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周刊」陈明哲|新安画派汪采白的绘画艺术成就



新安画派汪采白的绘画艺术成就


文/陈明哲


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学者称采白先生。汪采白是近代与黄宾虹同时继起的新安画派又一高峰。他把传统的青绿法融入到写绘黄山的创作中去,为新安画派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极大的贡献,给落寂二百年的新安画坛重新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无论是精神品格还是笔墨功夫,汪采白都无愧是近代新安画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

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期,中国的绘画中心逐渐向安徽的南部转移,其中随着渐江、汪之瑞、孙逸、查士标、程邃、戴本孝、江注、郑旼等一批创作手法相近、审美情趣相同的画家先后崛起,形成的以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出现了一度峥嵘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以梅清为代表的宣城画派和以萧云从为代表的姑孰画派。

进入十八世纪,新安画派渐成史迹,直到十九世纪初期,新安画派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黄宾虹、汪采白为代表的一批画家重新筑起了新安画派又一高峰。如果说黄宾虹是将新安画派伟峻沉厚的“北宋风骨”推向高峰,开辟了新安画派新纪元,那么汪采白则是把新安画派清逸萧散的“元人气韵”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把传统的青绿法融入到山水创作中去,为新安画派的丰富和发展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极大的贡献。胡适在为汪采白《黄海卧游集》序言里写道:“用青绿写他最熟悉的黄山山水,胆大而笔细,有剪裁而无夸张,是中国现代画史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黄宾虹曾说过:‘采白的画如菠菜煮豆腐,我的画是齑菜烧骨头。他清丽动人,我老辣味重。’”黄宾虹的画浑厚华滋,丰腴醇厚,汪采白的画清丽古雅,秀逸天成。汪采白不但继承了新安画派的精神气质,保留了新安画派的纯正血脉,还继续发扬了新安画派的品格力量和创造精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汪采白的绘画成就现在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认识。

我们要了解汪采白的艺术成就,还要从他对新安画派的继承和“新安大好河山”对他的滋养开始,然后进一步了解他通过师传统、师造化,进而师于心,在绘画、诗词、书画理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汪采白是继渐江、梅清、石涛之后擅长画黄山的又一代表人物,特别是他在青绿法表现黄山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落寂二百年的新安画派再注强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精神品格还是笔墨功夫,汪采白都无愧是新安画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

精研古法 传承新安画派

汪采白世居新安,五岁起从黄宾虹习古文、书画长达十余年,新安画派耳濡目染。据《黄宾虹年表》记载,1904年黄宾虹曾偕十八岁的汪采白游歙南石耳山,黄作画多帧。这一切,对汪采白以后走上绘画道路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汪采白少年习画,可惜没有作品传世。现存最早的一幅作品是《秋江晚照图》,今藏安徽博物院。徽州一地明清以来,收藏大家辈出,及至清末民国时期收藏之风依然昌盛,汪采白身边的师友大都藏有新安诸家的名迹,这也给他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黄宾虹、汪鞠友、许承尧是汪采白祖父汪宗沂的“三大弟子”,他们每人先后都藏有多幅渐江的作品,其余新安诸家更不胜枚举。汪采白的弟弟汪祝年也藏有査士标的作品。汪采白在家乡很容易见到査士标、渐江等新安大家的真迹。程应鸣在《忆采白吾师》一文写道:“师又好读古人真迹,偶有所见,必展纸临摹。”汪采白为许承尧所作的《眠琴别浦图》画跋中还记录了他到许承尧家欣赏渐江的画,酒后以李流芳笔意作《眠琴别浦图》,画上亦有许承尧的题诗和跋文,此卷今藏歙县博物馆。关于这次汪采白踏雪过唐模赏渐江的事,洪百里是其中的参与者,他在《忆采师论画题画》一文也有记载当时的情形:“得读八大山人册页,又读渐江之真迹,曾临摹《晓江风便图》,(分段临,每张长约二尺)随同读画者还有罗长名(铭)、郑初民、洪百里等。”文中提到的《晓江风便图》是渐江的代表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汪鞠友旧藏,后归上海地产大王、歙县旅沪同乡会会长程霖生收藏,程霖生破产后,经黄宾虹介绍辗转卖给了许承尧,今藏安徽博物院。关于此卷的传奇故事,徽文化研究学者鲍义来先生有文章专门介绍。许承尧的收藏颇丰,除了渐江的《晓江风便图》和《松石小轴》之外,据许克定《忆唐模檀干园》一文知:还有倪瓒小幅,渐江为吴旷作的松树大屏风和渐江《为庭襄画山水轴》等。可见汪采白不但经常能看到新安诸家的原作,还从未间断对新安诸家的临摹。

