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背后需关注什么?

文|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3月10日,总部设于美国加州的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惊爆因资不抵债而被勒令关闭;而3月12日,作为加密货币公司主要融资来源之一的标志银行(Signature Bank),亦被美国财政部以存在系统性风险为由关闭。

SVB并非雷曼2.0

消息一出,引起广泛关注,大型金融机构股价的纷纷下跌,甚至有学术研究指出,美国现有186家银行面临与SVB类似的挤提风险。不少人都担心这一波银行倒闭潮会如2008年的「雷曼时刻」重现,从而掀起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笔者认为,本次SVB的倒闭与雷曼兄弟的破产性质并不相同,短期内或会使其储户蒙受损失,甚至部分企业结业,但料想并不会引起大范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知道,雷曼兄弟当年资产规模达6400亿美元,且关联衍生品合约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然而,SVB截至去年底拥有约2090亿美元资产,旗下存款规模达1754亿美元,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位于硅谷的科技初创企业,即使到了倒闭之时,该行仍拥有大量流动性佳的美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SVB被逼关停呢?背后启示值得我们多加留意。

金融产品估值退潮

硅谷银行的获利模式尤其值得反思。在过去美国政府推崇「温和通胀」刺激经济的数十年中,一方面低息政策让短期借贷的成本持续低廉,另一方面十年期国债等长周期投资的收益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保持在高位,金融机构只要确保资金周转不出问题,就几乎能「屡试不爽」地从中获得利差。

然而,由于美国近年来几乎是「毫无节制」地放水,导致了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而为了应对高通胀,美联储又不得不采取鹰派的加息政策加以遏制。换言之,上文提及轻易赚取利差的两个前提——低息及量化宽松环境,都已不复存在。自从2022年7月起,长短期美债收益率倒挂已成为「新常态」,大量资金选择长期美债作为避险手段,并无法进一步推高科技初创企业的估值,手握大量美债、客户以科企为主的硅谷银行面临高成本、低收益的窘境,出现了流动性不足问题,成为了美国任性货币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目前,虽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确保了SVB储户获得100%的保障,且联储局已经宣布将从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 (BTFP)计划中抽调出规模达250亿美元资金,为银行、储蓄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存款机构,提供长达一年的贷款。

但对于投资者来讲,即使美国政府出手相助或可重振金融市场的信心,但若仍处于高息环境之下,难免愈来愈多金融机构出现类似情况。因此,投资者都需要以更审慎的态度面对投资:一方面要避免将资金过分集中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亦要留意到市场上的投资标的在资金「退潮」中正面临重新估值,此时万勿被「概念」过分引导,需要更深入地了解金融产品背后的产业支撑能力,以保障在环球经济不景的大环境中获得更稳健的投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美国政府   低息   硅谷   银行   美国   金融机构   存款   危机   规模   资金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