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龙头,景业智能:乘着核工业智能化的春风,冉冉升起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泰证券 冯胜 王可)

1、公司深耕核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业绩进入快速增长期

1.1 发展历程:公司已成长为我国核工业智能化头部企业

公司成立于 2015 年,乘着核工业智能化春风快速发展。公司成立恰逢核工业智能装备发展窗口期,创始人来建良团队利用自身在智能装备领域的专业背景、研发能力以及合作伙伴的合作契机,取得了第一套核工业智能装备样机的订单并成功研制完成。

公司专注并致力于智能制造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工业系列机器人、核工业智能装备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已成功应用于中核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多个项目。通过使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生产效率、系统可靠性均得到大幅提升。

发展历程:2015 年,公司完成第一套核工业智能装备样机。2017 年,公司核工业机器人试制定型。2019 年,核工业智能装备和核工业机器人投入正式工程应用。2020 年,核工业电随动机械手获得了国内首台(套)产品的认定。2022 年,公司登陆科创板上市,同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深耕行业多年,公司已积累多项专利技术和丰富应用经验。

公司形成了核工业系列机器人技术、核工业智能装备技术和数字化工厂三大类自主可控技术。截至 2022 年底,公司已拥有专利 180 项,其中发明专利 62 项,实用新型专利 94 项,软件著作权 24 项。

通过多年深耕核工业机器人行业,公司积累大量基础数据,在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核心算 法领域具备丰富经验。同时公司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大数据分析与边缘计算技术,自主研发了核环境下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数模与装备的虚实互控,对装备运行状态进行三维视景监控。

1.2 主营业务:核工业智能装备、机器人为主导产品

公司产品线可分为核工业产品、非核产品、其它三类。核工业产品分为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和核工业智能装备;非核产品主要为适用于新能源电池、医药大健康、职业教育等领域的专用智能装备及智能生产线;其它产品主要包含军用特种装备和技术服务。

图表 2: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分类及介绍

2022 年公司核工业产品收入占比高,产品主要用于乏燃料处理环节。

根据 2022 年年报,公司核工业产品(包含核工业智能装备及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实现营收 4.4 亿元,同比增长 36.6%,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合计达 90%;非核专用智能装备贡献营收 2%,其它收入贡献 8%。

按下游领域区分,公司 2021 年订单主要集中于乏燃料后处理环节,占比 达到 65%,其余核燃料循环领域订单占比为 32%,核技术应用占比仅 为 1.49%。

各项业务盈利情况:公司综合毛利水平较高,22 年综合毛利率达到 47.68%,较 21 年全年提升 3.07 个百分点。

综合看,公司核工业机器人毛利最高,22 年毛利率为 50.82%;次高毛利产品为核工业智能装备,22 年毛利率为 45.12%。

公司主要产品毛利水平近年有所下滑,主要原因系公司产品量产后单台售价略有下降。综合看,公司产品平均毛利率水平仍然保持高位。

1.3 股权结构:核心团队激励充分,管理层结构稳定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来建良先生。截至 2022 年 3 季度,来建良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3.99%的股份,通过全资子公司杭州行之远持有公司 28.99%股份,合计持股 32.98%,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

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均有持股。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上市前 17- 20 年共进行 4 次股权激励,核心管理层均通过员工持有平台间接持有公司股份。

图表 7:公司股权结构(截止 2022 年年报)

公司核心管理层毕业于知名院校,从业经验丰富。公司创始人为来建良,毕业于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具有博士学位及教授职称。核心技术人员为来建良、金杰峰、田立刚,技术团队整体行业资历深厚、科研成果丰富。其余核心管理层成员多数出自国内名校,于公司创业初期加入,各自领域具备丰富工作经验。

1.4 财务情况:业绩保持快速增长,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公司 16-18 年接手的研发项目成果显著,逐渐落地实施转化为订单。

公司营收从 2018 年的 0.8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4.63 亿元,复合增速达 55%;归母净利润从 2018 年的 2000 万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22 亿元,复合增速达 57%。由于公司项目制的特性,四季度确认收入占比较高,22 年四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 51.6%。预期 23 年全年公司经营业绩仍将维持快速增长。

