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懂了“三味”,已是中年!

小时候读过的鲁迅的文章,你还记得吗?比如《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对于当年的我,“泥墙根”的意义就远远大于中心思想,可今天再重新细读这篇文章,我才懂了文字中隐藏的那些人生的道理,这是当年那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无法理解的。

1. 其实童年的快乐只需要一片园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这一段,我当时不明就里,如今想来,这就是一段童年的记忆。九十年代之前的农村儿童,几乎每个人都是有的,这也是人生最初的阅历。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我家屋后的山上,哪里有荔枝树,哪里有一种白色的野草莓,鸟窝里有几颗鸟蛋,雨后山沟里爬出的小螃蟹,滚屎球的屎壳郎那吃力的样子,屋梁下的燕子是怎么给小燕子喂食的,还有,我和哥哥爬到一棵大松树上烧马蜂,结果被蛰的全身是包……,这些都和鲁迅描写的一样,是儿时最珍贵的经历。也正是有了这些,童年才有了乐趣,充实且完整,成为一生最美好的记忆,滋养人的一生!

可怜我们今天的孩子,记忆中大概只有作业、游戏、电视,对着外表漂亮味道独特的食品,却没有食欲!玩乐是需要家长陪同的,玩什么也是需要家长规定的,但家长不是儿童,怎知儿童的乐趣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百草园,就足以陪伴孩子的童年了。只是百草园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大概也从小学课本消失了吧!

百草园

2.防人之心不可无。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小时候,对这一段记忆尤其深刻,有点聊斋的感觉。七八十年代,我们那个地方,大人吓唬小孩子,喜欢用浙江人,说浙江人会把孩子拐跑,然后吃掉,这话的源头在哪里,我是真不知道,但山村里就是这样的传着,所以,每每遇到大路上有语音不是本地的人问路,我是不敢回答的,撒腿就跑,回家就告诉父母,在大路上遇见浙江人了。而父母们并不解释,只是威胁到,看你喜欢乱跑,下次准会被抓走。

当然,今天必须给浙江人正名一下,他们绝对不会干拐孩子的勾当。只不过,这些年,在全国拐卖儿童的事的确不少,所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依旧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叮嘱,也算是启蒙教育了。

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陌生人都会害你,但像美女蛇一样的人还是有的,所以,让孩子们谨记鲁迅先生的话是没错的。防人之心无可无啊!

鲁迅故居

3. 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自从学了这篇文章,“怪哉”这个词就一直刻在我脑中,遇到哪些无法理解的人和事,我总喜欢怪哉。但要弄得这些怪哉,靠问老师或者是长者,几乎不可能,都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年岁的厚重,慢慢自行释然了。

“不是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大概率是这样。所以,鲁迅说,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你读书时,无论家长老师,都只希望你读规定的书,问教材上的问题,如果你想读点别的,学点别的,问点别的,他们是不高兴的,也懒得和你说。你在读初中,却想问高中的知识,初中老师就会说,这个现在不用掌握,上高中去学呗;比如说,高考不考《月亮与六便士》,你要去读,老师就会收缴;又比如你想知道为什么父母会离婚,他们就会说,等你长大慢慢就明白了……。

百年前的鲁迅就说,现在所谓的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在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罢了,要恰如其分,发展各人的个性,这时候还没到!过去了上百年,我们今天的教育,在个性发展方面,显然比鲁迅时代改善了很多,只是所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少,任重道远啊!

如果你也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个赞吧,飞狐读书,与你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鲁迅   浙江人   渊博   书屋   中年   童年   家长   父母   老师   儿童   孩子   美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