚上,她用一种爱的口吻问女儿:“玛利亚,能和你谈谈吗?”

“你要谈什么?”

“我肯定当昨天晚上我为了那六瓶啤酒向你发火时,你可能觉得我一点都不关心你。”

“就是这样的,我觉得我好像除了让你烦恼外什么都不是!只有我的朋友才真的关心我。”(注意,当人被理解后释放出来的情绪是特别的,此刻的玛利亚觉得被理解了,开始哭了起来)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那么想。当我带着恐惧和怒气走向你,而不是带着我的爱时,你怎么可能有别的感觉呢?我真的为昨天的行为感到抱歉。”

“没关系的,妈妈。我真的是帮一个朋友藏的。”

“玛丽亚,我真的爱你。有时候,我害怕你可能会做出伤害你自己的事。我被自己的担心吞没了,并且忘了告诉你那只是因为我爱你。你会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我们能够带着对彼此的爱和关心,开始谈谈并一起解决问题吗?”

“当然了,妈妈,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

以上两例都是矫正错误的3个R的应用。

当孩子抱怨在学校被老师当众训斥,做为母亲的你会如何回应女儿?

第一种不欢而散。母亲双手叉腰:“哼,你做了些什么?”

“我什么也没做。”

“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没什么可做的。”

第二种赢得合作的四步骤。母亲以友善的态度说:“我敢肯定老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吼你,你一定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有次数学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我。我当时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

“真的?我不过是向别人借了支铅笔。我认为老师为了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那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那么难堪?”(此例可跳过第三步直接到第四步)

“我想我以后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当你发现6岁的儿子偷了商店里的东西,你会怎么做?这位妈妈找了个安静的时间,让杰夫坐到她腿上。她说:“杰夫,我听说你从商店里偷了一袋泡泡糖。我上五年级时,有一次从商店偷了一块橡皮擦,我知道那样做很不应该,我心里很愧疚,所以觉得那样做实在不值得。”

“反正店里有那么多的泡泡糖。”

“你看,老板要卖多少泡泡糖和其他东西才能有足够的钱付店租、工资、进货、还要养家糊口……你看看怎么处理这件事?”

“我从来没想过这些,我以后不会再偷东西了,我愿意去付泡泡糖的钱。”

以上两例是赢得孩子的四步骤的应用。

简•尼尔森的女儿有一次告诉她,她要在一次聚会时体验一次一醉方休。简•尼尔森倒吸了一口气:“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

“你现在不喝酒,你的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

“他们总说多么钦佩我,多么为我骄傲。”

“你认为你喝醉了酒,他们会怎么想或怎么说?”

“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

“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

“我大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

这是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的应用。

第二部分出生顺序

归属感和价值感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被我们定义为好坏对错,这点在多子女家庭中充分展现出来。通常来说老大具有领头羊的品质,领导者、负责任、循规蹈矩、保守、独立、好胜、完美主义……他们一般用“什么事都要得第一”来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老小的品质也不难猜,“创新”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作为家里最受宠的唯一,他们被照顾得很好,所以他们通过自身的魅力就可获得价值感,他们不只富有创造力也善于操纵。而中间的孩子就像牙膏的中段——两头都受挤,因此他们只能通过不一样的方式来获得价值感,如“社交蝴蝶”或“含羞草”,“为理想而造反”或单纯的“造反”,通常他们更随和,更同情弱者。独生子是完美主义轻一点的老大,他们更倾向于独一无二。

出生顺序对孩子的影响也有些例外,如图所示,如果老大和老二是异性,那么他们两个都具备老大的特质的概率就很大。而同性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性格差异受年龄差和家庭氛围影响,年龄差越小,他们俩的性格差异就越大,相差4岁及以上,影响就会减弱;家庭氛围若是竞争的,那么两人的性格差异就会被放大,反之是合作氛围,那么差异就会微乎其微。

约翰,老小,有人人最羡慕的3个姐姐,五年级时阅读能力弱到被分到最低的小组。老师先是带他做了智商的心理测验,然后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知道了他没怎么体验到责任感,随后心理测验出来后印证了她的想法——约翰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只不过把它用在了操纵别人的技巧上了。老师温柔而坚定地与约翰谈了一次话:“约翰,我已经发现你是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我会把你换到阅读能力最强的小组中去,因为我百分百相信,你有能力在那里做得很好。”

这里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说“你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因为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说教”或“失望”的态度,这通常会令所有孩子丧失信心。

马克,老大,到8岁了还玩什么游戏都输不起。父亲掌握了出生顺序的密码后,决定终止他的“完美主义”。父亲先是在棋局里赢他一半以上,刚开始,马克很生气,但没多久就对输表现出风度,这从他们一次传球中可以看出。父亲扔了一个臭球,马克并未没接到球而生气,反而幽默地说:“好球,爸爸,臭球,马克。”

