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六七十车真垃圾,让张译边翻边找证据!这部热剧拍出了90年代老刑警的倔与难

许多熟龄观众都对1990-2000年代的刑侦剧津津乐道,那时候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故弄玄虚,真实、硬核、敢拍。

而最近在优酷和央视八套播出的《他是谁》,就为观众找回了这样的体验:没有高科技刑侦手段加持,没有太多的主角光环,推理和侦查都基于长时间的热力投入和抽丝剥茧。而剧中呈现的割喉案、分尸案,也让很多观众联想到了“白银案”等很多震惊社会的恶性案件。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鲍成志及主创分享了《他是谁》创作的幕后。在他们看来,创作的核心是突出公安干警代代传承的专业精神和执着坚韧,“侦查的方式方法可以更新,但精神是需要传承的。我们想展现的卫国平(张译 饰)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代表着无数的平凡人,也代表着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人民警察。”

吃饭时别看!沉浸式侦查引讨论

杂草丛中,满身伤痕的尸体若隐若现;打开一个黑色塑料袋,环卫工人突然发现里面有人的牙齿;而当张译扮演的刑警卫国平泡在污水里摸索,他脸上突然扭曲的表情、赶忙离开并忍不住呕吐的模样,让人瞬间意识到,这里藏着更多可怖的证据……

类似这样的名场面,在《他是谁》中还有很多。在这部以1980至1990年代为背景的作品里,割喉案、分尸案等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接踵而至,带领观众和老刑警们一起踏上了充满悬念的解谜之路。

而在导演鲍成志看来,这些名场面的诞生,本质上是从叙事、拍摄手法、后期剪辑、音效和音乐上下功夫,“最重要的是能让观众跟着男主的视角走,只要观众能跟着男主的视角走,就能和人物产生共鸣,急他之所急,忧他之所忧,关心他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物的命运感出来了,这才能让观众想往下看”。

从目前的播出反馈看,《他是谁》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沉浸式侦查”:第一集割喉案里,卫国平紧张呼喊、奔跑的模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混沌的雨夜;而在追查疑似被害的女老师艾莹的线索时,上一秒观众还跟着卫国平和搭档刘顺奎(范雷 饰)在狭小的房间里来回打转,下一秒视线就突然定格在一个飞满苍蝇的大缸上。这口缸里,到底藏着什么?

也是因为有了这种沉浸的呈现方式,剧中还原的1990年代的办案模式也引发讨论。以张译扮演的卫国平为例,他在多年的侦查中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光是分析一袋垃圾,就能推断出丢垃圾的人的生活细节。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常常要用“笨办法”,比如为了找出碎尸案中尚未发现的尸块,卫国平带着队友们进了垃圾场,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苦苦寻觅,还潜进污水渠中找寻证物。

鲍成志坦言,在一个刑事科学技术条件有限的年代里,破案拼的就是意志力、个人能力和集体力量,“每个案子,小到小偷小摸,大到杀人放火,都只能靠最传统的人力办案,所谓的‘抽丝剥茧’,就是每一个办案人员一点一滴垒起来了”。

他表示,《他是谁》之所以细细还原老警察们的办案方式,正是希望致敬这几代警察的执着与韧劲,“卫国平为了要找到这个凶手,把自己后半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上去了,如果凶手找不到,徒弟也会继承他的遗志接着继续追溯这个案件,这种‘不破不休’的韧劲非常打动我们。”

同样拍警察,这次拍出了不同质感

《他是谁》播出后,有不少网友发现,这部戏的班底,真不错!