图表 9:公司历年营收及其同比增速 图表 10:公司历年归母净利润及其同比增速

整体费用水平可控。公司三费中管理费用占比较高,主要系员工工资薪酬支出;由于公司以直接销售为主,客户集中度和稳定性较高,销售费用占比较低。

研发投入占比较高。公司 2019-2021 年度整体历年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且占营业收入比例维持在 10%左右。从公司人员结构看,截止 2022 年,公司研发人员 146 名,占公司总人数 43.98%,属于典型研发型公司。

2、核工业下游产业蓬勃发展,智能装备需求增长空间巨大

2.1 政策与技术共振,核电有望步入黄金发展时代

核工业包含领域众多,核电是核工业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核工业包含铀矿勘探、开采、提取、燃料元件制造、铀同位素分离、反应堆发电、乏燃料后处理、同位素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安装、设备制造等一系列应用,其中核电是核工业的重点应用领域。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我国核工业目前已从跟跑到并跑,核电相关技术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核电具有稳定性高、利用率高、经济性强的优势。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报告,核电是全生命周期度电碳排放量(二氧化碳当量与发电量比值)最低的发电方式,核电度电碳排放不足火电碳排放的百分之一。

核电不受环境、季节等因素制约,发电具有稳定性。水力、风力、光伏发电受到环境制约,具有不稳定的特性。由于不稳定性,大量电力无法并入电网使用,需要配套大量储能系统方可提升其利用率。而核电与火电类似,发电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核电具有利用率高的优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是用来衡量发电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指标,核电显著优于其它新能源发电方式。2020 年我国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7453 小时,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3827 小时,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2073 小时,光伏设备利用小时数为 1281 小时。

核电具备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根据 IEA2020 年发布的《Projected Cost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2020 Edition》,核电全生命周期低于其它所有发电方式。

我们认为我国核电行业有望在技术进步和政策转向的双重推进下迎来加速发展。从技术层面看,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三代核电机组及相关设备的自主研发及主要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核电安全水平更上一层楼,技术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从政策角度看,我国对于核电行业的政策持续宽松,在“十四五”期间鼓励在安全前提下发展核电,并制定了明确的装机容量要求。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核电加速 发展的重要时间段。

技术:我国自研的三代机组“华龙一号”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行业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技术能力。2021 年,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 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 5 号机组已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我国在第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少数自主掌握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之一。

自主性:“华龙一号”机组的所有设备国产化率高达 88%,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安全性:三代核电机组较二代机组安全性上有大幅提升。第三代核电技术把设臵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了设计核电厂必须要满足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在安全问题上做到“设计兜底”。第三代机组添加大量非能动设计,确保反应堆在出现事故时将危害降低,例如堆芯顶部的巨大水箱、自动泄压阀门等。

我国自主设计的“华龙一号”及“国和一号”属于三代核电技术。

领先性:我国加速研发第四代核电技术及新堆型,部分技术逐渐从“追赶”到“引领”。四代核能系统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国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研究,技术具备一定领先性。

2021 年 12 月,全球首座四代核电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根据人民网,此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93.4%,象征着我国已成为世界核电技术的领跑者。

此外,各类堆型加速研究推进。钠冷实验快堆已完成实验验证,并推广应用;熔盐实验堆已在甘肃武威开工建设;铅基快堆等新型反应堆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验证也在全面铺开。

政策:核电行业政策呈现明确上行拐点。我国对核电政策从早期的 “适度发展”至现今的“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经历近 20 年 时间。

期间 2011 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我国发展核电的政策导向产生较大影响,2011 年-2018 年间,仅通过 11 台核电机组的审批,核电行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2019 年,国家重新开启新增核电机组的审批。“十四五”期间,政策表述、装机规划、审批数量等线索均反映我国对核电发展态度逐渐转变,预计国内核电发展有望加速。

