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偷偷在宰相衣服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下命:打开国库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意思是说若是君王和臣子没有办法做到一条心,那么国家将难以昌盛。

话虽如此,但从古至今却鲜少有君王能够做到用人不疑,完全不对臣子怀有猜忌,同样忠心为主、心系百姓的臣子也是少之又少。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诗句“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意思是臣子的生死只是在君王喜恶的一念之间。

历代君王为了检验臣子是否诚实、忠诚也是手段百出。

其中,明代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们在家生活的场景并作画记录下来的故事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在许多以明朝历史为基础的电视剧中都有所演绎。

而在与北宋对峙形势下的辽国也曾出现过一位君王,名为辽兴宗,他先是偷偷在宰相的衣服上烫了个洞。

然后又为宰相打开的国库的大门,只为了测试宰相是否真的表里如一。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要从这位传奇的宰相开始说起。

一件难得的宝物

辽国,通常指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一共传承了九代。虽说这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但它的汉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各项制服、措施都可以与北宋相媲美。

而故事里的这位宰相名为张俭,就出生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执政期间。

张俭出生在官宦世家,家风纯正崇尚清廉,使他从小便耳濡目染为官便是要为民为国,切不可贪图荣华富贵,只顾个人利益。

也算是没有辜负祖父辈的期待,张俭自幼便志向远大,聪明好学,年纪轻轻时便参加科举考试,拔得了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就此成功地开启的自己的为官之路。

为了锻炼这位年轻有才的少年郎,辽圣宗将他下放到地方历练。不出几年,张俭在当地已然是小有名气,在他当任期间百姓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而且张俭不仅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他的治理才能和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品格也被同僚们看在眼中,而他最大的特点节俭更是令人啧啧称赞。

某次辽圣宗按例在各地方巡视,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按照传统惯例,辽圣宗每去一处地方巡视当地的官员便会奉上当地的宝物,用来表示对圣上的欢迎。

而这次辽圣宗在云州巡视时,当地的节度使表示当地的宝物并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人。辽圣宗听后心中猜想那大约是个绝世美人,不禁期待了起来。

但出乎意料的是,节度使所说的宝物竟是一个看起来朴素又普通的男人。辽圣宗隐隐有了些不悦之色。

节度使神不慌不忙,缓缓作揖,向辽圣宗介绍起张俭。一听到张俭的名字,辽圣宗心下一惊,猛地想起前几天那个无厘头的梦。

梦中,有四个人侍奉在自己左右,他便将食物分给了他们四人每人两口。正巧,四人两口不就正好是“俭”的繁体写法“儉“嘛!

古代的帝王向来十分迷信梦中的内容,常常认为梦是上天的指示,能够预示未来的吉或凶,绝不可轻视。

于是,辽圣宗连忙一转之前的怒气,上前询问起张俭的家世、功绩和对当前政局的看法。

一连几个问题下来,张俭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回答了辽圣宗的问题,这使辽圣宗一方面觉得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又在心中对张俭赞赏有加,更加确信这人就是上天派来巩固辽国政治的人才,暗暗高兴。

毫无疑问,在辽圣宗的偏爱下,张俭接下去几年的为官晋升之路可谓是顺风顺水,毫无阻碍地一步步成为了辽圣宗跟前的“红人”,辅佐辽圣宗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辽圣宗对张俭的偏爱到达了什么地步呢?有史料记载,有位名叫吴叔达的大臣,原本也同为皇上的近臣,但因嫉妒张俭便设局诬陷、弹劾张俭。

未曾料到,辽圣宗知晓后二话没说直接将吴叔达贬官,随后又提拔张俭为左丞相,狠狠威慑了那些对于张俭心怀不满之人,可以说是对张俭毫无猜疑,非常信任。

同样,张俭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即使位居高位,手握重权,也丝毫没有滥用职权,也没有放弃自己一贯勤俭节约的作风,依然两袖清风,为人清廉。

最重要的是,在张俭的任职期间,他不但成就了功名,还成为了辽圣宗儿子的老师。也就是日后的辽兴宗,同时也是故事中偷偷将张俭的衣服烧破的主角。

烧衣验真假

耶律宗真作为辽圣宗的长子,从小聪明伶俐,擅长骑射,深受儒家学说的教育。15岁就即位,史称辽兴宗。

由于辽兴宗即位时年纪尚小,不少势力都暗中对皇位虎视眈眈,渴望能够取而代之。

其中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是辽圣宗的母亲萧皇后,她掀起叛乱,企图扶植另一位皇子坐上皇位好方便自己掌权。

但最后也被年幼的辽兴宗设计除去,牢牢握紧了大权,所以辽兴宗也能称得上是有勇有谋,不失君王的才能。

而辽兴宗与张俭为师生关系,张俭对于辽兴宗在吃穿用度方面的管教称得上是十分严厉。

一旦有奢侈浪费的行为出现,张俭便会对辽兴宗进行责罚。所以,从小辽兴宗尊敬张俭的同时也有些心存畏惧。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是帝王的更换往往也代表着臣子的更换,而两代帝王都重用同一个臣子的情况是鲜有发现的。

所以,即使辽圣宗在临终之际一再叮嘱辽兴宗要重用张俭,辽兴宗对张俭也始终抱有一定的猜忌。

并且,出生在帝王世家,从小享受锦衣玉食的辽兴宗也认为一个人明明掌握着一定的金钱和权利。

却还依旧愿意省吃俭用,甚至穿粗糙老旧的衣服这件事,本身也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便想着如何能施计测一测张俭是否表里如一的节俭。某天,辽兴宗将张俭召到宫中议事,命一旁的小太监趁张俭不备之时偷偷在他的衣袖上烫了一个小洞。

