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彭德怀绝密电报被公开,揭开毛岸英真实死因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朝鲜北部的大榆洞的一处营帐内,毛岸英、高瑞欣等人,正在商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他们神情专注,一会儿用手在地图上点划,一会儿又郑重其事地在纸上写下信息。突然,上空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打断会议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有人惊呼:“赶紧撤离!赶紧撤离!”

四架敌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袭而来,投下近两百颗凝固汽弹后便逃之夭夭。汽弹反应激烈,片刻间便将司令部变成了一片火海,烧红了半边天。等到火势被控制住,战士们才惊觉,毛岸英和高瑞欣没能逃离木屋,就这样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这一段文字,是在毛岸英同志牺牲七十年后才被大众所知晓,原原本本地记录他的整个牺牲过程,让人痛心疾首!

坎坷流离的童年,从小立志的好儿郎

1922年,我党正式成立的第二年,毛岸英降生于世,第一眼看见的便是一个整装待发、向着新道路前进的中国。

作为家中的长子,毛岸英一直帮父亲、母亲分担着家庭责任,尤其是有着特殊身份的父亲,常常不在家,他作为小男子汉,义不容辞地照顾着母亲杨开慧与两个小弟弟。

五岁以前,毛岸英一家人为躲避军阀的搜索,就曾辗转上海、武汉以及广州等多个重点城市,小小年纪的他,似乎明白父母在做什么,从不会多问或抱怨,反倒还会安抚不听话的幼弟。

1927年, 老蒋等人发动四一二,我党陷入水深火热的危机之中,作为重要同志的家属,杨开慧只能带着三个儿子逃到长沙县东乡板仓,在有关人员的保护下度日。白色恐怖笼罩着散落各地的同志们,杨开慧日夜担忧着丈夫,却无计可施,只能眼巴巴地等待着。

天有不测风云,1930年的某一天,湖南的军阀头子何键展开一次大搜索行动,很不幸的是,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都被捕入狱。经过一众叔叔伯伯千辛万苦的保释努力后,毛岸英才被放出来,和弟弟们一同来到外祖母和舅妈的居住地,上海。

等到我军局势稍微稳定,在井冈山暂时安定下来后,负责人员将毛岸英与弟弟们送到了一个名叫大同幼稚园的地方。这所幼稚园里,有不少重要人士的孩子,有的甚至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此外,这所学校表面上是幼稚园,实际上是地下人士相互联系的一个站点,很多不容易传出去的消息,都来自于此地。在大同幼稚园呆了没多久,最小的弟弟毛岸龙意外去世,先后遭遇母亲、兄弟的离开,小小年纪的毛岸英内心十分难过,渐渐萌生了要创造和平未来的想法。

幼稚园的伪装不堪一击,孩子们被迫四处离散,送走的送走,保护的保护。毛岸英兄弟二人又由“董健吾”接手,一开始,他们还能勉强吃饱穿暖,倚仗着组织上送来的补助金生活。

可是,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大部队自身难保,渐渐与大城市的地下人员断了联络,更别说寄钱养活两个孩子了。在饥民遍地的年代,大人有口饭吃都不容易,谁家都不愿意养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毛岸英兄弟二人很快遭到了董健吾妻子的嫌弃,常常对他们破口大骂,甚至好几次将其扫地出门。

很长一段时间里,毛岸英和弟弟相依为命,靠着内心深处的一丝光亮和期望活着,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在街上流浪当小乞丐。终于,1936年,两万里的艰难长征结束,董健吾找回了十四岁的毛岸英和他的弟弟,在各方安排下将两人送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

此时的毛岸英,心智相当成熟,远超同龄的孩子,他开启了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学习旅程。

战后归国与父团聚,积极加入劳动大学

当时,苏联向我国伸出了友好的援助之手,对重要领导人的儿子亦非常重视。在相关人士的协调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正式成为了一名学生,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即使在战乱年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略对下一代儿童、青年的教育培养。毛岸英天资聪慧且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了一众孩子们最为脱颖而出的那一个,并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带领儿童院的孩子们学习、交流。

1939年,年仅17岁的毛岸英,就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不久后任支部书记,负责许多重要的组织工作。在接触到许多内部工作后,毛岸英觉得单纯的学习知识是不够的,他的真正愿望是为人民创造和平,做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1年,时逢苏联老大哥陷入战争危机,无数的苏联人民被炮火攻击,所生存的土地变成乌黑的废墟,毛岸英毅然决然地申请加入战斗。一开始,审批人员是犹豫的,毕竟,中苏两方约定在先,两国会尽全力保证对方公民的安全,并允诺不强制孩子参军入伍。

然而,毛岸英态度坚决,还征求过父亲的同意,所以,他还是进入了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毛岸英利用自身所学,在后方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毕业时已经获得中尉军衔。此后,他一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工作,先后参加了苏联与白俄、波兰以及捷克等地的战争,表现突出,不愧为一国领导者的后代。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早已成为过去式,中苏两国都处于相对和平的阶段,毛岸英得来了回国的宝贵机会。原来,苏方听闻毛泽东身体抱恙,专门派遣了医护人员前往中国,为其疗养身体,毛岸英正好可以跟着一起回去延安。

临行前,为表两国交往友好,斯大林亲自接见了毛岸英,不断夸赞这个年轻人优秀能干,最后还掏出一把珍贵的手枪,送给他当离别纪念物。伴随着飞机落地的轰鸣声,时隔二十年,毛岸英再度站在故国的土地上,心中的情绪难以言喻。