汪采白对渐江、査士标等新安诸家学习之外,对八大山人、石涛、梅清、李思训、高克恭、李流芳、邵弥、王翚、恽寿平、王原祁、华喦等都做过认真的学习,尤其是对石涛颇为偏爱,曾作多幅仿石涛山水。汪采白的画用笔松动、灵活,率性、爽利,这一点多得益于石涛。汪采白在学习新安诸家的时候也常常“略参己意”加入自己的想法,从他一些“临”“仿”“拟”“抚”“摹”的作品来看,有的是忠实原貌,有的是“略参己意”,有的是“匆匆一过”,有的只是“拟其大意”,但总的精神气质虽貌离而能神合,还是不离新安画派。

貌写家山 师法造化

汪采白师传统,更师造化,“意造多仙境,最喜貌家山”。一生五游黄山,以黄山为师,登临不止,尝言“吾乡黄山处处皆可入画”。1910年,二十四岁的汪采白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回到歙县后始游黄山,于次年作《秋江晚照图》。二游黄山是1912年,汪采白得上海地产大王程霖生资助,偕杨禾甫带着现代化测量工具和照相机测绘黄山。历时三年,经过科学测量的歙县地形图始绘制而成,此图许承尧编篡《歙县志》曾影印于卷首,这是汪采白对黄山的一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近代黄山有摄影照片,迎客松第一次进入镜头与世人见面,都是从汪采白这次测绘黄山所拍摄的照片开始的。汪采白这次测绘黄山达三年之久,比起两年前的“往游不便”,这次的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黄山测绘汪采白来往于三十六峰间,踏遍了黄山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领略了黄山的风雨晦明、朝晖夕阴,成了一个真正的“黄山山中人”。“心期万类中,黄峰无不有”,对一个画家来说,自然造化是最好的老师,汪采白对黄山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无不熟记于胸。

1915年,汪采白三游黄山,之后的绘画作品开始陆续尝试以黄山为题材。传世最早的一幅是1923年作于北京的《莲花峰图》。1926年,汪采白曾在北京举办过一次画展,这次展览作品几乎都是画的他家乡的黄山,作品辑成《采白画存》。

汪采白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虽不能游览黄山,但他却是“夜夜涛声枕上闻”“梦里名山笔下求”,手中的画笔从未停止过对家山的描绘,常常以诗歌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黄山的思恋。1935至1936年间,汪采白又两次游览黄山,当时正值民国政府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着力开发黄山。1934年4月,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11月,黄山建设委员会推许世英为主任,张治中任副主任,汪采白是48位委员之一。黄山的大建设持续了两年,直到抗战爆发,当时还兼任全国赈灾委员会委员长的许世英还拨款成立黄山工赈处,继续维持黄山的建设。汪采白这两次的黄山之游,除了作为黄山建设委员会委员尽他的职责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为他即将出版的《黄海卧游集》积累绘画素材。汪采白曾题画:“吾乡黄山,到处皆可入画,且奇致横生,超越常规,迥非寻常山水所可比拟。能识其趣,画稿可无枯竭之患……”前人画黄山,如渐江、梅清、石涛、雪庄都有《黄山图册》传世,尤其是渐江洋洋洒洒60幅一巨册,“收其松云岩壑之奇,一一寄之于画”几乎囊括了黄山所有的名胜。新安画派的画集都有黄山写生的习惯,“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得他们的作品更真实、更鲜活,与同时代“四王”的垒山头更显出戛戛独造的精神。在好友姚文采的支持下,汪采白的《黄山图册》也开始筹划,因为祖父汪宗沂有《黄海前游集》和叔父汪鞠友有《黄海后游集》两诗集在前,所以他就将自己的《黄山图册》定名为《黄海卧游集》。祖孙三代,一门风雅,后世一直传为黄山艺苑的佳话。

汪采白的《黄海卧游集》,“堪称一部不朽的无声之诗”。汪采白黄山之游,杖履烟霞、饱游饫看,做了大量的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每一处景点都来自于黄山的实景,而且描述得非常详细。汪采白丘壑在胸,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描影绘形阶段,他笔下的黄山融入了他个人的性情和体悟,让人一望便知是黄山之景,又“恍惚难名是某峰”。(渐江句)记写了黄山36处景致,把黄山真面目和盘托出,但每一景又和实景有所不同,也体现了汪采白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汪采白和渐江、梅清、石涛一样走进黄山,师法造化黄山,在真山真水中体悟,卧云嚼雪,饱游饫看,其性情与山水为一,笔墨与天工俱化,以其至灵之笔写他家乡至奇的黄山。

