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不是为了出众,行为要有公理和大义:袁术中二病的根源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原文: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

译文:

这时袁术和袁绍产生了矛盾。袁术向公孙瓒求援,公孙瓒派刘备驻军在高唐、单经驻军在平原、陶谦驻军在发干,来逼迫袁绍。太祖和袁绍联兵共同进军,把他们都打败了。

初平四年(193)春,曹操驻军在鄄城。荆州牧刘表切断袁术的粮道,袁术率领进入陈留郡,驻扎在封丘,黑山贼寇余部和于夫罗等都援助他。袁术派部将刘详驻守匡亭,曹操率兵攻打刘详,袁术带兵救援,双方激战,曹操大获全胜。袁术兵败,退守到封丘,曹操率军包围,未能形成合围之势,袁术又逃往襄邑。曹操追到太寿,决开渠水灌入城中。袁术逃往宁陵,曹操又追击他,袁术只得逃往九江。这年夏天,曹操收兵,驻扎在定陶县。

解析:

今天聊一下袁术。《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的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敌人。

袁术和袁绍两兄弟却产生了矛盾,非但没能一起外御其侮,反而相互攻伐,最终外人得利。在汉末所有诸侯当中,袁绍和袁术两兄弟的身世相对比较显赫,他们出身于东汉的世家大族汝南袁氏,一直被世人称为“四世三公”。他们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是老大,袁术是老二。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的长子,都会是这个家庭的下一任话事人,但是袁绍的情况有点特殊。

袁绍的母亲不是他爹的合法老婆,也不算偏房,而是一个袁家的一个婢女,所以袁绍的制造过程,也很有可能就是个意外。在礼法严苛的古代,原则上主母未生,是不允许有人提前开花结果的,因为一个非嫡生的长子,往往会引发家庭的矛盾,后来的事实证明,古人的确是非常有生活经验。

其实袁绍出生已经过继给伯父袁成,按宗法制,袁绍就是袁成的嫡子,袁术在族谱上与袁绍是堂兄弟关系,没有理由拿出身讽刺哥哥。哥俩从小不和,在政治问题上也从来达不成一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袁术拒绝。在政治上两个人达不成一致也就罢了,但是袁术仗着嫡子身份,看不起袁绍这个庶子,张口闭口称袁绍是“奴婢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袁术等于骂袁绍是个“婊子养的”!随着后来袁术想称帝,袁绍当然义正言辞地反对。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刘备认为袁术兵强马壮,可谓当世之英雄,但曹操讥讽袁术是冢中枯骨,早晚必将其擒拿。

历史上,真正称袁术为“冢中枯骨”的是北海的孔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冢中枯骨,指坟墓里的枯骨,墓中纵有无数财宝,也没有鸟用。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

建安二年,袁术以“代汉者当涂高”谶言为借口,在寿春称帝,国号“仲氏”。建安四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吐血数斗,哀嚎死去。

事实证明,袁术称帝就是跳梁之举,他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条件,狂妄自大,把自己架上了火堆。

袁术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称帝,他自己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汉室没救了,二是自己就是那位代汉的“当涂高”。

以谶言为革命依据,这套老把戏,盛行于西汉末年,虽说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谶言的拥趸,但是当时是因为刘秀的出身有问题,为了号召其他人加入自己的队伍,不得不用谶言为自己增加神秘感,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言,其实并非当时的流传说法,而是出自于汉武帝时期。也就是说,从流传到彼时,已经三百年过去了。袁术拿着这个谶言,来忽悠世家大族说自己天命所归,不亚于把那些世家大族的智商摁在地上摩擦。

另外一个,一个王朝的灭亡,条件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东汉政权二百年历史,它所形成政治环境绝不可能瞬间崩塌,即便满清灭亡,还依然出现了“张勋复辟”类的沉渣泛起。一般情况下,王朝从衰败到灭亡,要经历相当长的死而不僵阶段。从后来的曹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就代表了当时忠于汉室的大有人在。

当面董卓入京,控制朝政,军政一把抓的时候,董卓只敢立皇帝当傀儡,也不敢自己称帝。原因很简单,地方势力与他为敌,中央势力表面臣服。再直白一点说,董卓的实力远远不足以改朝换代。

曹操倒是非常牛逼,但是自始至终“名托汉相”,也未敢称帝。他自己的忠于汉室之说,那是他自己给自己贴金,他根本没实力代汉,众多的豪门士族集团与曹操达成一致之前,依然站在傀儡皇帝汉献帝一边!

