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逛豆瓣的年轻人,都在便利店抱团取暖?

(IC photo / 图)

“每当没有什么胃口的时候,我就会想——去便利店对付一口!”

百万up主“小紧张的虫虫”在最新一期视频里说。此时,只见身处便利店里的她被数十万人围观——

只见她边咽口水边把一碗辛拉面与咸蛋黄饭团混合在了一起,扒拉几口就消灭干净,紧接着鸡腿肉串关东煮等被她一一收入腹中,随后的甜点环节,她买了冰棍和酸奶DIY了酸奶冰沙,当她最后吃完草莓泡芙时,弹幕齐刷刷地打出了“对付一口”以及“想买部能吃的手机”。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便利店美食”“便利店探店”的视频总会特别火爆。一个关于98元在便利店能吃到多少美食的挑战,在B站可以收获730多万的播放量;关于便利店24h吃喝自由的视频也有650多万的播放量,仅弹幕数就有3.8万。

不知何时,便利店从“凑合一顿”变成了“美餐一顿”,越来越多人爱上了便利店美食。如今,豆瓣小组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万的便利店“美食家”,大家自发地测评便利店的各种美食,甚至可以细致到品味冰麻薯每一口的滋味。

豆瓣上,有一千个年轻人在说便利店情怀

在电影《重庆森林》里,金城武饰演的青年人阿武,总会在便利店里买一瓶凤梨罐头,在他眼里,什么都会过期,但至少罐头不会,便利店是他获取温暖的存在。

在豆瓣上,有一千多个帖子,都在讲述他们的便利店情怀。

“喜欢上了7-11的小男生”,网友蘑菇在豆瓣上记录下了自己的暗恋絮语。蘑菇不知道男生的名字,只觉得他每次弯腰递豆浆时的耳钉很醒目,就一直叫他“小耳钉”。蘑菇为了这位男生,一连喝了两个月的豆浆,她自嘲说皮肤都变好了。

记录暗恋的最后一天,蘑菇写道,“今天小耳钉不在外面,不知道中午会不会在,已经好久没有喝到他拿的豆浆了……”

“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去不同地方的便利店,感受不同的生活气息”,豆瓣网友有雪在日本东京旅居时,最中意的就是东京的便利店。

身处异国他乡,在那个网络还不太发达的时代,有雪不知道哪家店更实惠更好吃,而传统日料又总是习惯于关起门拉好窗帘做生意,气氛太过压抑。而便利店就成了有雪解决吃饭最轻松最便利的地方,点一份方便面再加个蛋,买一个表面是焦糖、里面是鸡蛋口味的森永布丁,坐在便利店窗边的高凳上,凝望着东京的霓虹。

爱便利店,可以有很多种原因。据统计,最多的人是因为便利店的美食而爱上便利店,也有人很爱便利店如多啦A梦百宝袋一样的服务,打印、维修、干洗一应俱全。还有人爱便利店浪漫的氛围、24h的陪伴与人间烟火气……

其实,爱便利店,很有可能源自年轻人内心深处“群体认同”的情结。豆瓣小组“很爱便利店”中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家乡没有24小时便利店的帖子层出不穷,还引发了西北老乡的“抱团取暖”。

根据社会学研究,这是一种对于城市白领群体的心理认同。有访谈对象称,“便利店和超市贩卖的商品虽然有重叠但是总的来说要比超市高一个档次,有一些在超市里买不到的商品只能在便利店和进口超市买到”。

便利店精致的商品、周到的服务、雅致的氛围带给了年轻人更好的消费体验。初到大城市的年轻人,通过逛便利店来达到他们心中对于白领的预期。尽管付出了更加高昂的价格,但可以通过模仿消费场所,实现对城市白领阶层的融入。

爱便利店,也可能是一种依赖感。调查数据中,最爱逛便利店的群体集中于单身、刚脱离父母居住的年轻人,18-30岁的年轻人占到了30%。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精神压力最高的人群也正是这群20-30岁的年轻人。

在广泛的影视塑造中,便利店被赋予了温暖、陪伴的符号象征意义。当个体进入便利店消费的时候, 不仅是在用金钱交换商品, 个体的情感、经验、心理与洞见也被投入交换过程。社区的便利店像是一种温馨的相守,通过长期的服务建立一种信任和依赖,慰藉着年轻人的心灵。

便利店异乡人的“深夜食堂”

咸蛋黄饭团、草莓奶油口袋面包、日式照烧烤五花肉寿司……令人垂涎欲滴的便利店美食,实际上都是鲜食工厂的产物。

鲜食工厂即盒饭、凉面、汤面、饭团、寿司、三明治、沙拉生产工厂,鲜食是指经消毒的食材或经熟化后在规定时间和温度内包装、储运、贩售,保存期限在48小时以内,即食或食用前必须复热至75℃的食品。

7-11的鲜食供应厂在全国有10家,其中华北有3家,全家的鲜食供应厂在全国有8家,其中长三角地区有6家,而罗森的在长三角地区2家,武汉1家,重庆1家。

鲜食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很大程度地保证了食品安全,却并不符合中国人爱吃“新鲜出炉”的热菜热饭的传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便利店美食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呢?

