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隋朝的财政制度变革与特征

/夏瑾钰

编辑/夏瑾钰

中国历史上,国库充盈,“古今中外,皆谓国库之富,莫胜也。”隋朝的财政收支状况,之所以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与隋朝的财政体制变革和制度特征有很大关系。

隋朝的赋税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在建国之初,因为国内事情太多,财政非常困难。到了开皇三年,“京城仓康尚空”的记录还在。

隋文帝从两宋开始,对其财政政策作了重大的变革,以扭转其薄弱的经济状况。在两宋之际,官府为应付不受节制的财政支出,采取了“重租重税”的方针。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政府剥削百姓,百姓受苦受难,经济萎缩,税收减少,财政亏空。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新金融政策。

本文从客观的角度,浅论隋朝的财政制度变革与特征

税收薄而广

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征纳。自开元以来,一直在进行稽查,蒙蒙浮沉。自开皇五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户籍登记,这一年,更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

“虚报户籍之人,虽有长期安置,但因其功劳,将其逐出,记入户名,以备隐匿。这样算下来,一共有44万人,新增164万人。”

很快,高颖的“赋税”就被推广开来,“每年三月五日,由知府巡视诸州,每隔五天,就有三个派系,按照赋税,赋税从上到下”,“游客都被赋税,这也是隋朝兴旺的原因。”

大业五年,在裴蕴的带领下,又一次对全国进行了调查,“如果有一个人有虚假,就会被革职,其家人代缴赋税。四年,共得二十三万人,增员六十四万一千五百人。

因为隋朝的人口结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制度,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所以人口的数量才会越来越多,第一年,人口只有四百五十万,到了第二年,人口就达到了六七百万,到了第三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九百万。”“地租”是以“人”为单位,“户”与“财”、“收”是分不开的,“户”也就是“财”。

所附的一本册子上写着:“至山东尚有齐俗,奸恶至极,有方人者六,或年幼,皆有赋税。要实行“薄赋广纳”,就必须建立在“多人”的基础上,因此,人均赋税虽较以前降低,但因“多人”的缘故,其税收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大大提高。

取其轻,弃其重

在南北朝时期,农业区的发展要比工商区的发展要好得多,到了隋朝,也是如此。附文帝为兴盛工商,废除工商等杂项赋税,以农业税为主。取消了原先的各种商税。

3月间,颁布“驰山、泽禁”,取消钢铁垄断,任凭采掘、熔炼,而不纳赋税。“一开始,仍以周朝为例,设立商号,禁止民间使用盐池和井水。

于是取消了酒楼,将盐池与民脂民膏,使人心满意足。”清朝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两种赋税,可见也是在同一时间废除的。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财政收入以农业税为主。

清朝对于农业的发展很是重视,在开皇二年,他就下令,实行平均分配,并要求“丁丁男子,按照北齐的制度,耕种土地,一人八十顷,永业田二十顷,并征收桑树、枣树等作物。

每一户人家,得一亩之地。”因此,像农民这样的工人阶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土地。隋朝实行均田,分阶段。

在民国二、五年间,政府以处理官田为主,故有“民田不”之说。从开皇五年到开皇六年,如果要解决流浪者、游人和平民的土地,那么开皇五年到十二年,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狭乡以外,这个时期的民田并没有多少。

不过后来人口增多,这一幕再次发生在开皇十二年。隋文帝特意命诸州监军商讨此事,并命大臣们向各地的官员们征询意见,并遵循“徒就宽乡”的原则,“派人去四面八方,平均分配土地。”不但解决了京、三河两个地区的问题,也把整个狭乡的问题解决了。

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隋朝采取了严格的措施,限制了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在限制范围之外的官绅地主的土地占有上,始终采取了禁止和镇压的方针。

比如,开元年间,有位高官的杨素,“田宅多在华阴,虽有闲散,但常以律法,不肯轻饶”,又比如,李园通断高官的“宇文之地,还于百姓”。

因此,推行各代均田制度比较好。除了均田之外,隋王朝还采取了开垦的措施,以长城以内为最大的屯田区,使得可耕种的土地迅速扩张,到开始九年已有人垦田一千九百四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六亩。同时,又在隋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和水利。

在隋朝,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其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唐朝。此外,隋文帝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于是,农产的收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诸州之间的贸易,从河南到潼关,从河北到蒲坂,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日夜不停。

财政开支的政策与特征

词家在财务上的富足,除了积极开发税收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的财务支出,支出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即便有更多的税收也是入不敷出。为确保国家支出的正常,而不增加成本,辅助财务采用下列方法。