赛思家有3个小孩,他是老大。今天父母去看房子把他和弟弟留在邻居家,因为他们够大了,可以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昨天他们陪着看房也嫌弃天热无聊,而2岁的玛丽亚则跟他们一起。出门前赛思非要跟着去,但妈妈坚定让他留在家里,并给他们兄弟买了冰棒(贿赂)。等妈妈回到家,发现赛思把女儿的餐椅垫割得破破烂烂的。她很伤心,但愤怒很快掩盖了过来,于是对赛思一顿揍,然后关进房间。一顿操作猛如虎,长期影响变负五。正巧妈妈在参加培训,每天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已经能客观地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并理解赛思今天的行为是报复,于是她走进赛思的房间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带玛丽亚去却不带你,是因为我们爱她胜过爱你?”

赛思含着眼泪说:“是。”

“我能理解你怎么会这么想。我肯定那不会让你感觉很好。”

(当孩子被理解后)赛思开始哭了起来。妈妈抱住他,等他哭完。“我想,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13岁那年,我妈妈带着我16岁的姐姐去纽约。我也想去,但她们说我太小了。我不相信。我真的觉得是因为妈妈爱姐姐胜过爱我。”赛思充满同情。妈妈问:“你想知道我为什么把你留在家里吗?”赛思点点头。“昨天你那么热、那么无聊,让我真替你难过。看你那么遭罪,我们看房子也觉得很没趣。我真的觉得如果你能留在家里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就不会觉得无聊,这样我们大家都会更开心。你能理解为什么我觉得是为了你好吗?”

“也许吧。”

“我知道为什么你会觉得我们更爱玛丽亚,因为我们带她去了而没有带你,但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我非常爱你。我本来也想把玛丽亚留在家里的,但我知道她不能像你那样出去和朋友一起玩。你觉得我们该怎么修理餐椅?”

赛思热切地说:“我能修好。”

“我肯定你能。”

后来他们买了个塑胶垫,剪成合适的样子,钉在餐椅上。(这是一个利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让一次错误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

第三部分鉴别四种陷阱

鲁道夫说孩子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容易陷入四种错误目的:寻求过度关注、权利争夺、进行报复、自暴自弃。这四种错误目的的孩子是一个气馁的孩子,简•尼尔森说这四种错误目的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并说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受杏仁核操纵的行为。

两种线索可以用来判断孩子是为了哪种目的。通常,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导致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或沮丧,所以第一种线索就是找出隐藏在愤怒或沮丧背后的情感反应:当你感到恼怒、着急、内疚、烦恼时,孩子极有可能是在寻求过度关注;当你受到威胁、挑战、被激怒、被击败,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权利;但你受到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产生憎恶时,孩子很可能是为了报复;当你觉得很无能为力、绝望、无望、无助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第二种线索是当你要求孩子停止他的不良行为时,孩子的反应。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停了一会,没过多久又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寻求权利的孩子继续他的行为,并可能对你的要求言语顶撞或消极对抗;寻求报复的孩子会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言语来反击你;自暴自弃的孩子则非常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来打扰他。

还有一种目的揭示发,偏专业,我们不展开。

简•尼尔森也给出了对应的方法。如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巧中都有“特别时光”和“表达爱和关怀”,这绝非偶然。特别时光之所以有奇效,是因为其一孩子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对你很重要;其二是对大人的一种提醒,提醒你当初为什么要孩子;其三当孩子需要你的关注时,而你太忙,你可以让他接受特别时光:“宝贝,我现在不行,但我期待我们的特别时光”。

有位母亲和她3岁女儿的特别时光是这样的,每当电话响起,妈妈接起电话:“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和你说话,因为这是我和女儿的特别时光。”这位女儿每次听到总会会心一笑。

另一位母亲把特别时光定在睡觉前。当孩子上床后,她会咯吱咯吱他的胳肢窝,然后让孩子先说他白天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之后她也会说自己最伤心和最开心的事。起初,孩子们因为有机会可以诉说伤心事而过于激动,甚至会哭起来。母亲总是耐心等待,等孩子平静后:“我很愿意听你把心事告诉我,等明天你不再那么伤心时,我们再来多谈谈,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说说你的开心事吧。”

我们知道自尊不论斤卖,不能说我给你吧,自尊也不能像内功那样被传授,自尊只能培养,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从错误中学习获得。自尊很重要,它是自信、自律的基础。而只有通过鼓励才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也就是表达爱和关怀。要做到鼓励需要三点,从人格上真正与孩子平等,对孩子的观点要感兴趣,激励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简单的说,当你要对孩子鼓励时,你把他当成你的朋友,你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工会会议≠批判大会。