首先,物美价廉的套餐是打工人的“续命餐”。以广州珠江新城门店的价格为例,喜士多、罗森、全家的盒饭均价均在17元以下。《狂飙》中高启强卖鱼时就最爱的猪脚面,美团上的均价也要在20元以上。相比之下,喜士多13.8元的麻婆豆腐牛肉饭、罗森15.8元的港式干炒牛河就显得十分实惠。

加上丰富的便利店零食满足年轻人的口腹之欲。商务部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零食消费主体大龄化,逐渐转变为以高校大学生和都市白领为主体的年轻人群,这正好与便利店的核心受众相吻合。便利店中诱人的关东煮菠菜蛋糕、金枪鱼三明治等等零食,成为了年轻人的减压好物与“做饭糊弄学”中的核心食材。

其次,便利店为人际交往提供共通的语义空间。作为职场育肥基地、打工人茶水间,便利店早已成为职场人心中,最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每到上新季,货架前熙熙攘攘的同事,总是让人感叹“还能这么聚众划水”,让人怀疑他们的KPI里是不是有一条“及时买空便利店”。

对于苦于职场社交的年轻人来说,美食就是一个最好的共同话题,尤其是每一次便利店上新,都能为同事们提供新的“团建”契机,便利店货架前就是与同事交流的绝佳场所。

不过,便利店美食家已经不再满足于便利店食物原有的风味,开始疯狂改造。B站上最火的便利店美食视频,高达219.9万次播放量。小红书上关于便利店隐藏吃法的挑战也不乏10万以上点赞的热门内容。

全家2.5元的冰美式再倒上一瓶椰子水,就变成了生椰拿铁的平替版。便利店中的芝士棒也是“美食改造家”偏爱的原料之一,买一份盒饭,将芝士棒加进去,再让店员帮忙微波“叮”两分钟,一份芝香浓郁的芝士饭就可以享用了。

便利店未来城市的“第三空间”

兴盛于日本的便利店,如今成为了年轻人眼里的多啦A梦百宝袋。有油盐酱醋这类生活必需品,打印文件、共享雨伞、家电维修、衣服干洗等功能也一应俱全。

然而,最初便利店的模样并非如此。

1927年,初具便利店雏形的一家小店在得克萨斯州的Edgefield街道边诞生,只售卖牛奶、鸡蛋等杂物。直到1946年,第一家真正的便利店“7-11”才在美国诞生,随后在70年代“7-11”被日本人铃木敏文引入日本本土,并取得全面经营权。

彼时的中国,还处于供销社的时代。1992年,“7-11”引入改革前沿城市深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2020年中国便利店的销售额高达3000亿元,门店总数涨到了25.3万家,便利店渐渐地成为了城市的“第三空间”。

美国社会学家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间”是城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一个区别于公司与家的缓冲地带。它没有工作场所的严肃与压力,也没有家庭生活上的繁琐与顾虑。而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提供实时服务的便利店,正是给予了年轻人一个逃避琐碎现实生活的“第三空间”。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便利店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尽管数据显示一片向好的光明前景,但便利店“马太效应”凸显,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头部企业美宜佳、罗森等赚得盆满钵满,中国大量存在的“夫妻小店”式便利店却面临着接连亏损。

目前,日系便利店在中国的门店总数占行业的10%,扩张中国市场早已被提上了日程。

2022年9月,罗森便利店首次在广州开店,并计划2028年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门店数量达到1500家,连类似三线城市河北省邯郸市,罗森都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自2023年初开下第一家门店后,每日门口都会排起长龙,让人开始担心本土便利店的处境。

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曾在其文章《便利店是大卖场“收费”的变种》中提出了中国便利店发展的八大问题,直指如今便利店市场定位模糊、商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延伸式便民服务、信息管理技术落后和物流配送滞后等现状。

众多的“夫妻小店”还未彻底摆脱小卖部的经营模式,局限于卖货而忽略了服务。同时,由于经营者思维限制,无法与时俱进开发线上购买、配送服务,也忽略了如今“老年经济”“单身经济”的风口,致使自身竞争力难与外资便利店匹敌。

尽管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便利店作为城市的“第三空间”,仍用其温暖的灯光慰藉着每一个深夜寂寞的灵魂。正如每一个广州的孩子都忘不了美宜佳,厦门的孩子会对见福便利店永远牵挂,便利店是一个城市中灵魂得以栖息的家。

刘亦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豆瓣   明治   年轻人   鲜食   抱团   东京   饭团   盒饭   蘑菇   中国   零食   便利   美食   商品   城市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