与唐朝相比,京一到三品的官员要高出两百到两百,二十到一百四十,一百到四十,而以州的收入来看,除了一品的官员要比唐朝低一些,其他的官员都要高出一百到三百。总体而言,隋朝官员的薪俸较高。

唐代初期较高,这能激励官员更加尽心尽力。然而,在增加劳役的同时,隋朝又采取了裁撤官吏的方法。从南北朝开始,官制繁杂,官员庞滥,所以,明文帝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

开皇三年,“废除了所有的都城,将从南北朝开始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度,统一为州和县两级制度。

仁寿年间,人口增加,天下州三百,附场帝登基后,诸事并省,《隋书·地理志》记载,人口总数为一百九十九人,只有仁寿年间的三分之一,但也只有一百九十九人。

同时,他也取消了州县官员各自任命幕僚的规定,“只要有一位以上的官员,州县就不会再任命幕僚了”,这样,他就不会再任命一位官员了,也不会再任命一位官员。光绪十五年,亦“罢州郡县之官”,故在改朝换代之后,官员更是寥寥无几。与两晋时期相比,享受俸禄的人大大减少,使得国家的支出有所下降。

附庸于之前的府兵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军制。北周六柱,每一柱都有两个大将,大将督二开府,共二十四人,由一队一队,组成二十四支军队,每个军队都有两名将领,

“由大将亲自指挥,不受户籍限制,士兵只有一把弓一把,盔甲一把,还有一把弩箭,以及一些官员的俸禄。”

在这样的军政体制下,士卒的所有开销,包括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的生活费、武器和服装,都是由政府来支付的,再加上士卒的数量越来越多,比如“夏人半为士卒”,所以,军费的开销是无法想象的。

元朝初期,因为内部稳定,对外抵御叛乱,江南安定,虽然还在沿用,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于是在开皇十年,一统天下后,对军部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开皇十年后,他将军队和平民分开,改成了军队和农民。

士卒在州县登记,同农夫在田籍帐内耕种,平时干活,战争时期充军。在机构改革之后,他们也开始了持续的裁减,隋朝的军部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军部都有五十多个,到了仁寿年间,除了边境之外,其他等级的军部都被逐步取消,只剩下了三十六个等级,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一。

结语:

综合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南代的财政政策是多么的优越。在财政收入中,可以将主要的来源牢牢地抓在手中,拓宽了收税面,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让国家的收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这不仅缓解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还让农业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还巩固并繁荣了财源,完全改变了南北朝时的恶性循环局面。

在政府的预算中,节约了政府的第二笔支出。这样,就可以确保重要的工程的经费,并且还可以坚持实物优惠,而不是对赋税权和土地权利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让官员和士兵们获得利益,愿意为国家服务,还可以让国家的开销不会因此而增加。

在收入方面,一面减少了租税额,一面扩大了收税的范围,一面抛弃了严厉的工商业,另一面则是发展了占优势的农业,通过减少租赋来实现国家财政的充盈。

在支出方面,一面是增加了官停和觉赐,一方面减少了领取体禄的人数,另一方面是保障了重要事业的支出,同时还节省了最大的军费,并压低了不必要的支出。

达到增加俸禄而不增加税收的目的,以维持收支平衡。陶代的金融政策,主张削减一项,增加两项,“二分三分”之道,乃其财源兴旺之奥秘。

所以,这一时期的国库呈现出一种以前所没有的繁荣景象,国库中的储蓄多到了一种无法储存的地步。开元12年,“有大臣奏,使其所存之物都已满”。

因为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所以它的政权也变得更加稳固,从原本的分裂局面变成了一统,军队战胜了敌人,实力变得更强,国家的疆域也从原来的小范围扩大,最终变成了六世纪的东方大国。

因为国库充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农场主的地租。这种办法,既能维持农夫的正常劳动,又不至于对农夫的农业经济造成过多的损害,而发展农业经济,则为财政提供了丰厚的财源。

参考文献:

[1] 照抄还是扬弃:明清时期广西户口数字辨析[J]. 郑维宽.河池学院学报,2007(04)

[2] 论明代华南的在籍户口[J].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3] 唐代户口的分布与变迁[J]. 黄盛璋.历史研究,1980(06)

[4] 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J]. 曹邦军.江汉论坛,1982(06)

[5] 北宋的改革很新潮[J]. 朱晔.现代商业银行,2019(2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隋朝   开皇   仁寿   制度   赋税   国库   支出   官员   特征   财政   土地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