没错,监制丁黑和导演鲍成志此前联手执导过热播剧《警察荣誉》;张译刚刚凭借《狂飙》还原了一个执着的老警察的形象;扮演刘顺奎的范雷是张译在《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老搭档;扮演卫国平师父的丁勇岱是《人世间》里的老父亲;俞灏明、赵阳等演员的表现也都已经广受认可。

对此,鲍成志坦言,主创在选演员时最重要的是要符合角色。比如赵阳、俞灏明等演员其实都是二次合作,但他们无论是从好人变坏人,还是反派形象再升级,表现都让自己惊喜,“作为导演,我肯定是想着怎么能挖尽演员的才华,希望他们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谈及与张译的合作,鲍成志意犹未尽地回忆起了很多现场碰撞的火花。“比如卫国平和宋哲的戏,好多都是临场发挥出来的,像卫国平拿茶水泼宋哲、假装打蚊子打他的脸,拍摄现场所有人都笑翻了,特别有意思”。

鲍成志表示,《他是谁》和《警察荣誉》虽然都是在拍警察的故事,但题材和思路完全不同。《他是谁》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刑侦和现实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回归生活,“更大胆的想象力和制造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固然能吸引眼球,但这些并不是《他是谁》想表达的东西。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平凡的人物——不管是执法者,平民百姓还是罪犯都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有着相互影响对方命运的能力。”

话虽如此,还是有很多观众从《他是谁》中看出了和《警察荣誉》相似的温暖元素,尤其是在对警察群体的刻画上,故事里更多留下了彼此理解、携手共进的态度。比如卫国平和师父交流谈心的地点选在澡堂里,查案时卫国平更往往会恨铁不成功教育“萌新”,这些略显轻松和生活化的戏份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观众追剧时的紧张感。

“这些细节都挺原生态的。越是压力大的职业,越是会找机会给自己解压,同事、战友都是彼此的心理疏导员。我们在采访和体验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干警,并不像一般我们认为的那样不苟言笑、眉头紧锁,也都是活色生香,比一般人反而要更有趣。这点我们也都以艺术的方式放进了戏里。”鲍成志说。

为什么这样拍,为你解读剧集细节

■垃圾场找尸块的戏份,据说是实拍?

鲍成志:垃圾场的拍摄确实令人难忘,所有人都知道会很难,也知道这部分戏很重要,但用什么方式拍,斟酌了很久。我们考虑过使用特效,但是从我的经验来说,实景拍出来的真实感,虚拟拍摄是无法相比的。可能什么都弄得很像,但就是差了“质地”。所以最后剧组真的买了六七十车的真垃圾堆在那儿。拍摄前虽然做了一些防护措施,现场还是很辛苦,加上拍摄时还赶上雨加雪,真的很不容易,在这里感谢所有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

■为什么剧集播出过程中会显示证据发现时间地点等线索?

鲍成志:编剧去采风的时候也提到过,真实的案件发生的时候,公安干警会标记一下案发到现在多长时间了、案件什么样的进展。可以说“时间标志”是一线警察办案时会采用的标记方式,我们把这个细节做了放大。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会在字幕上打一个时间点,这也是塑造真实感,想让观众跟我们一起沉浸在警察破案的角度,知道案子在多长时间之内找到了证据。

■都说剧集参考了“白银连环杀人案”“南大碎尸案”,真的吗?

鲍成志: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我们搜集的案例作为参考,但整体创作主要还是编剧的创作。我看到有些观众在猜测这是哪个案子、那个是哪个案子,这可能也是看刑侦剧的乐趣所在,只要观众享受其中就好,如果能让观众因而关注到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那也挺有意义的。

■《他是谁》虚构了“宁江”这个城市,为什么?

编剧吴迪和李芳:从创作之初,我们就没有想过就某一个案子来写。就像宁江这座城市,既有南方城市的影子,又有北方城市的特点,它虽然是一座文学中的城市,但里面的每一条街,每一个人,每一桩案子,都是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又细心布局在这座城市里的。我们在创作刑侦剧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先建立一个扎实的世界观,然后让里面的人物和事件自然的、鲜活地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剧集   干警   垃圾场   刑警   案子   证据   案件   观众   导演   演员   警察   垃圾   年代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