“十四五”期间政策文件表述更为积极。在 2021 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表述,是我国多年来首次对核电发展战略使用“积极”二字,较“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表述明显升级。

我国明确未来装机容量目标。在《“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在 2025 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 千瓦,折算 2021-2025 年期间年化复合增速为 7.2%。

2022 年核电机组审批数量显著增加。自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我国对发展核电保持高度谨慎。2016-2018 年,三年未通过新增机组审核;2019 年后,我国恢复新增机组审核;2022 年,我国共通过审批十台核电机组,较 19-21 年每年通过 4-5 台的审批数量显著增加。

多省在地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对核电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核电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地位又有进一步提高。2021 年,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国内各个省份均对核电产业做出相关规划,我国核电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2 核工业智能化背景下,核电景气度回升带动核燃料循环产业智能装备

资本开支

我国核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十四五”期间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核工业建设启动晚、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原因,早期中国核工业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近年随着核工业有关重大专项的推进、核电建设的加速发展、中核集团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我国核工业智能化速度有望提升。

中核集团“十三五”期间已将“数字核工业”作为重点战略任务。“数字核工业”贯穿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覆盖集团公司战略管控、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和技术基础等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期间中核集团启动了数字铀矿山、核燃料智能生产和元件智能制造、数字核电等信息化专项工程,大力推动产业链协作。

海外核燃料领域智能化水平较高。核燃料领域,美国西屋公司、法 国 FRAMATOME 罗曼厂和韩国核燃料元件厂等公司的核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均较高,法 国 FRAMATOME 罗曼厂近年来斥巨资进行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全过程的自动化加工、物料的自动化转运以及信息数据跟踪和管控。

核燃料是核电站运营的基础,构建核燃料循环将有效提升我国核燃料保供能力。核燃料加工生产及后处理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主要环节包括铀矿开采、冶炼、转化纯化、同位素分离、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电站反应堆等多个环节。

图表 20:核燃料循环产业示意图

核燃料主要由铀矿制成,我国铀资源对外依赖度高。铀矿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资源,是制备核燃料的必备元素。核燃料具备较强消耗属性,根据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每 12-18 个月需要更换一次。我国铀资源贫乏,对铀资源进口依赖度高。

乏燃料经过处理重新制造的 MOX 燃料(Mixed oxide fuel)可作为核燃料的重要补充。乏燃料是指随着核电站运行,燃料中裂变核素逐步消耗,不足以维持裂变反应,从反应堆去除的燃料。乏燃料经过处理后提取的钚可用于重新制造 MOX 燃料棒用于核燃料的替代和补充,可大幅节省铀资源。

中国坚定执行闭式核燃料循环的政策,乏燃料处理产能建设势在必行。早在 1983 年,我国国务院的科技领导小组确立了我国“发展核电必须相应发展后处理”战略。因此我国坚定采用“闭式核燃料循环”,即将乏燃料送入后处理厂后再进行深层填埋处理。相比欧美等国所采用“开放式燃料循环”的的优点在于可回收利用铀、钚等资源,同时可以减小放射性废物体积并降低毒性。

图表 23:闭式核燃料循环示意图

早期我国乏燃料年处理能力仅为 50t。2010 年,中核四零四所的首个乏燃料后处理中间实验工厂热调成功,处理产能为 50t/年,标志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工艺流程的打通,但规模化建设能力不足。后续中国试图与法国合作建设大型乏燃料处理厂,但由于价格、选址、技术不共享等问题持续搁浅。因此,我国早期乏燃料处理厂建设长期处于发展停滞阶段。

近年我国乏燃料处理技术取得突破,对应处理产能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研究持续推动,我国乏燃料处理技术取得突破。中核龙瑞已开始乏燃料处理厂一期示范工程建设(R1 项目),该项目年处理乏燃料产能为 200t。