令他更加难耐的是,他的父亲,即使抱病在身,还是强撑着身体来机场迎接儿子回国。父子都是情绪较为内敛的那类人,自然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抱头痛哭,以表相思之情,只是搭搭肩膀、眼神示意罢了。

不过,从许多的小细节处,众人还是感受到了团聚带给他们的美好。

比如毛泽东的食欲,和儿子同桌吃饭,粗茶淡饭亦是香甜美味,食欲好心情好,身体上的病痛也没有那么严重。加之专业团队的治疗,毛泽东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在此期间,毛岸英可没有闲着,他接受了父亲的重要指示,学习“劳动”。

在他父亲看来,儿子毛岸英要尽快融入我党、我军,必须得体验工人、农民的真实生活,才能真心实意地为广大老百姓服务。

“入乡随俗”,在哪里当“服务者”,就要有哪国“服务者”的风范。毛岸英内心明白,进入“劳动大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和考验,他和其他同志一样,吃大锅饭、帮老百姓干这干那。此外,他每天都要到当地一个叫吴满的劳动模范家中学习,不学书上的理论,也不学晦涩难懂的翻译,光学“怎么种地”。

就这样,毛岸英在“劳动大学”里进修了三四年,深受延安人民的喜爱,都称赞他是个吃苦耐劳、不搞特殊的好同志。

与此同时,在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和基层服务工作中,毛岸英结识了生命中有缘人,名叫刘思齐的好姑娘。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在北京举办了一个普通简陋但温馨无比的婚礼,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开启全新的家庭生活,毛泽东作为父亲自然到场见证,还送上了新婚礼物,一件厚实的军大衣。

如今看来,一件大衣并不贵重,可包含着深深的祝福和爱意。毛泽东对儿媳刘思齐是这样说的:这件衣服,白天岸英穿,晚上两人盖在身上,保暖防冻。

参加抗美援朝,未料一面成永别

婚后一年不到,抗美援朝的战火点燃,毛岸英递交了前往一线的申请,不久便跟随彭德怀等人从沈阳辗转去到异国他乡,冬天酷寒无比的朝鲜半岛。此前,他还在北京一家机器总厂工作,本以为自己会在厂里呆上十余年。

万万没想到,朝鲜半岛发生重大危机的战事,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帮助朝鲜百姓,一群向往和平的普通人。毛岸英去往战场后,主要负责翻译与机要秘书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司令部埋头苦干。

妻子刘思齐并不知晓丈夫的确切去处,只知道他去外地出差,或许是思夫心切,她在毛岸英走后不久,就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

毛岸英一无所知,都是在10月13日临时回国后才知道具体情况,等他火急火燎来到医院时,只看见爱人一脸憔悴地躺在病床上。一方面,毛岸英非常想陪伴在家人身边,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赶紧办完事情回到志愿军队伍。

因此,短暂相聚两天后,毛岸英还是坐上了去往朝鲜的飞机,这一去便再无归路。

2020年,在央视播放的一档纪录片中,人们看到了一封百十来字的电报,准确地记录了毛岸英牺牲时的情况。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敌人的四架轰炸机闯入,毛岸英等人还在司令部里讨论下一步的作战问题,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撤离,毛岸英和高瑞欣二人不幸葬身火海。稍早一步跑出屋内的徐元亩,在巨大气浪的冲击下倒地不起,昏迷的最后一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牺牲。

毛岸英死后,徐元亩为纪念战友,一直将其生前使用的一口小牛皮箱保管着。这口皮箱供二人共同使用,用来存放重要的文件资料,每每看到皮箱,他就觉得战友还未离去,仍在眼前与他交接事情。

战火无情,可军情不得不报。彭德怀得知这一噩耗后,难忍内心痛苦,坐在桌前反复写了好几份电报,却始终不敢让人发出去。在历经一个多小时漫长的言语组织后,他才写好短短的电报。这封电报从文字变成符号,又被译成文字,交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轻飘飘的纸张从主席手中落下,他在口袋里摸索自己烟,拿出来却颤抖着丢下,捡起来又找不到火柴,反复几次,他才点好手里的烟,满眼已是泪水。

一旁的人看见,莫不感到悲伤。在听闻亲生儿子去世后,没有一丝的哭声,可谁都知道这位父亲心中有多么痛。毛岸英是他的儿子,是他亲自下令派去战场的,但作为一名领导人,他不能特殊对待自己的儿子,不派他又派谁呢?

因而,毛岸英的遗体也没有送回国内,而是同无数的志愿军们葬在一起。战争胜利后,大榆洞等许多战场,都立上了纪念人民志愿军的墓碑,前来悼念的后人络绎不绝。

这场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无数和毛岸英一样忠贞勇敢的志愿军们冲锋陷阵,保卫两国人民所共同珍惜的和平。人们看见的历史资料、影像,是少之又少的。可是,就算是短短几行字,短短几秒钟,或者几张零星散落的照片,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鲜血和眼泪。

任何时候,都应坚定地站在和平的一方,只有和平,才是人类最大的幸福和生机,人们牢记历史,缅怀英雄,即是珍惜、保卫和平的一种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电报   朝鲜半岛   司令部   苏联   敌机   朝鲜   我党   志愿军   死因   幼稚园   绝密   牺牲   弟弟   和平   儿子   父亲   真实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