心想着,看看张俭是否会因为这个小洞而换掉那件老旧的大衣。但此时的辽国正值对外交战之际,战事连连,政务缠身,辽兴宗投身兵营后很快忘了这件事。

很快一年过去了,当他某日再见张俭时突然想起这件事。

仔细观察张俭的大衣后竟然真的又看见了那个小洞,他震惊地开口询问张俭为何衣服已经破洞了还要继续穿着。

没想到张俭只是轻松地回答道,这件大衣已经穿了几十年了,穿得习惯了,只是一个小洞而已并不会影响穿着,那么也没有更换的必要。

辽兴宗听闻后,不由得暗自佩服起这位老师,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正直清廉,绝对是位不可多得的贤臣。

回过头来的辽兴宗又感到几分愧疚,自己的不信任竟然让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穿着破洞的衣服整整一年,真是感到十分惭愧。

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辽兴宗不仅在朝堂之上向众臣表扬了张俭,还直接打开了国库的大门。各种金银财宝、布帛绸缎都任张俭随意挑选。

但又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面对那样的稀世珍宝,如此琳琅满目的国库,张俭也只是面不改色地挑选了两三匹品质一般的粗布。

辽兴宗对此又是意外又是不解,便询问张俭为何不选品质好些的财宝。

闻此,张俭也只是解释道,一方面自己习惯了穿粗布做成的衣裳,一方面自己作为当朝的宰相,当然应该以身作则,否则又怎么能够教育他人要养成节俭的品质呢。

这样的一番话,令辽兴宗又是感动又是欣慰。之后,不仅对张俭重用有加,事事都要寻求他的意见,还一直对张俭十分敬重,对他使用尊称而从不直呼其名。

张俭为官历经两朝,都受到如此殊荣,也是没有辜负皇帝的偏爱,一直都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务。

而且也正是因为辽兴宗对于张俭的信任,在他之后的执政生涯中曾多次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君臣同心共治天下

据史料记载,辽国在辽兴宗在位的期间就已经逐渐衰弱了。辽兴宗辽兴宗连年征战使得国内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张俭平日便有用多余财富接济贫苦百姓的习惯,自然是深知民间疾苦,更是对辽兴宗这种不断挑起战事的行为感到不满。

某次辽与宋又起摩擦,宋在来信中言辞不逊,激怒了辽兴宗,急欲御驾亲征,朝中文武百官纷纷上谏阻止,谁料辽兴宗一意孤行,不为所动。

但看着朝中百官一心劝谏样子,辽兴宗还是感到有些不安,专程来到张俭府上询问意见。

张俭虽心中知晓必须阻止辽兴宗的此次亲征,但他并未像其他大臣一般着急忙慌地只顾阻拦,而是向辽兴宗细细分析起此战的利弊。

此时的大辽与大宋已是交好多年,与夏国又战事纷纷,国内并不安稳。若又与大宋重燃战火,恐怕兵力、财力都将难以周转,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

如此中肯地分析局势,反倒让辽兴宗冷静了下来。最后在张俭的建议下,只派遣了一位使臣前往大宋问责,表明立场和态度,并未短兵相见。

此后,张俭又多次建议以和谈的方式阻止了两国的数次争端。

可见,张俭不仅是品德高尚,更是位有大智慧的宰相,能够洞察帝王之心。由此,张俭与辽兴宗也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君臣同心同德的典范。

张俭为人无欲无求,忠心耿耿,在91岁高龄时寿终正寝,他这一辈子配得上“鞠躬尽瘁“这四个字。

张俭的离世还使辽兴宗为此消沉了一段时间,亲自过问了张俭的身后事,要求以上好的等级置办,不可草草了事。

虽然在张俭去世后的70年之后,大辽的名号也在历史中渐渐消散,但这个帝王烧宰相衣服的小故事却成为了一段美谈,流传下来。

1969年,张俭之墓在北京出土,墓志铭上刻着他对辽国的功绩,以及他与两朝帝王的情谊,真可谓是难能可贵。

结尾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像张俭这样一心为民为国的贤臣也需要君王作为伯乐来赏识,否则只会与同僚们显得格格不入,难以施展抱负。

而辽圣宗、辽兴宗父子作为君王,遇上这样的贤臣能够做到用人不疑并且敬重、珍惜他。也称得上是眼光独到、英明果断的伯乐,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段君臣同心的佳话,流传至今。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这句话说的是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

若君主能够做到对待自己的臣子就像自己的手足一般,那么臣子也会将君主当成自己的腹心。

若君主对待臣子只是像对待犬马一样,那臣子对待君王也会像对待路人一般冷漠,敷衍了事。

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一样,君臣的相处方式也同样是以心交心,以真诚交换信任,才能真正做到同心同德、共治天下。

正是应验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历史中,有多少德高望重的贤臣只因逃不过被帝王猜忌的命运,最后只能被诬陷、被排挤,落得个令人惋惜的下场。

不禁让人再次感叹如此正直清廉,真正能够做到两袖清风的贤臣真是难得;如此谦虚坦荡、英明睿智的君王更是难能可贵,说是千载难逢也毫不为过。

通过这样的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要想国家能够永久地安定昌盛,百姓、臣子和君主的关系只有稳定在一条线、一颗心、一个立场上,才能够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宰相   小洞   伯乐   衣服   贤臣   臣子   清廉   国库   君王   皇上   帝王   年后   百姓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