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城徒步之三:承载历史记忆的张家口大境门段长城

2023年3月11日,随悦游队徒步张家口大境门段长城,之前只在大境门景区看过一眼,除了大境门,对其他的印象都不深,只有用脚步丈量过的地方,才会记忆深刻。本次行程从五墩台村附近进山,大境门出山,全程9公里,用时6小时。


10:20出发,出村就见山,墩台屹立于山顶,能见到长城就有了动力,虽然阳康后又外加了甲流,我的肺被明显伤害了,呼哧带喘地坚持着,40分钟后来到了长城脚下。此处山峦起伏,有的地方高山草甸,初春的枯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一片,有的地方山石巨大,突兀于山间,怪石嶙峋,长城蜿蜒于其间,干插边的石头修建的长城与山体相融,和谐共处。








我们沿着坍塌的城墙,走在墙下的小路上,偶尔在坍塌处爬上城墙摆拍一下,也欣赏一下长城前后左右的美景,黄褐色的山体、黄褐色的长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是柔美的,大大小小的岩石形态各异,有一块像极了青蛙,随队的小朋友说更像蟾蜍。




大境门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在秦砖汉瓦基础上重修的一段边墙,依山势而建,多就地取材,用大小石块堆砌而成,有干插边,有石灰勾缝,下宽上窄,保存完好的地方非常规整的梯形,顶部不足2尺,和常见的长城有所不同。








在一处高点,一眼可见5座墩台,墩台以夯土为实体,在一处墩台处,还可见周边的石材,更多的是黄泥的土台。墩台上可驻守士兵,配置常规武器和火器,要存放粮食、饮水和其他生活物资。墩台之下有围墙城障,设壕沟或鹿砦,以增加防务功能。守墩士兵可以长期生活并坚守战斗在小小的墩台岗位,肩负瞭望侦查敌情,传递军情消息,以及配合战斗等任务。









5座墩台之后,就进入了景区,沿着景区的步行台阶很快来到了大境门。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北端,为明长城著名关口之一。大境门修筑于明崇祯十七年(也为顺治元年,1644年),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有木制铁皮大门两扇。门额有清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书“大好河山”四字,每字足有一米见方,笔力浑厚苍劲。但下方的小字“大境门”规格更高,是6岁的顺治皇帝所题,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长城“四雄”。








大境门称门而不是关,很是讲究,除了是需守卫的关口,更大的作用是“国境之门”,为当年的“茶马互市”而建,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的西境门,也称小境门,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只有1.6米宽,2米多高,已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于是建成了高12米,宽9米的大境门。作为“张库大道” (张家口至库伦——乌兰巴托)起点的张家口,进出便利,商贾云集,成了有名的“陆路商埠”。

网络图片


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说的是情人哥哥迫不得已离乡到关外闯荡谋生,情人妹妹送哥哥上路时难舍难离的场景。“西口”即山西、内蒙交界处右玉县长城的“杀虎口”。张家口民众声称,大境门就是与西口相对的“东口”因为历史上从此进出的多为富商,有“财富门”之称,所以有“穷人走西口,富人走东口。”的说法。(王久成著,古今花絮集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08,第109页)。

大境门,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在几百年的战乱时期,它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大境门是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回朝时的“凯旋之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大帝亲征葛尔丹大获全胜,班师回朝,其大部分皇家军队都是从大境门进入关内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曾率领抗日同盟军出大境门北进,经过浴血奋战,先后收复康保、宝昌、多伦等地,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了察哈尔省境。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就是从大境门入城,一举解放了张家口。1946年10月我八路军实行战略撤退,主动撤离大境门。三年之后的1948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又重新夺回了大境门。大境门成为了正义之师的凯旋之门。


网络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张家口   长城   察哈尔   乌兰巴托   多伦   黄褐色   顺治   山体   景区   记忆   地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