军事上,军阀割据袁术既无优势也无支持。身处乱世,大伙儿最看重军事实力,认为军事实力够强就能搞定一切,但袁术的军事实力毫无优势可言,又得不到其他军事实力的支持,他有立足之本,而无兼并之力。

政治上,豪门士族集团不站在袁术一边。比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其实是政治。袁术得罪董卓从洛阳逃到南阳后,能迅速站稳脚跟,成为割据军阀,就是获得了当地士族集团的支持。士族集团支持袁术,不是因为豪门士族集团是袁术的坚强后盾,而是因为他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而如果袁术登基称帝,又站在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不支持袁术?主要因为豪门士族集团,以皇权为核心,形成稳定的利益结构链,假如袁术代汉,就意味着结构链的一次重建,请问袁术拿什么收买其它豪门家族?尤其山东集团,本来就与关东集团不和,他们断然不会支持袁术称帝。

袁术虽然捡到了传国玉玺,就觉得天命所归,这就是犯了中二病了,传国玉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夺取天下得有足够的实力,通过实打实的军功征伐而得来的,不是一个传国玉玺就决定了皇位的归属。没有实力足够实力的时候,传国玉玺也不过是惹祸的根苗罢了。

在诸侯各霸一方,共同推崇汉室的时候,袁术跳出来称帝就是最大失策。只要皇帝还在。受汉家皇恩最厚的就是汝南袁氏。袁术僭越不会有任何人相应,这时候称帝就是主动找打,真正的的共逐之。

袁术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很快传遍诸侯朋友圈,立刻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声讨,纷纷指责袁术僭越,大逆不道,不知天高地厚,当然也不乏有一些诸侯心里不服气,你袁术算老几,如果不是投胎技术好,就你那水平,给个校尉都高看你,还称帝,不行,咱们不能惯着他,一起削他!

可惜,袁术这个本该光芒万丈的豪门才俊,本就志大才疏,还偏偏一步错步步错,本想竖起大旗,却没想到成了众矢之的,最后穷途末路,于公元199年,投奔袁绍的路上,又急又气又羞愤,吐血而死。

启示:

袁术是中国东汉末年初期的一位军阀,他在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采取了不正确的军事策略,导致了最终失败和死亡。袁术败亡的启示如下:

1.不能只靠野心和权力欲望取得成功。袁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的目标是成为整个中国的皇帝,但他缺乏具体的计划和正确的战略。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果只是简单地追求权力而忽视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失败和败亡。

2.没有组织能力的领导人会失败。袁术虽然有野心和权力欲望,但他缺乏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他没有能够建立起强大的组织和团队,在战争中也没有能够有效指挥他的部队。这导致他无法控制整个局势,最终失败。

3.理性思考和决策非常重要。在袁术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他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情绪和个人感受,而不是基于理性和客观的分析。这导致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失败和败亡。

4.靠短期行为无法取得长期成功。袁术往往考虑的是短期的利益和计划,而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他缺乏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和对风险的评估,这让他难以控制和预测未来的发展,最终背离了他所期望的目标。

5.特立独行,并不是跟大家唱反调,一切要有公理和大义为基础。有些人的惊世骇俗之举,看起来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以愚为优,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最可怕的是,有一类人,还总是自以为正确,不能迷途知返,还嘲笑他人,本想出类拔萃,却成了哗众取宠、众矢之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封丘   当涂   公孙   冢中枯骨   士族   汉室   玉玺   驻军   公理   大义   特立独行   豪门   出众   根源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