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25年前,不顾妻子反对收养6岁孤儿,如今养子成了他的骄傲

姜昆,中国第四批(相声)非遗传承人,被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拥有如此成就的姜昆,却在1998年,求妻子收留从孤儿院带回来的儿子。

这个儿子的到来,让这个家充满阴霾,夫妻感情急剧下滑,就连女儿也从国外归来,想要看看是谁,来抢自己的地位?

姜昆的举动,让家人无法理解。唯独小男孩很开心,自己终于拥有“爸爸妈妈”的爱护了!

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他是姜昆的私生子吗?姜昆妻子李静民又会如何对待这个小男孩呢?

01、姜昆的成就,和跟郭德纲之间的恩怨

提起姜昆,就不得不说相声界的发生的一件大事情。

相声最初是流传于民间,属于“上不得台面”的小众艺术

但在文化的变革后,出现侯宝林、马立等人对相声进行了一番“摒弃糟粕”的路程。

把一切关于讽刺性相声的话题,全部归于“歪门邪道”,留下正能量满满的相声流传。

那个时候的相声,是不能说人坏话的,就像是如今的郭德纲一派,最爱贬低某个人,这样的相声在当时,肯定会被大家批判。

姜昆和相声的缘分深厚,但他是在结婚后才拜师马季,成为相声界的一员。

跟着马季学习5年的相声,央视春晚筹办时,导演便找到马季来担任春晚策划。

马季一想,自己一个人肯定做不完那么多的事情,又把姜昆给带上了。

那一年里,姜昆和刘晓庆成为第一批春晚主持人,可谓是风光无数。之后的姜昆,人生彻底开挂,成为央视的常客。

姜昆的名气越来越高,但他的事业却陷入瓶颈期。

他写不出好的作品,每次演出时,都是用的别人的佳作。这样下去,他还有什么脸面混迹于相声界?

1986年,姜昆去了朋友家里,想要对方开导一下自己的思路。恰逢此时,一对兄弟的出现,让他茅塞顿开。

梁左和梁天见到姜昆,就把自己的新作品给了他看。

等到姜昆把《虎口余生》读了一遍后,大为震撼,他说梁左的幽默,可谓是浑然天成,无人能超越。

姜昆意识到,眼前的两兄弟,将会是他未来创作的贵人。

次年,两兄弟就和姜昆一起创作出《虎口遐想》这样的佳作。之后的7年时间里,三人一起合作出多部经典作品,成为相声界的奠基之作。

梁左和姜昆在合作完《明春曲》后,各奔东西。

有人说是两人为创作闹了矛盾,有人说是姜昆不满足对方的强势,无论外界怎么传,姜昆和梁左都没合作过了!

梁左的退出,让姜昆失去有利条件。

90年代里,赵本山在姜昆的帮助下迅速崛起,从此他退出春晚舞台,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等人进入大家的眼前。

只是,他们的演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相声,而是归于小品了。

相声在春晚沉寂十余年,一直到郭德纲一派崛起,才重新迎来相声的新一个传奇。

但郭德纲的相声,是属于“贬低意味深厚”的类型,也不是传统风格。

因此,姜昆才会坦言对方的相声庸俗无比,郭德纲也不服气,直接把姜昆写到剧本里,多次嘲讽。

两人开撕多年,最终姜昆落了下风,渐渐退出人前。

郭德纲却靠着“德云社”,在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但从艺术成就上来说,郭德纲是一辈子都无法超越姜昆。

02、25年前,不顾妻子反对收养6岁孤儿

姜昆和妻子年少相识,结婚多年只生下一个女儿。两人感情很好,姜昆也从未和其他演员闹出过绯闻。

不过,在1998年的时候,两人生平第一次吵架,是因为“儿子的到来”。

姜昆事业低谷时,把重心放在公益事业上。这一年里,他到了一家孤儿院里送温暖,一个男孩胆怯地跑到他身边,开口喊了一句爸爸。

此后,姜昆才了解到,这个男孩是孤儿,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外。

姜昆看着几岁大的孩子,实在是不忍心,便办理收养手续,带回了家。此时的妻子,正在国外陪着女儿读书,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隔了一段时间后,姜昆从孤儿院里带回儿子的事情,闹得全网皆知。

就连远在国外的妻子和女儿都听到一些不好的传闻,李静民不相信丈夫会背叛自己,她立即回国想要弄清楚真相。

当她打开门时,一个男孩正坐在沙发上看着黑白电视。姜昆从厨房里出来,手里端着一碗面。

李静民见到大发雷霆,质问姜昆是送走这个男孩,还是和她离婚。

姜昆一生很少求人,但为了这个男孩,第一次对妻子开口说:“这个男孩很可怜,你就收留下他吧”!

妻子看到小男孩可怜的眼神,更加生气,和姜昆大吵一架,含泪留下这个小男孩。许久后,妻子平复好心情,才问姜昆是何时有这个私生子的?