我国乏燃料贮存量趋于饱和,处理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缺乏对应处理能力,当前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的贮存方式主要是在堆贮存。截至 2020 年底,全国约 90%累计产生量贮存于电站内乏燃料水池中,目前,我国早期投入运行的秦山第二核电厂一、二号机组、大亚湾核电厂和岭澳核电厂在堆贮存水池已饱和或即将饱和,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已开始向岭澳二期倒运。另外秦山核电厂、岭澳核电厂(二期)的核电机组在堆贮存水池在 2021-2025 年期间将陆续达到饱和。

由于起步较晚,预计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将处于长期不足阶段。根据测算,预计 2025 年我国年乏燃料产生量约为 1679 吨,累计量达 15983 吨;2030 年乏燃料产生量将达到 2467 吨,累计量将达到 26620 吨。根据景业智能招股说明书估算,2035 年前我国需要新建 3- 4 个 800t/年处理能力的乏燃料处理厂方能达到平衡,我们认为该测算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乏燃料产生量测算假设一:根据《我国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离堆贮存的规划研究》,我国每 100 万 kw 压水堆核电站年产生乏燃料 21t,AP1000 机组年产生乏燃料 26.5t。假设我国单个 100kw 压水堆平均年产生乏燃料为 24t。

乏燃料产生量测算假设二: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2025 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 7000 万千瓦目标,对应 2022-2025 年新增装机容量年化复合增速折算为 8%,假设 2025-2030 年仍维持此增速。

乏燃料处理环节对智能装备依赖度高。乏燃料后处理过程通常采用普雷克斯(PUREX)工艺流程,利用不同价态铀、钚在磷酸三丁酯(TBP)中分配系数的差异,将铀和钚进行分离和纯化回收,最终实现乏燃料的再处理。整个环节涉及对放射性材料的提取、分析和回收制作,需在放射环境下完成大量高精度工作,因此需要大量使用机械手和智能装备。

乏燃料后处理厂的分析样品数量庞大,以英国塞拉菲尔德后处理厂为例,该厂年分析样品总量约 21 万个。

长时间人工操作易受过量辐射。乏燃料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裂片元素和超铀元素,具备极强放射性。

乏燃料处理环节智能装备需求数量多。根据 Orano 和 La Calhene 官网公开资料,目前世界最大的乏燃料处理厂 La Hague 具备乏燃料年处理量 1700 吨以上,其中对应机器手装备数量在 600 支以上。

用于乏燃料处理环节的核环境装备需具备耐辐照、高可靠性、长寿命等特性。核环境下,常规半导体元器件无法正常工作。射线中带电粒子和中子穿过机器后,分别对半导体产生电离效应和位移效应,导致原本半导体元器件中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最终整个机器将无法正常运作。为确保核环境装备能在高辐射环境下长时间可靠工作,尽量减少后续人与之接触的可能性,对装备的设计、材料、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位移效应:中子在与辐照材料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后,晶格的原子在碰撞获得能量后离开原本点阵位臵。当大量晶格原子移位后,破坏了原本半导体晶格的势能,进而引起载流子浓度、电导率等下降,直接影响半导体性能。

电离效应:带电粒子穿透物质与辐照材料的电子相互作用后,带电的辐射粒子把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吸收能量后将离开原有轨道,原子缺少电子后变成带电荷的离子,产生电子空穴对。

辐照加固是一项综合技术,需通过材料、设计、结构等多方面实现。

材料方面,通常采用铅和高分子材料以提高辐射屏蔽能力;设计方面,采用抗辐射电路设计、易损电路集中布局设计和冗余设计等设计方案针对元器件物理特性和工作特性制定加固方案;结构上,优化结构提高屏蔽效率。

乏燃料处理厂建设将带动智能装备需求,预计 2035 年乏燃料厂对应智能装备投资额达 358.6 亿元,直线折算 2022-2035 年间每年平均新增智能装备投资额 27 亿元。

根据景业智能招股书,一座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约为 39.84%,一座 800t 年处理能力乏燃料厂投资额为 1500 亿元。假设 2035 年我国将建设三家 800t 级处理厂,则其中设备投 资金额将为 1792.8 亿元。