对传统青绿山水的再创造

陈传席讲:“汪采白山水画最具特色的是青绿山水,他用挺劲而瘦峭的线条勾出山石和松云,然后用青绿、赭石反复渲染,再用石绿、石青提醒,清新而醒目,厚重而流丽。”汪采白师承新安画派,一生致力于绘画黄山,他的最大成就是对中国山水画中传统青绿法的突破和超越。他的青绿黄山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别于其他画家,他的青绿黄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具有写意性。特别是汪采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清奇秀逸、古雅可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正如黄宾虹所言像“菠菜煮豆腐”,青绿翠白,极为形象。汪采白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两个时期。二十年代创作主要以新安画派及传统诸家的笔法“略参己意”写家乡西溪一带的景色为主,设色也多为浅绛;三十年代是以青绿法画黄山为主,并不断致力于对传统青绿法的突破和超越。

汪采白青绿黄山在吸收渐江、石涛、梅清用青绿法画黄山的基础上,不断探本穷源,并上溯大李将军李思训,成为第一个最擅长用青绿法表现黄山的人。

青绿山水到唐代为极盛,李思训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色华丽沉稳,布局气势宏伟,极富装饰性。青绿山水一门宋以后也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钱选、赵孟頫、文徵明、仇英、蓝瑛、王翚、钱维城等,及至近代又有张大千、汪采白、陈少梅、吴琴木、吴湖帆等诸家。相对于其他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家,汪采白的青绿山水率性而为,用笔爽利,点染自然,写意的成分更多一些,少有三矾九染、堆色积彩之作。早在1924年,汪采白为杨禾甫作《青绿黄山图》即开始致力于青绿山水探索,1926年“师大李将军笔”作《仙山楼阁图》,到1930年“试以重彩写之”作《云绕层峦图》时,已经转入以青绿山水为主。与汪采白同时代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家张大千、陈少梅、吴琴木、吴湖帆等人中,张大千、陈少梅是延续宋人的丘壑,施以青绿,风格工整细密、瑰丽雄奇;吴琴木、吴湖帆是承接元人的笔法,青绿设色,风格秀润可爱、清丽古雅。汪采白的青绿山水用笔率性,发自己胸中块垒,直抒胸臆,以灵活、机警笔法,畅快、写意的赋色描绘心中的黄山,作品俊逸新奇、清快可喜,迥别于其他画家。

能真正代表汪采白青绿山水成熟之作的是他1936年出版的《黄海卧游集》,这套册页用笔爽利、潇洒、痛快,铺色明快、干净、率意,虽然是在绢本上作画,但毫无轻飘、单薄之意。另外,汪采白的青绿山水代表作还有作于1933年的《游西园图》,现藏安徽博物院,此图以宋人丘壑,运元人笔墨,是图烟云飞动,轻快流畅,用笔谨严中不乏轻快,恣意里更多松秀;设色清丽雅致,溪水丛竹、山石古松,远山近景,无不精妙。

另外汪采白青绿山水代表作有藏安徽博物院的《黄海卧游集》《黄山记游图》《桃源图》《秋瀑图》;藏徽州地区博物馆(今黄山市博物馆)的《山居云海图》《溪畔村后图》;藏歙县博物馆的《黃山图》《秋林鸣壑图》等,另外还有私人收藏的为杨禾甫作《黄山图》、为张目寒作《黄山始信峰》等。

汪采白得丰厚家学的给养、新安画派的滋养和黄山造化的蒙养,以出世的态度貌写家山,师古而不泥古,是真正从精神层面继承新安画派的一代名师,他是近代与黄宾虹同时继起的新安画派又一高峰,如果说黄宾虹汲取的是新安画派伟峻沉厚的“北宋风骨”,那么汪采白则是把新安画派清逸萧散的“元人气韵”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他有效践行新安画派“自娱娱人”的绘画理念,把传统的青绿法融入到写绘黄山的创作中去,并不断寻求突破,为新安画派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极大的贡献,他是继渐江、梅清、石涛之后擅长画黄山的又一代表人物。

(作者系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




作品欣赏



汪采白 《为张目寒作扇》
纸本设色 1936年






汪采白《黄海卧游册之一》

纸本设色 44cm x 30cm 安徽博物院藏


…………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新安   歙县   丘壑   爽利   黄山   青绿   博物院   安徽   造化   国画   近代   画家   山水   周刊   成就   传统   精神   艺术   作品   陈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