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上香求什么?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

据中国媒体报道,旅游网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多,2月以来“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是占到了预订门票人群的一半左右。而随着中国年轻人间兴起了“寺庙游”的热潮,这句充满自嘲意味的网络流行语,也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新京报》星期二(3月21日)撰写评论文章,批评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指年轻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显然是“走偏了”,而“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文章发出后,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网民的批评和舆论的反弹,感到被冒犯的年轻人们,也在多个平台发声回击,一度在当天把相关话题“骂”上了微博热搜榜。

有趣的是,当天傍晚,属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的《北京日报》也就这个话题撰文,直言与其上纲上线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点出年轻人初入社会压力巨大,上香不过是一种减压方式,意在为网络舆论降温。

有网民不禁感叹,年轻人上个香,居然能让两家官媒“掐起来”,这个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

上香=不奋斗?

通过网民评论不难发现,《新京报》的文章激怒年轻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偏概全地把“上香”和“不上课不上进”画上了等号,将许愿的行为上升到“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

虽然文章也提到了年轻人面临的“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摆脱单身等”压力,也提出了上香是年轻人“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的可能性,但却用了更长的篇幅阐述为什么求神拜佛是靠不住的,颇有试图唤醒误入歧途的年轻人之意。

而文章末尾勉励年轻人应该坚韧不拔、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而不该“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在年轻人看来更是一碗“爹味十足”的“毒鸡汤”。

“爹味”这个词,最初被用来讽刺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年男人,现在则延伸至批评虽然什么都不了解,却热衷于教育别人、给人提各种建议的人和行为。

年轻人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上香攻略”“请手串攻略”证明,拜神烧香之类的活动确实在年轻人间流行了起来,而官媒试图抑制这样的“封建迷信”传播也无可厚非,但若是不能理解年轻人将上香祈愿作为心理安慰的难处,只是一味地批评,在网民看来就是高高在上、不识人间疾苦了。

文章还说,年轻人闯过困惑,既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支持的援手,呼吁社会关注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舞台和才能施展的空间。不过,这段话也被部分网民批评“假大空”、避重就轻,只谈情感、不讲如何改变现实的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中国   北京市委   年轻人   底色   上进   网民   批评   人间   年轻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