根据德勤《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智能制造与应用企业调查》,2009 年我国智能设备应用在机床、仪器仪表、通用基础件、施工机械、印刷机械和石化装备等市场的比例平均数约为 20%,该报告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考虑我国核工业智能装备发展阶段,与上述发展阶段类似,因此假设其中智能装备在总设备投资中占比为 20%。按此比例估算,2035 年乏燃料后处理厂智能装备投资规模或将达到 358.6 亿元;折合单吨乏燃料产能对应智能装备投资强度约为 1500 万/吨。

3、多项优势凸显“景”争力,公司业务增长极广阔

3.1 公司为核工业智能领域稀缺标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凸显

景业智能是国内少数具备核工业机器人及装备生产能力的公司。公司自创立专注于核工业自动化领域,经过多年的行业积累与发展,公司现已成为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之一,提供的智能装备已被多个国家核工业重大专项成功采用。

核心产品技术具备领先性,与国外厂商处于同级别产品。公司电随动机械手、和分析取样机器人产品为国内独家供应,其产品多项性能指标领先或相同与国外厂商产品。

实现电随动机械手进口替代,性价比高于国外产品。公司作为国内唯一电随动机械手的批量供货商,产品在实现进口替代同时,报价远低于国外竞品。电随动机械手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各关节运动范围、操控模式、操作端反馈力度、驱动方式、密封形式、安装方 式六大指标。产品所采用的对比公司主要包括:法国 A 公司、俄罗斯 B 公司、德国 C 公司、江苏铁锚、成都烽火。

分析取样机器人国内独家供应,性能指标比肩国外竞争对手。根据公司招股书,目前国内尚无其它取样机器人供应商,取样机器人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取样操作自动化、定量取样直接气动送样、便维修性三大指标。采用对比的公司包括:法国 E 公司和德国 D 公司。

公司产品在国内机器人领域竞争能力较强。景业智能在中核集团机器人供应商中产品种类、中标数量、订单金额均大幅超过竞争对手。根据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名录,机器人主要供应商包含 10 家以内,主要包括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海王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四川航天神坤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单位一等公司。

公司项目逐渐从研发期转入交付期,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兑现。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其重大销售合同数量及金额逐年增长。2019 年,公司履行完毕的重大销售合同数量仅为四个,共计 6846 万元;截止 2022 年 2 月底,公司正在履行的重大销售合同数量为 19 个,合计销售合同 金额 5.29 亿元。

2020 年后,公司核工业智能装备工程类项目占比显著提升。2020-2021 年,工程类项目贡献金额大幅增加 2019-2021 年公司核工业智能装备销量分别为 18、44、194 台,销售数量大幅增加,前期研发产品逐渐开始转化为收入。

图表 31:核工业智能装备三类项目销售金额(万元)

募投项目带动公司产能翻倍增长。

公司 2022 年通过上市募投 3.2 亿元 用于在杭州滨江区建设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制造基地,此外公司使用自筹 资金及少量 IPO 超募资金,共计 2.4 亿元,在杭州富阳区建设另一机器 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基地。两基地建设完成后将大幅提升公司自身加工生 产能力。

新增产能 2024 年投产后,公司生产能力有望实现翻倍。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纪要,两项目新增产能预计年产能产值 11.4 亿元,较现有租赁厂区可实现的 8-10 亿元产能实现翻倍式增长。杭州滨江区新与杭州富阳区新增产能预计 2024 年底投用。

新增浙江海盐核化工智能装备产能。2023 年 2 月,公司公告将在浙江海盐县投资“高端核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包含 25 套核技术应用、核化工智能装备。

3.2 主业护城河已形成,公司深挖产业链潜在增长极

中核集团间接入股,公司为中核集团供应商体系中智能装备核心供应商。2020 年 12 月,中核集团子公司中核浦原作为产业投资人入股景业智能。截止 2022 年三季度,中核浦原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司主营业务与中核集团提出的“数字中核”战略相吻合,未来公司有望持续与中核集团进行多方面战略合作。