姜昆顿时脸红,他不敢相信妻子会听信外界的流言蜚语。

“我的心里只有你,我的亲生孩子只有珊珊”。姜昆半天憋出了这一句话,他又把收养的证据找给妻子看。

与此同时,女儿珊珊也回来了,她很不满意父母收养弟弟。但见到弟弟很可爱,也只能勉强接受。

妻子和姜昆之间,因为孩子的到来,出现隔阂

姜昆就对养子说,你的妈妈暂时无法接受你,但你要是懂事一点,多喊她几声妈妈,她就会心软了。

姜昆太了解妻子了,她的心地善良,迟早会接受这个孩子的。

果不其然,姜昆事业忙碌时,就把孩子交给妻子带着。妻子会设置好闹钟,很早起床给养子做饭吃,还会亲自送他到学校里读书。

嘴上说着不喜欢养子,实则是把养子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看待着。

时间一长,李静民对姜河更加宠爱一些,她一天见不到儿子,还会在姜昆面前念叨:“这孩子,不知道去哪里玩耍了,天都黑了还不回家”。

小学几年,姜河都很听话懂事。但上了初中后,他的成绩一直不好,把姜昆和妻子都给愁坏了。

他们请来好几个老师给他辅导功课,但成绩也是在全班倒数几名。

姜昆问姜河是不是不想上课?姜河摇摇头说,自己对上课没有兴趣。

姜河的回答,让姜昆也有些犯难,难道让儿子跟着自己学习相声吗?

姜河跟着父亲学习一段时间的相声,但他却抱怨太累太无趣,不想学习了。

这时候,姜昆的一个好友给他支招,说姜河的身材更适合学习杂技。姜河被姜昆送到杂技团里学习,他对杂技很感兴趣。

有一次,姜昆不放心儿子,偷偷跑去杂技团里看儿子。

他见到儿子压腿都哭了,也没喊老师停下,姜昆于心不忍,后来又劝说儿子换一行发展。

姜河很坚决地告诉姜昆,他很喜欢杂技,想要一辈子就做这个。

03、如今养子成了他的骄傲

在杂技团里学习两年后,姜河去了一所知名学校里读书。然而,儿子长大一点后,姜昆又发现一个问题,儿子花费增加不少。

以前,儿子一个月只用1000元,但自从去了学校里读书,一个月2000元都不够用。

姜昆就暗自去学校看儿子把钱用在哪里了?没想到,眼前的一幕,让他十分的寒心。

儿子带着一群朋友,去了一家装修很豪华的餐馆里吃饭。吃完后,儿子主动付钱,还豪迈地说着我家有钱,以后我请客吃饭就行了。

姜昆不想儿子学坏,周末的时候,就把儿子带到乡下一个朋友家里。姜昆带着儿子一起劳动,累的汗水都打湿了衣服。

姜昆此时才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吃饭了。

姜河以为姜昆不想养自己了,立即道歉说自己做错事情,以后不会再请同学吃饭。

两父子坐在田间里,聊了很多关于钱财的问题。

姜珊知道弟弟的事情后,也打电话开导他,让他学会存钱,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

2005年,姜河进入广州军区杂技团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与此同时,他也对自己的父母感到很好奇。

有一次,姜河看到有寻亲网站时,就对姜昆说:“爸爸,我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可以吗”?

姜昆点点头,他告诉养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儿子在网络上发出一些寻亲消息,但一直都没有人来认亲。

后来,姜昆又帮助儿子去发寻亲,还登上过报纸。

遗憾的是,姜河的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好几年过去,也没有人主动来认亲,姜河也彻底死心了,不再提寻找亲生父母的事情。

女儿回国后,进入娱乐圈里发展,但她的运气没有父亲好,一直都没红起来。

不过,这对于姜昆夫妻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女儿优不优秀,都是他们最亲的人。

姜昆和妻子住在老房子里,儿子偶尔回家时,也会住老房子。不过,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单位宿舍里住着。

女儿和姜河关系很好,两姐弟时常相聚,偶尔还会一起回家看看父母。

2017年,姜昆和曾经的老搭档戴志诚合作了一段《新虎口遐想》

新版的《虎口遐想》并未受到大家的认可,反而很多人质疑,姜昆离开梁左彻底江郎才尽了。

之后的他很少上舞台了,偶尔上舞台也是和老搭档一起说曾经爆红的相声,而不是自己创作的新相声。

之前,他曾批判过郭德纲的相声庸俗,如今郭德纲如此红火,想必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73岁的姜昆,已经不再奢望上舞台了,他已经是大家心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他在相声界做出的成就,值得所有相声晚辈尊敬。

年迈的姜昆,行动有些不便,姜河从宿舍里搬到老房子里,和他们住在一起。

李静民看到听话的儿子,时常庆幸当初自己的包容,让女儿减轻不少负担。

姜河很感恩母亲的付出,只要他在家里,做饭洗衣服都是他,他不会让李静民操劳。

能够有这样一个听话的养子在身边,姜昆和李静民感到很幸福。

结语:

姜河寻亲多年,也没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李静民劝他看开一点,姜河却说:“我只想完成曾经的心愿,不过我如今有了爸爸妈妈,已经很开心了”。

在李静民心里,虽然她没有生育过姜河,但他是她一手带大的孩子,如同亲生。

李静民时常告诉女儿,一定要和弟弟互帮互助,他们未来是最亲的人。

良好的教育,能够让家庭变得更和谐。在姜昆和李静民的教导下,两姐弟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养子   孤儿   妻子   团里   虎口   杂技   相声   骄傲   弟弟   年前   儿子   爸爸   舞台   父母   女儿   事情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