家庭会议的重要性就像原子弹试验成功一样,就像星爷的电影里的达叔,就像新冠里的千金藤素…如果能召开家庭会议,就像葵花点穴手,很多事情就能被化解,如起床穿衣服的事、上学会不会迟到、写作业的问题、晚上睡觉的问题、孩子间的问题……

家庭会议怎么开,如图所示,要围坐在一张干净的桌子,如餐桌。如果决定一周一次,那就要雷打不动的执行。做出的决定需要全体一致同意,孩子也有否决权。内容需要有对下周活动的讨论,特别是最后一项要计划下周家庭的娱乐活动。最后以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动结束,如一起吃蛋糕或一起大扫除。会议需要有主持人,秘书,要以感谢或感激的话开头,议程的内容,3R1H原则解决问题,计划家庭活动,计划家庭娱乐活动,讨论家务事。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孩子太小还不适合参加的,太大的孩子该怎么办。单亲家庭是不同的家庭,也是可以开家庭会议的。家庭会议的好处有哪些:可以培养孩子的七项重要感知力和技巧,每周大人小孩都有机会学习和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家人间的合作和亲密感,强化了家庭的价值观和家庭传统,消除了管教上的很多问题。

第五部分大人的生活取向

在《孩子:挑战》里提到有一侧是大人的问题,在《正面管教》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生活态度取向”理论,进而补充大人的问题,这里起了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它是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研究的“生活态度取向”理论,共四种取向。

以控制为生活取向的人,往往难以忍受批评和羞辱,从而产生的信念为“保持控制”以获得安全感,但他们的控制主要是自己和局面。由于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所以孩子常把大人控制自己和局面误以为是对他们的控制,于是孩子表现出反抗、不顺从,甚至权力争夺和报复都不足为奇。琼斯太太就属于这类人,她习惯的告诉孩子们做什么、怎么做和何时做,而且还不允许孩子顶嘴。她觉得这样的控制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律、负责、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但情况真的是如此吗?两个孩子与她陷入了没完没了的权力争夺里,而另一个孩子则成为“讨好者”,一个“总是寻求别人的赞同的人”。当她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取向,她放弃了“万事皆具掌控”的技能,转而开始用家庭会议+启发式问题真正让孩子参与进来并自己解决问题。

以力争优秀为生活取向的人,通常尽量避免生活中无足轻重和无意义的事,于是他们产生了“非出类拔萃就不够好”的信念。他们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常常导致孩子无能为力、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莱菌多鲁先生就属这类人,他觉得只有疯狂工作才能给家人“提供最好的”,而且他总是秀他的成就和对孩子的“三高”期望,他以为这样能帮助孩子也成为出类拔萃之人。可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他的孩子不是变成“好中之好”,而是“坏中之坏”。后来这位父亲认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取向,开始转变,他用幽默来化解犯错,甚至有时还故意犯错,并利用家庭会议与孩子们沟通,最后逆转局面。

以安逸为生活取向的人,通常尽力避免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他们往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怎么舒适怎么来。这往往让孩子有求必应,不知不觉变成了对孩子的溺爱,而孩子发展不出生活的技能,没有责任感,后面反而令人费心费力不讨好。卡特太太就是这样子,原本以为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自己也就能舒适,但孩子的要求反而越来越无理,自己也越来越烦躁。当她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取向后,她利用家庭会议+自然结果,像早晨的问题、睡觉的问题、回家走那条路、什么时间洗澡等等都迎刃而解。

以取悦为生活取向的人,他们害怕被拒绝、被孤立的场景出现,从而稍有不安就极力讨好他人,这有时让人感到不胜其烦,而孩子则会不领情和不体谅,最糟糕的是长大后跟随他们成为“讨好者”。史密斯先生就属这类人,他费了好多精力讨好任何人除了自己,爷爷奶奶、老师邻居……孩子们经常被他取悦到最后不欢而散,他将信将疑的开了个家庭会议,讨论的话题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结果惊讶的发现家庭氛围全变了。后来这位父亲真正体会到了何为为人之父的快乐。

此书27.3万字,共12章,简•尼尔森本身也是位老师,所以她也写了不少篇幅给老师。从销量上看,单在美国就卖了400多万本,足以说明它的含金量。也是这一系列花了最多时间以及最多PPT。可以说《正面管教》统合了两本书,通过实践优化了更加实用的工具,它的权威性不只走进家庭教育,也走进了校园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想要达到正面管教的长期效果,有可能需要先经历更加混乱的阶段。简•尼尔森在文中重复提到“在事情变得更好之前往往会变得更糟”,除此之外还有一句经典语录“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解读能力很差”,这句期末必考。

教育路漫漫,育子鹭常相伴!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

《正面管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尼尔森   玛丽亚   玛丽   目的   取向   妈妈   老师   孩子   会议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