下游客户认可度高。公司是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同时与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央企下属单位,以及南都电源、东阳光等知名上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优势已经奠定公司行业头部地位,护城河已形成。

公司具备行业卡位优势。公司建立时期正处于我国核工业智能化启 动的窗口期,早期的研发项目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公司已 形成了较好的行业口碑和品牌效应。

行业技术门槛高,公司已具备较强技术优势。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涉及机械工程、核科学、机器人、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和专业的深入交叉。经过多年,公司在基础数据、设计、核心算法、数字化方面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技术积累,相关领域拥有 139 项专利和 18 项软件著作权(截止招股说明书发布日),较国内竞争者有显著技术优势。

产品研发周期长,新进入较为困难。由于多数核工业产品具有定制化的特点,研发交付周期较长。按照客户采购设备的用途划分,核工业设备所归属的项目可分为预研类项目、工程类项目和技改类项目。通常前期研发阶段的项目无法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核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深挖核工业产业链大有可为。公司凭借其技术优势,坚持围绕核工业产业链开展研发,未来研发的布局将围绕“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智能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

公司在研项目储备丰富。根据公司 2022 年年报披露的在研项目清单,公司在研项目种类、数量丰富,除针对现有产品的升级迭代,在研项目主要针对核工业过程中乏燃料处理、废料废液处理、核素分离及生产等新领域。

公司拥有核电站数字化运维领域技术储备。核电站数字化运维是我国核电下一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行业壁垒存在在于技术水平及相应资质。根据公司公告《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关于审核三轮问询函的回复》,公司目前已具备相应资质,并已成立相关领域研发团队,形成 2 项数字化技术发明专利,具备边缘计算技术、核化工流程参数数字化实时监测与控制技术、数字化工厂集成系统平台开发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储备。

公司已取得核素提取设备相关订单。核技术应用在发达国家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美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年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约为 4%-5%,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到 2015 年相关产值占当年 GDP 的 0.4%,因此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放射性核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多数核技术应用的先臵步骤,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纪要,公司已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目前主要对核素生产、核素分离、分装等自动化装置进行研发,以掌握核素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开发并应用于核药制备等核技术应用领域,并于 21 年取得订单。

公司已开始核工业退役机器人研发。全球核工业预计将在未来 15- 20 年内迎来历史上第一轮退役高潮,全球核反应堆退役市场规模 2030 年预计超过 1000 亿美元。核工业退役机器人可用于废旧核电站中反应堆拆除、核设施退役等场景,公司已开始相应研发。

4、报告总结

受益于核电高速发展及核燃料循环产业智能化趋势,核工业智能装备市场有望长期向好。因此,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增长红利,具备较强的业绩爆发力。

长期视角看待公司成长路径,业绩弹性极高。从五年维度看,按前文测算平均每年乏燃料处理环节智能装备投资新增 27 亿元,公司为国内头部核工业智能设备供应商,若公司可获得其中 50%订单,即 2023- 2027 年公司累计可获订单为 60 亿元,较公司当前 4-5 亿元的收入规模有倍数级别增长空间。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6、2.24、3.00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40.5、30.0、22.4 倍。参考市场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并考虑公司业务稀缺性和成长性。

5、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的风险。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核工业领域,产品是核工业系列机器人与核工业智能装备等。若产业政策变化将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

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公司主要客户为中核集团下属单位和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客户集中度较高。若订单有所减少,公司经营将受到不利影响。

订单取得不连续使业绩波动的风险。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的具有订单周期长的特点,另外实地交付时受项目进度、场地、配套设施等影响,完成安装调试及验收的时间可能推迟,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募投项目建成后公司产能扩大约一倍。如果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将对公司产能释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业绩的季节性风险。因为公司客户集中于核工业领域,每年公司产品交付与安装调试验收的时间大多在四季度,故四季度收入占比较高,公司存在业绩季度性波动的风险。

研报使用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行业规模测算偏差风险。报告中的行业规模测算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选自【远瞻智库】文库-远瞻智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核工业   装备   智能   核燃料   核电   机器人   燃料   春风   龙头   我国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